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淮河

增加 1,291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淮河12.jpg| 有框350px|缩略图|右|<big>淮河</big>[http://photo.sohu.com/27/20/Img210822027.jpg 原图链接][http://news.sohu.com/03/19/news210821903.shtml 来自搜狐新闻 的图片]]]
'''淮河''' (''' Huaihe''' ) ,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和[[济水]]并称“ [[ 四渎 ]] ”,现为中国七大江河之一。[[ 淮河]] 发源于[[河南 ]][[桐柏县]]西部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北侧河谷,海拔1140米(桐柏山主峰的高度),干流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于江苏省扬州市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为1000公里。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和山东五省,流域面积约为27万平方公里,以废黄河为界,整个流域分成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19万平方公里和8万平方公里。平均流量 1110立方米/秒 <ref>[http://www.mwr.gov.cn/szs/hl/201612/t20161222_776385.html 淮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ref>
==淮河简介==
===名称由来===
据传说,淮河边生存着一种叫“淮”的短尾鸟,“淮水”就因此而得名 <ref>[http://www.sohu.com/a/327082819_744261 唐晓勇作品---涡淮大地九河纵横] ,搜狐,2019-07-15 17:45</ref>
[[洪河]]口以上为上游,长360公里,地面落差178米,流域面积3.06万平方公里;洪河口以下至[[洪泽湖]]出口中渡为中游,长490公里,地面落差16米,中渡以上流域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中渡以下至三江营为下游入江水道,长150公里,三江营以上流域面积为16.46万平方公里。
===流域面积===
淮河流域地跨 [[ 河南 ]] [[ 湖北 ]] [[ 安徽 ]] [[ 江苏 ]] [[ 山东 ]] 五省,流域面积约为27万平方公里,以废黄河为界,整个流域分成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19万平方公里和8万平方公里。
===淮河干流===
丘陵区主要分布在山区的延伸部分,西部高程一般为100~200m,南部高程为50~100m,东北部高程一般在100m左右。淮河干流以北为广大冲、洪积平原,地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高程一般15~50m;淮河下游[[苏北平原]]高程为2~10m;南四湖湖西为黄泛平原,高程为30~50m。流域内除山区、丘陵和平原外,还有为数众多、星罗棋布的湖泊、洼地。
===气候特点==
[[File:淮河.jpg| 有框300px|缩略图|右|<big>淮河</big>[http://res.cjyun.org/a/10008/201701/21da73b0af264dec7225c6f70d766e3b.jpeg 原图链接][http://news.hbtv.com.cn/p/458089.html 来自湖北日报 的图片]]]
中国的地理学家把长江与黄河之间的[[秦岭]]、[[淮河]]看作是中国东部地区的一条南北方分界线。这条分界在甘肃、陕西、河南境内,基本上沿秦岭、伏牛山呈东西走向,到方城县折向东南、经板桥往东进入[[安徽]],然后大致沿淮河干流,至江苏的苏北灌溉总渠延伸入海,全长约1700公里 <ref>[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BLTRJFK05373GZF.html 有人说中国南北方分界线不是淮河而是一条路,你同意么],网易,2019-04-01 </ref>
这条线的南北两侧无论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以及农业生产、人民习俗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在淮河流域水系中有许多湖泊,其水面总面积约7000k㎡,总蓄水能力280亿立方米,其中兴利蓄水量60亿立方米,较大的湖泊有[[缄西湖]]、[[城东湖]]、[[瓦埠湖]]、[[洪泽湖]]、[[高邮湖]]、[[宝应湖]]等。见淮河流域主要湖泊特征值表。
洪泽湖是淮河流域中最大的湖泊,它承转淮河上中游约16万k㎡的来水,在12.5m水位时,水面面积2069k㎡、蓄水量3l亿立方米,是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结合发电、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湖泊。设计洪水位16.0m,校核洪水位17.0m,校核洪水位时相应容量为135亿立方米 <ref>[https://www.osgeo.cn/post/dc3f0 中国淮河流域的主要湖泊], OSGeo中国</ref>
==流域简介==
公元前486午,挖通了邗沟,开通了淮河和长江之间的航运。
公元前482年,又开通了鸿沟,由淮河支流泗水,经古济水到达黄河。公元605年,又修建了通济渠,从黄河引水在泗州入淮水。这些古运河对南北交通起了重要作用 <ref>[http://www.dsj365.cn/front/article/18082.html 公元605年大事记盘点: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大事记</ref>
黄河侵淮夺淮后,淮河水患频繁。明代潘季驯主持治水,在洪泽湖周边筑堤,蓄纳淮河来水,企图“蓄清刷黄”(用淮河水刷深黄河入海河段)维持漕运,但未达到预期效果。后来,杨一魁主持治水时,把淮河洪水分入运河,并由芒稻河入长江,是为导淮入江的开始。
=====大型水库=====
[[File:安峰山水库1.jpg| 有框300px|缩略图|右|<big>安峰山水库</big>[https://img1s.tuliu.com/shuiku/2017/08/0859896fd9d2c29.jpg 原图链接][https://www.tuliu.com/news/reservoir-86.html 来自土流网 的图片]]]
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干支流上除“淮河流域已建大型水库指标表”所列32座水库外,已建库容在1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还有狮河的[[花山]]、泗河的[[贺庄]]、青河口的[[小塔山]]、[[蔷薇河]]的安峰山水库。
===高邮湖===
高邮湖又称璧瓦湖,是中国[[江苏省]]第三大湖。水域总面积为760.67平方公里,水位5.55米时,水面积648平方公里、苇滩和堤坝面积112.67平方公里。高邮湖在高邮市境内水域面积392.82平方公里占高邮湖总水域面积的55.32%。高邮湖属浅水型湖泊,为[[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高邮湖又称璧瓦湖,水面宽广,环境优美,物产丰富。高邮湖蟹是著名的品种之一,鱼虾的产量也很大 <ref>[http://www.bytravel.cn/Landscape/38/gaoyouhu.html 高邮湖],博雅文化旅游网</ref>
===宝应湖===
[[File:宝应湖.jpg| 有框320px|缩略图|右|<big>宝应湖</big>[http://p3-q.mafengwo.net/s5/M00/BC/4F/wKgB3FE0f5qABJYOAABOF7wsMuY21.jpeg?imageMogr2%2Fthumbnail%2F%21690x370r%2Fgravity%2FCenter%2Fcrop%2F%21690x370%2Fquality%2F100 原图链接][http://www.mafengwo.cn/poi/5426402.html 来自马蜂窝 的图片]]]
位于盐(城)金(湖)公路西不远处, 属浅水、封闭型湖泊。据明代《隆庆县志》载:“清水湖在县南,东西长十二里 , 南北阔十八里,西南连汜光湖; [[ 汜光湖 ]] 在县西南十五里,东西长三十里,南北阔十里,南会津湖,西通洒火湖;洒火湖在县西南四十里,西通 [[ 衡阳河 ]] ,东北入汜光湖; [[ 津湖 ]] 在县南六十 里,东通大运河,西北会汜光湖。清水、汜光、洒火、津湖汇合为一,人称宝应湖。”随着地理的变化和区划的调整,如今的宝应湖南连高邮湖,西接 [[ 金湖县 ]] ,北会 [[ 白马湖 ]] ,总面积约 140平方公里,分属宝应、金湖两县管辖。
===城东湖===
城东湖位于淮河右岸, [[ 安徽省 ]] 六安 [[ 霍邱县 ]] 城东部,故名。亦称氵戎湖或荣湖。由南北向不均匀升降运动,经淮河泛滥淤积,洼地积水形成。湖区范围:东起 [[ 罗家岗 ]] ,向南经 [[ 汪咀子 ]] [[ 黄泊渡 ]] [[ 胡家埠 ]] [[ 孟集 ]] ,然后向西越汲河至三流集,再向北经 [[ 曹墩子 ]] [[ 滕桥 ]] [[ 茅桥 ]] [[ 赵咀子 ]] [[ 唐家冲 ]] 。地形狭长,东西平均宽度5~6公里,南北平均长度30公里,面积约180平方公里。
==流域经济==
淮河流域包括 [[ 湖北 ]] [[ 河南 ]] [[ 安徽 ]] [[ 山东 ]] [[ 江苏 ]] 五省40个地(市),181个县(市),总人口为1.65亿人,平均人口密度为611人/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22人/平方公里的4.8倍,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
==视频== ===<center>淮河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淮河经济带宣传</center> <center>{{#iDisplay:k0886hwotsv|650|480|qq}}</center>  <center>淮河流域三面环山,地跨五省,较大的支流就有40条之多</center> <center>{{#iDisplay:e0786g3urdl|650|480|qq}}</center><center>秦岭 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center> <center>{{#iDisplay:d0501g16clm|650|480|qq}}</center>==参考 资料文献==
[[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
4,62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