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清静,为道教人士修持和处世的基本信念,其含义为清心寡欲,无为和静。《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1]中认为,人当效法大道清静本性,遣欲澄心,实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的常寂真静境界,契入真道。

概念演变

诸子百家时期,道家老子就重清静之说,如“清静为天下正”、“我好静而民自正”(《道德经‧五十七章》[2]),以之为身心修养和治国安民的基本法则。

道教继承并发展老子的学说, 认为“清静”是大道本性,人若效法道,做到清静无为,则道自来居。

道教早期经典《老子想尔注》说“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止”“人法天地,故不得躁入,常清静为务”。主张人法天地,须常摒除欲望杂念,清心静处,“真思志道”,就会修得“至真之道”。

《无上秘要》卷六十五《虚靖品》以“虚、无、清、静、微、寡、柔、弱、卑、损、时、和、啬”为十三混沌,作为养生、处世的方法和准则。其中释义清静为:“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返)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云笈七签》亦引用此说。

唐代道书《坐忘论》主张,修道必须收心,而收心关键在于“守静去欲”,云:“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静则生慧, 动则生昏”。 即是修道之人只有内心虚壹而静,才能产生悟知大道的智慧,自然与道相合;若内心躁动不安,心神外驰, 追求物欲, 即会“以智害恬,为子伤本,虽聘一时之俊,终亏万代之业”。

唐宋以后,道教内丹学说逐渐流行,又将之作为炼养金丹的原则及法则。如《真仙直指语录》当中,全真教道士马钰云:“清静者,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挠,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

道书或作清“净”,与“清静”略有小别。《道教义枢》:“慧心明鉴,谓之清;智体无疵,故称净。《本际经》云:无染无秽,是名清净”。

现代学说

近代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 主张“静功炼养”, 提出静功重在“静”,气功重在“”,著有《静功浅说》。

视频

清静 相关视频

心无尘,自清静!
最好听的 最新道教音乐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