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淇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淇淇
圖片來自cas

淇淇(约1979年-2002年7月14日)是一头在中国被人工饲养的雄性白鱀豚(又称白鳍豚)。

1980年1月11日在长江交接洞庭湖口处被渔民捕获,次日运抵武汉市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并由该所一直饲养至自然死亡。

它是世界上第一头被人工饲养的白鱀豚,也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存活最久的白鱀豚(22年185天)兼人类研究白鱀豚唯一的长期接触对象,为白鱀豚的行为学血液学生物声学、人工饲养、疾病诊断与防治等方面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

中国学界对“淇淇”所做的系列研究,是世界上获知白鱀豚有关信息的主要渠道来源,其中对它的生物声学研究,推翻了早前认为淡水豚类不能表达感情的观点[1]

因白鱀豚独产于中国且极为稀有,“淇淇”一度成为国际上广受关注的“动物明星”,同时也成为白鱀豚这一物种的代表。其形象被用作中国野生水生动物保护徽标,两次绘入中国邮票,多次选为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的吉祥物,频频在电视荧幕现身,使无数的人们认识了白鱀豚,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意识。

尽管人们一直试图寻找合适的雌性白鱀豚与“淇淇”配对,以此实现白鱀豚唯一可能的人工繁殖计划,但因条件所限未能成功,“淇淇”孤独的一生终究未留下任何后代。

捕获

1980年1月11日,湖北省嘉鱼县的几位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作业时,发现一對白鱀豚母子搁浅在浅水区,遂用渔船堵住浅水区出口处,不久母豚死亡,幼豚被漁民用于將漁網釣上船的大铁钩从水中钩起,并立即报告了当地水产部门。接到当地水产部门的报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连夜趕到現場,于次日清晨經過5小时50分钟的时间,用吉普車成功將該豚乾運至武漢中科院水生所的水池中。通过檢查测量,该豚為雄性,体长1.43米(一说1.47米),体重36.5千克,估计年龄约1岁。

渔民的铁钩在该豚颈背部造成了两个直径4厘米、深約8厘米且内部连通的大洞,同時身體有多處擦傷。一星期后,伤口感染严重,该豚奄奄一息。中科院水生所聯合北京动物园同济医院的專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专门为该豚制作了一个“背心”用来给伤口敷上云南白药。四个月后,其伤口愈合并随即康复。

命名

该豚伤势恢复后,当时的中科院水所所长、著名鱼类学家、中科院院士伍献文教授和当时的副所长胡鸿钧教授给它取名为“淇淇”。其含义有三个方面,一是“淇”与“珍奇”“稀奇”的“奇”谐音,有珍奇的意思;二是“淇”含有三点水,即有水中动物的意思;三是“淇”与当时称白鱀豚为“白鳍豚”的“鳍”字同音。

參考文獻

  1. 余夫. 渐行渐远的“长江女神”. 百科知识. 2007-10, (19): 10–12 [2009-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