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涝峪薹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涝峪薹草(学名:Carex giraldiana Kukenth.)是莎草科薹草属植物。根状茎木质,匍匐。秆高16-30厘米,扁三棱形,平滑,基部具淡褐色分裂成纤维状的老叶鞘。叶短于或等长于秆。小穗3-5个,彼此远离,顶生1个雄性,棒状圆柱形。小坚果紧包于果囊中,倒卵形,三棱形,下部棱面凹陷,基部具短柄状;花柱基部膨大,柱头3个。花果期3-5月。

涝峪薹草分布于中国的陕西省。生长于海拔1200米的山谷路旁。

涝峪薹草具有较强的耐阴力,适于作观赏性地被植物,既可作为城市立交桥下、建筑物背阴面、林下绿化的地被植物,也可作为全光条件及护坡绿化的地被植物。

涝峪薹草形态特征

涝峪薹草根状茎木质,匍匐。秆高16-30厘米,扁三棱形,平滑,基部具淡褐色分裂成纤维状的老叶鞘。叶短于或等长于秆,宽2-5毫米,边缘粗糙,反卷,淡绿色,稍坚硬。

苞片短叶状,具鞘。小穗3-5个,彼此远离,顶生1个雄性,棒状圆柱形,长1厘米;侧生小穗雌性,顶端常具雄花,卵形,具3-5朵花,长6-8毫米;小穗柄三棱形,上具疏齿,上部两个的柄短,包藏于包鞘内,下部两个的柄稍长,伸出鞘外。雌花鳞片长圆形,顶端近截形,淡黄白色,背面中间3条脉绿色,延伸成粗糙的短尖。果囊与鳞片近等长,斜展,倒卵形,长5-6毫米,近革质,黄绿色,被疏短硬毛,具多条脉基部渐狭成柄,稍斜,先端急缩成喙,喙圆柱形,喙口具2浅齿。小坚果紧包于果囊中,倒卵形,三棱形,下部棱面凹陷,基部具短柄状;花柱基部膨大,柱头3个。花果期3-5月。[1]

涝峪薹草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的陕西省。生长于海拔1200米的山谷路旁。

涝峪薹草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育苗地应选在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灌溉方便、土质肥沃、土层深厚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块为宜。因其具有较强的耐阴性,露地及林下均可作为育苗地。整地时先施足底肥,每亩施用农家肥3000千克、复混肥20千克,深翻土地25厘米,打碎土块,清理育苗地的树根、残枝、杂草,整地达到深、平、细的要求。

选苗栽植

种苗处理:种苗选择根系发达、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苗。栽植前,为了减少蒸腾作用,提高成活率,需用剪刀把种苗部分叶子剪掉,保留12-15厘米即可。因为是采用分株法繁殖,需把种苗进行适当分株,为保证根系完整,不宜进行强迫分株。

栽植方法:为了保证崂峪苔草的生根温度,本地区宜在6月初至10月底进行分株栽植。栽植时,按照每穴3~4芽,株行距25厘米×25厘米,品字形栽植。栽植深度以覆土后全部覆盖根系为宜,栽后用脚踩一下苗子两侧,使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并及时浇一次透水。

田间管理

一般情况下,栽植后浇一次透水,浇水后7-10天浇第二水,以后的浇水次数根据栽植时间、天气情况及土壤墒情进行。土壤上冻前浇一次封冻水,春季及时浇返青水。施肥时以氮肥为主,第一次施肥时间需根据栽植时间进行,不得过早施肥,以根系发育完整时先少量施肥,每亩10-15千克为宜,9月份后不用再施肥,翌年生长季随浇水每亩每次可施尿素20-25千克,需施肥3-4次。除杂草一般情况下采用人工拔草。[2]

涝峪薹草病虫防治

经过几年的栽植,崂峪苔草病虫害较少。若遇到地下害虫蛴螬危害时,可用2.5%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500-1000毫升兑水稀释后灌根防治。锈病严重时可用42%戊唑醇悬浮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

涝峪薹草主要价值

涝峪薹草具有较强的耐阴力,适于作观赏性地被植物,既可作为城市立交桥下、建筑物背阴面、林下绿化的地被植物,也可作为全光条件及护坡绿化的地被植物。[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