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温州南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温州南拳是浙南地区的汉族传统拳术之一。作为广大民众历来喜爱的健身项目,千百年来盛传不衰。在全国南拳种类中,温州南拳有其独特之处,被列为全国128种优秀拳种之一。2010年,温州南拳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

温州南拳起源于古代沿海地区汉族劳动人民的体育活动,后变成在自家中堂、道坦角逐搏击的强身运动,是温州武术之“母拳”,流传于浙闽地区。主要特点是赤膊对练,以声助力,以力发声,内外兼修,器械种类齐全[1]

南拳历史

温州市各地民众历来对南拳情有独钟,尤其是两宋与明清时期,习武之风在农村各个群落里相当活跃 。平阳(含苍南)、永嘉、乐清等地,习武之风尤盛,因而孕育出众多名师、名士及拳类、流派。据《历代人物与温州》记载,历代武举制考试中“骑射与技勇”是主要考试科目之一。自唐宣宗十三年至清末废科举的1050年间(859—1905年),温州共出武进士近400名,其中北宋1名、南宋309名、明代3名、清代70多名。特别是南宋时平阳县(含苍南)共出武状元16名、榜眼5名、探花6名。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瓯越的武术发展深受闽越和江淮武坛的影响。我们的先辈们广泛吸收南北少林的优秀拳法与套路,分析各种流派的搏击与技巧方法,结合本地域实际用法与生理特征,编造出具有自己独特的搏击技法的南拳多种套路,这是我市历代先贤的丰硕成果。古时的温州是东南一隅的蛮荒海滩,先民们在此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空闲时节,大家聚集在一起,搞些简单的活动如扳手、搭马、举重等,作为嬉戏娱乐。随着岁月推移,逐步形成在住房中堂或空旷坛场进行对练、角逐,模仿原始的搏击动作。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一套符合人体生理功能特点和地域特性,技击和健身相结合的运动方式。这就是温州南拳的雏形,在当今温州南拳中还能找到它的踪迹。

由于人们历来酷爱习武健身,古往今来一直流传着许多朗朗上口的民间谚语。如平阳县流传着“男壮皆练武,村村有拳坛”的俗语;苍南龙港的李家?流传着“李家?囡儿会划船,李家?老鼠会打拳”的俗语。这是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当地南拳名师李琴南在故乡传授武术的结果。

更令人瞩目的是永嘉县瓯渠,早在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年),吴金明仗剑游历此地而定居,以耕读为生,授拳于民。据传,当时共有400多农户,几乎家家设拳坛[2],村民练武健身成风,社会上广泛流传着“瓯渠雄鸡也有三路柴”的俗语(“柴”是指棍棒,意喻瓯渠连雄鸡也有武功),此地素称武术之乡而闻名浙南。由此足见温州市各地群众习武成风,温州南拳扎根在民间。

视频

温州南拳 相关视频

温州南拳高手的连环拳演练
温州南拳大四门拳,好功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