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温济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温济泽
出生 1914年
江苏淮阴
国籍 中国
职业 竞走运动员

温济泽 原籍今广东梅州市梅县区,1914年出生于江苏淮阴;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中央研究院研究员,《解放日报》编辑、副刊主编,新华通讯社口语广播编辑部主任、社务委员。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北京广播学院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院长、教授,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中华全国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撰有《从邸报到现代新闻事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研究》等论文。

人物简介

温济泽(1914—1999),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广播活动家与新闻教育家;祖籍今广东梅州市梅县区,出生在江苏淮阴;教授;1932年在复旦大学任共青团支部书记时被捕入狱。在狱中刻苦自学5年,1937年出狱。
1932年7月17日,左倾冒险主义影响下的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共舞台召集半公开的集会,筹划成立全国反帝同盟。集会事先已被复兴社侦知且有内线通报,但仍然冒险举行,结果被捕人员达95人,史称“共舞台事件”。温济泽就是在此次事件中被捕。
1938年到延安,历任陕北公学教员(教哲学、社会科学概论和自然科学概论),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中央研究院哲学研究员,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副刊编辑、主编,新华社口头广播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编辑部)主任及社务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国际广播组织1956~1957年度副主席。其间曾在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新闻班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讲授新闻广播课程。
1957年,错划成“右派”;1960年到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任教,并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讲授广播业务课程。
1976年以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院长,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院哲学、新闻学教授和研究生指导教师。
1985年离休后还担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名誉会长,全国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顾问,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会顾问,中国新闻教育学会顾问,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理事,中国文化研究会顾问等。
从1940年起业余从事科普创作;这一年,在延安,为陕甘宁边区高级小学编了一套《自然课本》,由边区政府教育厅出版,在陕甘宁边区和其他一些根据地用了好几年。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科普创作》等多种报刊上和广播中发表过百余篇科学小品、科普文章和讲话,出版过《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等科普小册子。
在1979年担任中国科普作协的领导工作以后,写过不少文章,发表过多次报告和讲话,还在一些讲习班讲过课,对科普创作的方向、方针、任务、对象、作用、内容、形式、方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了较系统的论述。
1995年出版的文选《征鸿片羽集》中有《哲学·科学编》,其中收集了重要科普论文;此外他还出版过《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征鸿片羽集》、《温济泽科普文选》等著作。

科普创作理论

科普创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温济泽于1986年在《科普创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一文中谈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决议》(《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在‘普及和提高教育科学文化’一节中讲到了各项事业,头一项是‘教育’,第二项是‘科学’,并且指出教育和科学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不但精神文明建设上不去,经济建设也将没有后劲’。科普创作的内容是科学,科普创作的功能是教育。虽然我们所宣传的科学是普及的科学;虽然我们的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但是科普创作毕竟是和科学、教育分不开的。教育和科学在我们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也就决定了我们科普创作工作在整个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呢?温济泽在同年发表的《谈谈创作思想问题》中说:“在普及方式上,要从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我们应当把对象,包括儿童和少年在内,都看成是愿意动脑筋、能够动脑筋,但还不大善于动脑筋的人。我们的任务是要引导他们、帮助他们独立地去思考,启发他们、激励他们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地去探索。今天是知识激增的时代,知识在日新月异地激增和发展着,光靠传授是不行的,一定要善于诱导读者自己主动去学习、探求和前进。”

人物著作

《人与自然的斗争》 人与自然进行了长期的坚决的斗争,才能成为自然的主人。人怎样和自然进行斗争而得到胜利呢?主要是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自然法则,并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表现在人类能创造各种各样的劳动工具上,利用工具加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作者在这本小册子里,描绘了人和自然的斗争史,人类在各阶段的创造发明,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并介绍国外先进国家机械化、电气化的发展状况。
《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
人类从前只靠两双手使用工具和自然斗争,以后利用了畜力、水力和风力。等到使用蒸汽机、内燃机、发电机和电动机,以及原子能,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就越来越完备了。本书将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作通俗简明的介绍,还特别介绍了世界先进国家的现代化发展状况 论文
《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研究》
《从邸报到现代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学研究工作发展概况》
《我国新闻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逝世新闻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党组成员、研究生院院长温济泽同志,因病于1999年4月16日凌晨零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温济泽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李岚清、丁关根、李铁映、李德生、胡绳、邓力群等同志送了花圈并以不同方式表示悼念。 温济泽1914年生于江苏淮阴,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担任上海复旦大学共青团支部书记,1936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37年到达延安,先后任陕北公学教员、中央宣传部干事、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3年至1946年,先后任《解放日报》副刊部秘书、编辑、主编,撰写了大量普及科学知识和历史知识的文章。1946年6月任新华社口头广播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任主任。 新中国成立以后,温济泽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等职,是新中国广播事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特别在对国外广播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建设和开拓工作。 在“反右”和“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下放在北京广播学院工作,仍然在可能的条件下为培养教育广播人才而辛勤工作。1978年1月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组织局副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院长等职。为建设我国第一所社会科学的研究生院,他艰苦创业奔波劳累,还担任新闻系研究生指导教师。1985年离休后,温济泽仍积极从事社会文化活动,继续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他还主编了数百万字的《瞿秋白文集》、《革命烈士传》和《中华英烈》杂志,并发表了大量学术论著和文章。 [1][1]


视频

【20140425社科播报】学界缅怀温济泽新闻与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 温济泽同志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