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湔底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湔氐镇位于中国四川什邡市西北部,幅员面积50.6平方公里,距什邡城区20公里,辖25个行政村,总人口31587人。湔氐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经济繁荣、环境秀丽,古为帝王消夏避暑之福地,今有"国家级黄背木耳生产基地""省级无公害大蒜生产基地"之佳誉,是投资建厂、观光旅游理想环境。湔氐镇历史悠久。湔氐老街的五珠桥处,有清清泉眼似五珠昼夜汩汩流出,终年不竭,泉水盈积成潭,故为五珠沱。桥下河水是从高景关流出的洛水经分流过来,为古湔水的一脉。氐,与古聚居于此的氐族有关。清嘉庆五年设场,古名"隆兴"。[1]

基本简介

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龙泉村根据自然条件、土地资源等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强力实施"一村一品"战略,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着力做好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取得了突出成效,使食用菌产业成为全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村民的"摇钱树"。到2007年,龙泉村黄背木耳种植户达到510户,占总户数的70%,种植规模达到1500万袋,全年全村食用菌总收入达到3500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000元。2005年龙泉村成为什邡第一个农村贷款"信用村",2007年被列为德阳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8年又被列为四川省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2]

经济发展

逐步形成了黄背木耳、紫皮大蒜、红阳猕猴桃三大支柱产业,并建成了国家级黄背木耳生产基地、省级无公害大蒜生产基地、猕猴桃种植基地三大基地。2000年来,湔氐镇坚持"农业稳镇、三产富镇、生态强镇"发展战略,按照"巩固好食用菌、大蒜两大优势产业,力争农新农村建设、农产品深加工、菌渣回收利用取得新的突破,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深度、群众生活质量、城镇化水平、群众思想素质、党建水平"的方针发展经济。2006年,镇人均纯收入4565元,居全市前列。

历史悠久

湔氐老街的五珠桥处,有清清泉眼似五珠昼夜汩汩流出,终年不竭,泉水盈积成潭,故为五珠沱。桥下河水是从高景关流出的洛水经分流过来,为古湔水的一脉。氐,与古聚居于此的氐族有关。清嘉庆五年设场,古名"隆兴"。

旅游资源

"白马青山山青白马,龙居秀水水秀龙居",隋代古刹龙居寺坐落在四围山色之中,龙居寺高柏拥翠、银杏参天、水阁奇花,更因后蜀王孟昶和花蕊夫人曾居于此而闻名于世。还有宝莲山灵泉风景名胜区,插旗山风景名胜区,省市级文物保护点"万缘桥",以"白马嘶风"闻名的下院寺,因印度佛教赠送白玉大佛而得名的玉佛寺,五月金色的枇杷山庄,青山绿水的叠翠山庄,都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湔氐镇凭借近6000亩梨花的资源优势,以一年一度的梨花会作为推动乡村旅游的有效载体,面向全市宣传湔氐的自然生态环境,展示湔江两岸秀丽风光,彰显千年羌氐文化的丰厚底蕴,成功拉动经济强势发展,并在全市及其周边地区树立了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营造出了"三月芳菲梨花香,结伴同行游湔氐"的旅游氛围。

特色农业

龙泉村有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信息发达,土地肥沃,基础设施良好等诸多优势,如何在520亩地上发展出适于当地生产,富于地域特色,益于经济创收的农业产业,成了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中的头等大事。而龙泉村自1987年引种黄背木耳成功以来,通过多年的尝试和努力,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和成熟的种植技术,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种植规模。由于当地气候适宜,种植技术易于掌握,产品的价格也比较稳定,村"两委"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决定在龙泉村重点发展以黄背木耳种植为主的食用菌产业。通过近20年的尝试和努力,全村食用菌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单一的黄背木耳种植发展到以"一耳六菇"为主,即黄背木耳,鲍鱼菇、杏鲍菇、榆黄菇、滑菇、姬菇、白平菇,兼顾珍稀食用菌,二十多个品种并肩发展的新局面。食用菌种植总面积达到1500万袋,食用菌的种植规模还在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带动周边村组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原材料加工的务工人员达到1.2万人。食用菌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远销东南亚地区。[3]

群众致富

现状

培育壮大农村专合组织是实施"一村一品"战略的关键点。2001年湔氐镇龙泉村食用菌协会在龙泉成立,龙泉村结合本地气候、地理、产业现状及全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制定全村《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以项目落实为牵引,按照"支部+协会"的运作模式开展一系列活动拉动该村特色产业发展,第一是加大以黄背木耳种植技术为主体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先后开展技术培训35次,经验交流12场次,培训农民6000余人次,产生农村经纪人和营销大户24名,种养致富带头人30人,全村80%以上村民家庭至少有一名成员掌握了黄背木耳种植技术。其次是深入开展文化科技下乡活动。除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开展技术指导外,还利用集市设立农业技术服务咨询台,接受群众咨询,解答疑难问题,向群众发放技术服务信息宣传资料,已经免费向群众发放各类科普宣传资料6000余份。第三是聘请市内外食用菌种植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技术顾问,进村入户,变群众上门咨询为技术下乡服务,将服务平台和载体进一步下移,为群众掌握生产新技术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第四是坚持做到菌银结合和菌保结合,以专业协会信誉担保,信用社给菌农贷款,2005年至今,龙泉村食用菌协会总计贷款150万元。同时推广木耳保险,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龙泉村90%的黄背木耳种植户都参保,保险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撑起了一片蓝天。

措施

示范拉动,强化群众致富自主性:随着土地联产承包到户和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村两委统一思想认识,认真分析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决定通过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只有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群众才会有更高的生产积极性。为此,村"两委"一是坚持在培育典型上下功夫。坚持定期组织村上有基础、有条件、积极性高的生产大户到本市及省内先进地区农业示范园等地参观学习食用菌栽培管理的相关技术,加快扶持和培养先进典型。

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坚持致富典型成立科技致富报告团,并聘请市食用菌协会、市科协等单位技术人员参与,逐村开展致富报告活动,利用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现场说教,面对面地向群众传授致富经验,交流致富信息,不断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增强科技致富意识,加快勤劳致富步伐。三是坚持开展"致富带头人"、"致富标兵"、"科技示范户"评选活动,评选出优秀和先进,大张旗鼓地予以表彰奖励,并在党员苗子培养、村后备干部培养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通过采取上述措施,使群众发展食用菌特色种植业的积极性不断高涨。通过20年的不懈努力,龙泉村涌现出一批带动农民致富的典型。2004年时任村主任的刘刚华被评为省"十佳杰出青年农民",2006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还先后被评为德阳市科技拔尖人才,德阳市农村专业协会优秀理事长。以全省"十佳杰出青年农民"刘天友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复合型人才也脱颖而出。

品牌

创品牌、争市场是进一步做大食用菌产业的必由之路。2001年开始,龙泉村作为国家级黄背木耳标准生产示范园,严格按标准对食用菌的原料、生产、加工、储存、销售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以确保食用菌的品质;另一方面,为了扩大宣传规模,打造自己的品牌,先后注册了"湔底"和"川湔"两个自主品牌,并把这两种商标的使用权提供给本市符合要求的企业无偿使用,以增强湔氐黄背木耳的市场竞争力。其次,2005年湔氐镇投资集镇建设了西南规模最大的食用菌批发市场,并在主要销售城市建立了食用菌销售窗口,扎实推进食用菌有形市场的建设。通过在互联网上开设"黄背木耳之乡-湔氐"网站,创建了食用菌的网络市场,大大扩宽了黄背木耳的销售渠道,提升湔氐黄背木耳知名度。与此同时,龙泉村组织本村人才组建专业营销队伍,引导食用菌销售大户和销售企业的强强联合,加强了营销队伍的整合。销售渠道扩大,市场价格稳定,形成竞争优势,产销两旺,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生态兴村

黄背木耳产业给龙泉村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每年产生的7000多吨食作菌废料也给交通、排灌、环境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如何突破这个食用菌产业的"瓶颈",实现菌渣循环再利用,促进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2001年伊始,在村"两委"的努力下,先后引进成都新三绿化学有限公司利用菌渣产出腐铵复合肥,蓝天生物能源公司通过炭化技术,用菌渣制成木炭和燃料棒,富贵日化则将菌渣煅烧成碳粉,用作无烟蚊香的原料,利森水泥厂利用菌渣替代原煤燃料。2005年,为加大农户自产自消力度,镇食用菌协会和龙泉村食用菌协会通过大量的工作,从湖南省引进了"三木制气炉",全镇200余户种植户安装了制气炉,通过制气炉转化黄背木耳废料为农村生活用气,变废为宝,既清洁环保,又节约了能源,有力促进食用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