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温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温浩

温浩 (1957年9月21日 - ) 1983年8月毕业于新疆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1989年赴英国留学,获博士学位,1995年底完成英国、法国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后回到新疆医科大学,2002-2006年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二项;2006年获中国预防医学会首届科技三等奖和中华医学会科技二等奖;获得包虫病诊断,阿苯达唑脂质体口服液及前体国家发明专利两项,高科技产品三个;他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的论文有50余篇,在英、美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300多次。1996年他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员;1999年被批准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0年至今被评为自治区优秀专家;2002年,被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评为全国百名优秀医院院长和中国科协西部突出贡献奖;2005年,获得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6年获得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2010年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称号。

2015年02月27日,温浩任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兼职副主席。 [1]

2017年5月25日,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个人简介

温浩,男,汉族,1957年9月21日生,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包虫病临床研究所所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新疆包虫病基础医学实验室(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争创中】)主任,国家人事部专家服务中心专家顾问委员,中华医学会新疆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和器官移植分会委员,新疆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新疆社会发展与基础研究领域专家组成员,英国皇家热带医学与卫生学会会员,德国乌尔姆大学医学院感染性疾病部客座教授,WHO包虫病专家组成员及亚洲协调代,英国萨尔福特大学生命科学部客座教授,法国贝藏松大学客座教授,《中华外科杂志》等10余种杂志编委 享受自治区具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和国务院特殊津贴。

研究方向

肝脏移植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

肝脏干细胞培养与肝细胞移植动物实验研究;

消化道肿瘤基因诊断与治疗实验研究;

包虫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肝精准切除;

肝胆良性疾病的研究。

人物事迹

潜心求学,服务边疆。八十年代初页,温浩考取了新疆医学院普外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姚秉礼教授的指导下,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专业知识,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为了对包虫病进行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研究,1989年他远赴英国和法国求学,在英国导师Craig、法国导师BISMUTH、VUITTON和MANTION等的指导下,在肝包虫病的免疫诊断和药物治疗、肝脏外科和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获取了博士学位。六年间,他以熟练的英文为英国、法国、德国的研究生和大学生授课、他的论文和论著在英美重要期刊和论文集上汇编发表,获第17届包虫病国际大会杰出青年奖,被任命为世界卫生组织包虫病工作委员会亚洲协调代表,并受聘为德国乌尔姆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和英国萨尔福德大学客座教授。承担了国际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项目,建立起了与国际接轨的包虫病诊断、手术药物和介入综合诊疗体系,三个地州研究分所,十多个县包虫病诊疗中心在自治区形成。抗包虫病药物新剂型研究、包虫病快速诊断方法研发以及药物、外科及肝移植治疗方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温浩经治的包虫病人遍布北京山东陕西河北辽宁西藏四川等省区,远至法国德国和中亚五国。

2005年5月,第三届包虫病论断与治疗国际高峰论坛在一附院举办,应邀参会的中外专家学者对一附院包虫病研究治疗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国际包虫病联合会主席和WHO包虫病专家工作委员会总协调人Craig教授均来参会并深有感触地说:“新疆包虫病研究、预防和临床诊断治疗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排在前列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经成为国际包虫病研究中心之一,作为这个研究基地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推动者,温浩功不可没。”

满腔热忱,心系病患。1995年底,学业有成的温浩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怀揣着“把包虫病综合诊疗事业做到国内最好、与国际接轨,发展新疆肝脏外科特别是肝移植事业,带出一支以青年科学家、研究生为主体的人才队伍”三个梦想回到了新疆。回国十余年来,他始终瞄准世界医学前沿,不断创新开拓,在新疆医科大学和一附院领导的帮助和支持下,带领一大批医学科技工作者,建立并拓展了新疆肝胆外科新技术平台,搭建起集包虫病基础研究、诊断治疗于一体的完整综合诊疗体系,使新疆成为世界包虫病综合防治中心之一,培养、集结起一个医疗、教学、科研群体和博士后、博士、硕士等组成的高学历人才梯队。自己也从一名普通的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新疆肝胆包虫外科的领军人物和德艺双馨的医务工作者。

多年来,温浩始终心系边远地区的农牧区患者。他的足迹踏遍天山南北,在新疆甘肃宁夏外蒙西藏等包虫病高发区下乡几十次,行程数万公里,普查病例逾万例,经治包虫病逾数千例,义诊、免费手术和药物治疗过千例。遇到贫困的包虫病人,他带头捐款、免费治疗,解除他们的病痛。新疆偏远地州和西藏那曲、四川甘孜的少数民族极其贫困,生活条件、卫生条件极差,这也是该地包虫病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温浩每次前往调研时,总要深入基层甚至病患家中,详细了解病情,耐心讲解防治知识,及时给予药物和生活上的帮助。为了普及农牧区包虫病防治知识,他还结合工作经验,他主编了《包虫病图谱》和《包虫病学》及多种语言宣传手册等普及读物,面对面地向各地农牧民群众讲授包虫病预防知识,增强了农牧民群众的抗病防病能力。

刻苦钻研,勇攀高峰。在1996以来,温浩先后创建了五个实验室、自治区包虫病临床研究所和新疆器官移植研究所。以他为主的课题组先后承担了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两项,其中包虫病的早期免疫诊断、组合抗原包虫病快速诊断技术取得较大突破,获国家专利及卫生部高科技产品推广项目。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 项、留学生科研基金1项、卫生部优秀青年基金1项、自治区自然科学攻关项目4项,自治区高技术创新群体发展项目、器官移植成组配套赴法项目一项,并获英国威尔卡姆基金的包虫病诊断和药物治疗、英国皇家协会中英合作发展、美国NIH包虫病传播与控制;中英包虫病终末宿主诊断、大动物实验、新的NIH等国际合作项目,为培养科技青年骨干力量,尤其是少数民族学术人才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扩大了国际影响。10年来屡创 “首例”:实施了新疆首例肝囊型和泡型包虫病的根治性切除及血管胆道重建术、“抢救性急诊肝移植”和“兄妹劈离式肝移植”;2001年1月开展了全国首例肝泡型包虫病肝移植;2005年9月,在卫生部黄洁夫副部长、董家鸿教授等指导帮助下,成功实施了全国首例自体肝移植手术、全疆首例活体肝移植手术。至今,新医大一附院已开展肝移植手术18例,肝移植新技术居西北领先地位。

温浩不仅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还肩负着临床医疗、教学等繁重的任务。他尤其注重少数民族高学历人才的培养,经他指导的博士后人员12名、博士生29名、硕士生32名,其中三分之一是维吾尔和哈萨克族,部分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分别考取武汉华中科技大、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等学府;他指导的博士或博士后均获得“学生素质高,科研能力强,医德医风好”的评价。作为博士生导师和国家留学成组配套项目负责人,他利用与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合作关系,输送了15名青年科研人员出国研修,为20多名优秀者创造了出国深造机会。2004年,温浩继续担任法国贝藏松医学院和英国曼彻斯特Salford大学客座教授,从事讲学和科研合作活动,在自治区包虫病重点实验室,指导来自瑞典的本科生、英法硕士生和博士生进行包虫病课题研究,还承担并完成编著了《亚洲包虫病》、主编了《实用包虫病学》等专著。

狠抓管理,人才强院。2001年底,温浩被任命为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上任伊始,他就和党委一班人进行深入调研,明确提出了医院的发展定位和“二次创业”的思路,瞄准世界先进医学水平,从学科整合入手,与世界知名医疗机构展开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合作,着力打造和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一附院先后与哈佛大学国际医学中心成立了心血管、肿瘤及大动物实验三个合作中心,与法兰西·孔泰大学中心医院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中亚地区亚可夫显微外科培训中心、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及北京国际芯片研发中心新疆分中心先后在一附院挂牌,有9名博士后人员完成研究顺利出站。他倡议成立了一附院留学生∕博士生研究会,通过国内外交流、科研奖励制,充分发挥高学历人才的作用,使60名博士、160名硕士、10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能安心工作,发挥出各自潜能,从根本上遏制了人才外流现象。他和一附院领导班子提出“科教兴院”、“医院二次创业”以及“打造一附院人才发展战略”等科学理念和重要举措,实行医、教、研计量考评体系和动态管理机制,培养认定医院建院元老,名医、名师、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科骨干、护理骨干、科室业务骨干及技术能手,构建了完善的“金字塔”式人才梯队,形成老中青凝聚共创医院辉煌的大好局面,大大提高了医院对接合作的技术平台和综合实力,提升了医院学科的国内外知名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