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游洋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游洋镇地处福建省仙游县境东北部山区,本是兴化县城所在地,明代中叶兴化县裁撤后一直为兴化府莆田县、仙游县与福州府永泰县交界地。游洋镇东连莆田县(涵江区)庄边镇,西靠仙游县石苍乡,南接仙游县钟山镇,北承永泰县梧桐镇,东南接壤莆田县(城厢区)常太镇。游洋镇位于东经118°45′~118°56′,北纬25°33′~25°44′之间,海拔495米。截止1992年,游洋镇辖17个村民委员会,213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游洋村,距县城45公里。2017年,行政区域面积17903公顷,常住人口17316人。[1]

中文名: 游洋镇

别 名: 古邑县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地理位置: 仙游县东北部

面 积: 17903 公顷

下辖地区: 游洋、梧椿、天马、龙山、沽山、里洋

政府驻地: 游洋村

电话区号: 0594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17316人(2017年)

著名景点: 惠政桥、将军城、古寨岭、兴山书院

车牌代码: 闽B

历史沿革

1961年建游洋公社,1984年改乡,1991年建镇。1997年,辖游洋、梧椿、天马、龙山、沽山、里洋、桥光、五星、双峰、石里、河星、龙溪、兴山、石山、鲁头、霞峰、金石17个村委会。

地名由来

游洋取名于游洋溪。唐设游洋镇,亦称游洋洞,属仙游县管辖。四面崇山峻岭,地势险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扼仙游县往永泰、莆田二县交通的咽喉要道。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游洋人林居裔聚众万余人起义反宋,宋廷派官兵进剿,后居裔请降。翌年,设立兴化县及兴化军,县治和军治皆设在游洋镇。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裁撤兴化县,游洋划归仙游县,属兴泰里至清代。民国属古邑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九区、十区、游洋区。1955年4月,永泰县潼关乡寨前村(32户)划入游洋区。1958年9月,属麦斜公社。1961年底,设立游洋公社。1984年12月,改称游洋乡。1992年11月,改为游洋镇。境内有汉代古堡龙穿城、南宋古惠政桥、将军城、古寨岭、兴山书院等名胜古迹。曾出过金鲤、史宾、詹万钟、白金等名人。

游洋历史

唐以前称游洋洞,多为山越、山獠凭山筑寨的聚居地。唐代,已有方、李、陈诸姓中原南播仕族从永泰等地东渐迁入游洋,带来了中原文化,始称游洋镇。据传曾有金鲤、史宾、詹万钟、白金等科宦名人。唐、宋时的游洋镇辖今游洋镇、石苍乡的大部分,象溪乡的一部分,钟山镇的鲤湖部分。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游洋人林居裔聚众万余人,在原莆田县广业里的百丈岭起义反宋,起义军声势浩大,占领了游洋、广业大部分山区,并在何岭关、古寨岭、河浪岭、莒溪岭、石壁岭、百丈岭等险要地段设关隘布防,以御宋军,今何岭关等古关隘尚存,何岭关是县文物保护单位。起义军利用地形优势,在游洋诱歼官兵,又经何岭关,突袭仙游县城。不久,经南安、洪赖,越过晋江西门朋山岭,奔袭围攻泉州府城,一时八闽震动。林居裔自号“平西王”,挥军所向,无不披靡。宋军调集两浙、福建兵力驰援,又增派王继升率兵前往游洋,在官兵强大的军事优势兵力围剿下,起义军苦战两年,终于被镇压。在今游洋和广业大洋,仍有祀林居裔的林将军庙。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廷在游洋原林居裔居宅上毁宅建太平军军治衙署,又设兴安县县署于军治旁。兴安县旧辖游洋镇(今游洋、石苍、象溪一带)原莆田县百丈镇、永福县(今永泰县)的陈山头及福唐县(今福清县)的漈头,百丈岭、下庐岭一带山区。不久,太平军改名兴化军,兴安县改名兴化县。兴化军治,兴化县治仍在原址,兴化军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今游洋镇小学中仍保存初设太平军时的“太平军”石额。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兴化军军治迁往原莆田县县城,即今市区的古谯楼处,兴化县治仍在游洋。到元皇庆二年(1313)兴化县治迁往广业里的湘溪止,三百三十四年来,游洋一直是山区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宋司农寺丞段鹏曾主持在游洋建县署,中为正堂,东为主薄,西为典史,还建有宣诏亭、史隐、仙隐二堂、黄绸阁、土地祠、甲丈库等,也夯筑有土城墙,兴化军治迁出后,军治衙门为兴化县所用。兴化县署迁出游洋后,县城渐废,古建尽毁。今在游洋地名“衙门里”处保存有原兴化军军治所在地的主体建筑的覆盆式柱础两个,粗大厚重,直径竟达0.56米。“衙门里”军、县治遗址上还保存有“凤井”古井一口。县治在游洋时,政绩突出的知县事有:宋朝的段鹏、许世昌、张彦博、梅泽、邱铎、曹、黄逸、梁陆、陆楠、林振、孙绍先;元朝的有蔡贞、吴元。秉公办事,廉政为民,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对为官者的要求,宋太祖要求府州、县勒《戒石铭》于堂前,其铭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原游洋兴化县署县堂前的《戒石铭》随县署迁往湘溪而迁移到湘溪,今涵江区新县(古湘溪)镇政府保存着原存游洋县署的《戒石铭》。古代许多廉官尚能以《戒石铭》的铭言为座右铭。当时兴化县所辖境内,几百年间教育与科举兴盛,亦有目共睹。有宋一代,游洋邑境内共出了三个文状元。今游洋古邑仍古迹斑斑。游洋梧椿村有商周时期的顶溪山遗址,面积约2500平方米,采集到刻画纹夹砂黑陶和灰色印纹硬陶片,可辨器形有钵、瓶、豆,可知三千多年前便有闽族土著在这里生活、劳动过。游洋里洋村东北8公里处,有汉“龙穿城遗址”,县文物保护单位,是巨石山峰构成的天然石城。山顶有汉代闽越王所筑的越王台,残存遗址。游洋古邑址上还保存一条古街,原名古邑、旧县街,唐时已有。宋代军治、县治驻此,该街为最早的集镇街市。清乾隆时,街为南北走向的双面街,街长仍为150米,宽1.6米,卵石路面,夹街有单层或双层土木结构店铺40多间,后因水灾毁北段店20间,又修复,并把古街拓宽为3.5米,现古街有延长,街道走向传统格局不变,街旁尽是明、清石柱础等石构闲置不用。街的南面为旧军治、县治的南门,出南门便是惠政桥。桥北街南交汇处的路,拐西再北向寨前、潼关至永泰县梧桐尾,桥南有路,一是经双峰、马铺、何岭古驿道、仙水、灵山等地至仙游县东门,一是经天马、黄龙、尚书桥往庄边。游洋街东南14公里处有“上宫街”,宋熙宁四年(1071),始在通往莆田的路旁形成小集,经元、明、清发展渐成街道。游洋古邑在宋代的兵防施有“沽岭寨”,常年驻寨兵70名,清代废,今仅存寨址。宋代因游洋县治驻此,故亦有“皇华馆”驿站,以作官方邮传,今址不存。游洋古邑历史上办学成风,如辖地象溪乡南朝陈时的中郎将郑庄办的“浔阳书堂”,常州别驾郑淑在游洋巩桥办的“巩桥书堂”,宋初游洋县治“共赋轩”旁的“读书斋”“平伦斋”,以后县治东的“书林斋”,县尉厅东的“真斋斋”,郑樵后裔郑重光在游洋办的“石舟斋”等,读书蔚然成风,为社会上输送了不少的人才。

特色农业

游洋镇是中国南方主要产菇基地,当地气候温暖湿润,同时原材料丰富,十分适宜发展菌菇生产,主要品种有蘑菇、香菇、巴西菇、魏奇菇等,其中以香菇、巴西菇最为有名。游洋镇香菇产量在福建省名列前茅,产品远销美国、日本等国。游洋镇采取了“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菇农们拥有娴熟的香菇种植技术,利用农村夏季农闲季节,在家里就可以从事香菇木料加工、食用菌种的培育等简单工序。只等到菌种孕育成熟了,就集中由协会收集送检出口到海外市场。游洋镇“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生产模式,大大地降低菇农种植香菇的市场风险,游洋镇的香菇生产模式的改变,极大地促进了当地菇农的农业生产积极性。游洋镇向澳大利亚、美国、巴西、新加坡和台湾等国家、地区出口830余万袋,仅此一项为菇农直接创收460余万元。许多农民琢磨其他菌菇品种生产。游洋镇来到仙游县金溪茶厂领取30多台日本进口的采茶机。加盟仙游茶叶龙头企业金溪茶厂的40多个茶场在春茶开采前全部配齐了较先进的采茶机、烘干机、包球布等制茶设备,这将促使他们进一步做大做强,从而成万茶农依托龙头带动继续搞活仙游“茶经济”。游洋镇龙头企业对属下茶场定期派出技术人员巡回讲授,定期集中培训的生产管理,统一供应肥药,做到作业时按山头茶树的编号建档,且每年投入上百万资金改造老化园;每当春茶前、冬茶末,茶农大户都要被请到先采的基地场现场培训采、制技术,且还要集中三至四次研究茶叶消费的动向、市场行情、加工对策及各销售点对茶叶品质的要求,齐心协力确保出产优质茶,出现了“没有陈茶积仓”的产销新气象。通过“龙头加农户”的这种形式,游洋镇做活“茶经济”,加快发展的新路子。游洋镇毁弃的五六千亩茶园。新开的20000多亩茶园,投产8000多亩,全年出产2.5万多担“金溪茶”,其中出口到欧盟、日本、美国等地2000多担,游洋镇茶产值高达8000多万元。游洋镇数千户茶农在龙头强力带动下,年均增收七八千元,仙游县涌现了东岐、新周等10多个茶叶专业村,吸引了3000多外来民工前来打工赚茶钱。

基础建设

游洋镇村村通水泥路;高压网电通往千家万户;程控电话、移动信号覆盖各村;互联网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游洋镇骨架逐步拉大,有机关企事业单位20个,个体工商户近200多家,商品品种齐全,市场繁荣。抢抓时机、多措并举,利用农闲时机,在游洋镇开展声势浩大的村组道路整修活动,掀起了村组公路建养热湖。游洋镇募集修路资金42.9万元,组织劳力2000余人、车辆450台套,整修道路104公里,游洋镇主干道和村组循环道路基本成为高标准、高质量砂石路。游洋镇一是成立修路协会。协会由村民代表民主选举产生,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负责修路的组织调动和资金的收集、管理和使用工作,公开修路议程和资金使用等,增强修路资金使用透明度,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二是科学化修路。村村之间,组组之间,统一规划,联合建设,确定线型走向和路面结构。避免重复建设,最大限度的减少重复投资。同时将村组干道和循环道路整修量化到村组。三是加强工程质量管理。设立督办组,督查工程进度及质量。工程完工后,实行村镇两级验收,确保“三个高标准”,即高标准修建路基,高标准铺筑路面,高标准修好排水边沟。

惠政桥

惠政桥在今游洋街北面,横跨在游洋溪上。据桥碑记载,惠政桥是南宋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由兴化知县陆楠倡建的,桥上还建一座亭。落成时,正逢朝廷派一巡抚到兴化县巡视,巡抚在桥亭中休息,知县陆楠就情巡抚为桥命名,巡抚挥笔即书“惠政桥”三字,以示用惠政治理之意。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监生陈大勋、陈攀龙、林朝堂等人集资重修,惠政桥始成当今之规模。惠政桥是用花岗岩条石砌成的单孔石拱桥。桥长五丈、高五丈、宽一丈二尺。桥面铺有石级,两侧置石栏杆。桥顶高出两端路面二丈余,所以有“桥头看不见桥尾”之称。整座拱桥造型奇特,像一轮弯月高悬在清澈的游洋溪上,故誉“弯月出水”。惠政桥不但美观,而且十分牢固。因桥是单孔高拱,所以流水量大,水流冲击力弱,历经七百多年而不废。即使象一九五八年游洋桥两岸的数百亩良田,几十栋房屋均被洪水吞噬的特大洪灾,惠政桥仍然完好无损。可见古代人民建桥技术是十分高超的。惠政桥已列为仙游县重点保护的文物之一。

教育

游洋镇共有九年制学校1所,完全小学7所,初小3所,设1个教学点,在校生1950。游洋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争取游洋镇九年制寄宿制学校建设,完成了青平小学扩建工程,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学校占地面积25373平方米,建筑面积11657平方米;现有教学班39个,有教职工115人,现有部室25个,均按“双高普九”一类标准安装设置;学校活动场地、体育设施均达标,绿化面积生均5平方米。校园鸟语花香,文化建设有特色,是县级“文明校园”。学校以“让学生健康成长,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为办学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向着更新、更高的目标迈进。游洋镇围绕调整教育大局,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推行应届毕业生就业技能教育,实现教育强镇。

游洋初级中学

仙游县游洋初级中学(游洋中学)位于仙游县游洋镇游洋村,创办于1969年,原为一所完全中学,1981年撤并了其中的高中部,现为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50多亩,学生1200余人,校内绿树成荫,风景怡人。教学设备、生活、体育设施一应俱全。共开设18个教学班,教职员工70余人,其高级职称教师6人,中级教师25人,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97%。学校以“立志、立人、求学、求慧”为校训,贯彻"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努力创建“忠于职守、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奋发争先”的教师队伍,坚持"民主治校,科研兴校",制定、实施了一系列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的规章制度,狠抓内部管理,全面启动激励机制,率先推行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学风、教风、校风良好,学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显著的办学效益。学校先后获得市、县多种荣誉称号。努力办成有鲜明山区特色的人才成长基地。学校把德育工作同创建和发展“文明学校”、“绿色学校”和军警民共建等活动结合起来,摆正德育首要地位,坚持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和谐发展。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坚持把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自主的精神、竞争合作的意识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工作的重点,强化基础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学校确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战略思想,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教科研为先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行教师学年教学量化考核制度,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在全校营造了奋发向上、争先创优的良好环境,大力加强了对中青年教学骨干队伍的选拔及培养工作,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中考连年取得优异成绩。

地址:仙游县游洋镇游洋村南溪128号

邮编:351258 

游洋二中

游洋第二中学于1997年5月27日在福建省仙游县游洋镇游洋村尼尾创立。历经十几载,二中形成了丰厚的办学底蕴和优良的校园文化。学校秉承“教人成人,教人成才”的办学理念和“做自强不息的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标;坚持“人文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的治校方略;要求具备“贵族精神、平民心态,自信自立、自强不息,学不做假、言不失真,行不非礼、动不损人,身心两健、德智双优,谦和君子、娴雅淑女”学生六个与众不同;提倡教师采用“先做学生,后做先生;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两个育人策略和发扬“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教师五种精神;倾力打造“土家苗族文化特色,酉州考棚文化特色,体育艺术特色,长于实践、自主发展特色”四个办学特色;师生遵从“健康、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形成“文明、守纪、和谐、上进”的校风;“爱生、敬业、合作、示范”的教风;“博学、明辨、慎思、审问、笃行”的学风。

医疗

游洋镇内有中心卫生院1个,卫生医疗室21个。逐步完善了村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疫苗接种工作扎实认真,地方病及各类传染病均在控制指标内,无重大疫情发生。随着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的不断提高,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健康状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得到遏制,解决了群众就医难问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2.万人,占赤岩镇农业人口1.4万人的90.67%,门诊医疗1.35万人次,补助资金28.4万元,住院1.11万人次,补助金额858.7万元。医药总费用757.5万元,补助204.9万元;费用609.1万元,补助221.9万元;乡镇级7781人次,医药总费用838.3万元,补助432万元。有效地缓解了生病群众家庭经济压力,遏制了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发生。游洋镇推行合作医疗资金程序化监察。实行收支分离、管用分开、封闭运行的管理制度,游洋镇政府统一安排各级新农合医疗经办机构的工作经费,专款专用;实行经办机构、监督管理机构分离,做到“三重审核、三级公示、多方监督”。

造福工程

为推进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游洋镇2015年规划并开始实施造福工程等,分类分步推进,重点补助扶贫挂钩,利用山坡地和旧叶蜡石厂址分两期进行农民标准化住宅小区建设。新村人居环境实现美化、亮化和净化,脏、乱、差的卫生环境得到有效整治。 游洋镇还倡导文明新风。游洋镇成立关工委老年协会和精神文明理事会,对各村红白喜事统一管理,做到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婚育新风进万家,实现火化率100%。村里还定期开展评选“平安家庭”、“致富带头人”、“好婆婆”、“好媳妇”等活动,形成团结互助、敦亲睦邻的好民风。游洋镇造福工程搬迁对象主要是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居住零星分散、边远偏僻的自然村。

廉政建设

游洋镇从规范农村党员干部行为入手,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惩防腐败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干部选任、教育、管理、监督、奖惩五个方面,贯穿于事前防范、事中监管、事后惩戒的全过程,涵盖了村务工作的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了一个点面结合、层层联动的惩防网络。

选任村干部

通过明确任职条件、规范配备职数、严格选拔程序,切实把好干部入口关。

加强思想教育

建立完善农村党员干部廉政教育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加强自律意识。

规范干部行为

围绕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若干要求,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制定出“十不准”,使村务工作有章可循,有制有依。

强化监督制约

主要加强三个方面的监督:首先,通过强化职能作用,落实“农村财务双代管”、财务审计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强化自上而下的监督;其次,通过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务公开、民主决策、民主理财和村干部廉政述职制度,落实村民自治,强化自下而上的监督;再次,通过制定“两委”班子议事规则,坚持“两委”班子联席会,强化班子内部监督。

视频

福建省仙游县游洋镇人民政府执法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