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滁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滁州县简称滁,古称涂中、清流、新昌。是安徽省省辖市,地处长江下游北岸,长江三角洲西端,安徽省东部,苏皖交汇地区。全市设2区、管辖4县、代管2县级市,土地总面积1.3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4.4万。

滁州吴风楚韵,气贯淮扬,接壤金陵西北,为六朝京畿之地,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形兼吴楚、气越淮扬”、“儒风之盛、夙贯淮东”之誉。早在先秦时期为棠邑之地(今南京市六合区),三国设镇,南朝建州,隋朝始称滁州,因滁河(涂水)贯通境内,又“涂”通“滁”,故名为“滁州”。

滁州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圈层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南京市江北门户,国家级皖江示范区北翼城市,皖东区域中心城市,合肥经济圈重要成员城市,江淮地区重要的枢纽城市等。[1]

历史沿革

先秦至汉代

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采集耕耘、生息繁衍。考古发现多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如濮家墩、侯家寨等遗址出土的先民生活使用的原始器具印证着历史年轮。夏商周时期,这里分布着一些部落方国,有钟离国、椒国等。“淮夷”部族经过长期开发和征战,逐步融入中原华夏文明。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滁地曾是诸侯争霸的分野。吴楚相争,攻战频繁,这里先属吴、越,后属楚,故有“吴头楚尾”之称。公元前559年,楚国令尹子囊率舟师沿滁河打到吴国的棠(今南京六合),当回撤到滁河叫“皋舟之隘”的地方(今南谯区汪郢与全椒县陈浅之间),被埋伏的吴人打得大败。

秦汉一统天下分封郡国,江淮地属九江郡(又曾为淮南国)。在这片历经沧桑的土地上,发现多处秦汉时期的古遗址、古墓葬、古文物,印证着当年车辚辚,马萧萧,旌旗猎猎的铁血场面,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楚汉相争霸王别姬一路悲歌的故事。定远有虞姬墓遗址,其博物馆内存放的汉画像石在淮河以南绝无仅有。

三国两晋到隋朝

三国两晋时期,滁河称为“涂(chu)水”,今滁州市区一带称为“涂中”。三国时,江淮为魏吴争战之地,境内置县多因战乱而废弛。曹魏在江淮地区的争夺,构成对孙吴都城建邺(今南京)的直接威胁。吴军截涂水(滁河)筑“涂塘”,以水代兵,阻挡魏军。史载东吴与魏交兵,吴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吴王孙权遣兵10万,作堂邑(滁河下游今南京六合)涂塘,水淹北道,以阻魏兵南侵。所谓“涂塘”就是堰滁河水为塘。

两晋之时,“涂中”为江淮军事重地。西晋咸宁五年(279年),晋武帝发六路大军攻吴,派镇东大将军琅琊王司马伷出击“涂中”。翌年2月,吴主孙皓遣使献玺于涂中,“一片降幡出石头”宣告投降。石头城即东吴都城建业(今南京),那时的“涂中”之城镇就是南京的桥头堡了。

西晋“八王之乱”时,东晋元帝司马睿为琅琊王、南下建康(南京)镇东将军督都扬江明交广五州诸军事时,曾在滁州西南山中避难,运筹帷幄蓄势渡江,在南京建立了东晋王朝。今之滁州琅琊山就是唐代人因晋元帝司马睿曾“驻跸于此”而命山名。

东晋南朝270多年间,南方的政治形势很不稳定,战争较多,政权更迭。北方民族不断南侵,南北割据对峙,大体沿淮河为界,江淮之间首当其冲成为战乱的前沿。咸安元年(371年)大司马桓温破前秦王鉴、张蚝军于全椒城内积玉桥。太元四年(379年),兖州刺史谢玄率三万精兵进驻白马塘(天长东北)打败前秦军队,安定江北。南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置新昌郡,治涂中镇(滁州市区)。大同二年(536年)置谯州。陈太建七年(575年),移盱眙之北谯州于涂中镇,改称南谯州。在东晋建立前后的数十年间,中原地区数以百万计的人口流向南方,其中有士族地主,也有大量的劳动力,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技术也随之而来,这对于推进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与南朝统治中心建康一江之隔的“涂中”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地位重要,演变加剧。东晋统治者在南渡侨人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置了与侨人籍贯同名的州、郡、县以及行政机构,叫做侨置,在当时也造成了一些建置版图的混乱。涂水流域在这一段时期内,建置迭更频繁,撤并立州郡县不断,曾先后侨置过顿丘、南谯郡等。公元473年,刘宋元徽元年设立新昌郡,新昌城(即今滁城)成为郡治所在。其后100余年间,又先后设过谯州、南谯州等。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正式设立滁州建置,州治在今滁州市区,隶属于扬州江都郡。

自隋初始置滁州至今近1500年,滁州建置虽代有变迁,兴废交替,但滁州之名在唐宋元明清一统朝代却少有更改,滁州辖境相当今市区和来安、全椒两县及南京市浦口区部分地区;濠州辖境相当今凤阳、定远和明光;天长属泗州。

唐宋时期

唐朝时,全国分为十道,市境属淮南道。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滁州,置三县,即清流、全椒、永阳(三县隶滁州,治今滁州市区)。钟离、定远、招义(三县隶濠州,治今凤阳县)、天长(隶泗州)。其中永阳县建置于景龙三年(709年),五代十国时期改永阳县为来安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滁州为永阳郡属淮南道扬州。天宝七年(748年)因改唐玄宗诞日“千秋节”为“天长地久节”,千秋县亦更名为“天长县”。

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社会矛盾加剧。天宝元年11月,淮西节度使刘展反唐,攻占滁州。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庞勋率农民出身的戍卒起义,义军将领丁从实率数千人攻破滁州,杀死刺史高锡望。到了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农民军扫荡江淮,攻克滁州。

唐朝灭亡后,经历了50年南北割据的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滁州先置于唐末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建立的吴国统治,后为南方“十国”的南唐政权所辖。(937年)杨行密部将徐温养子徐知诰(原名李升),夺取吴政权,都金陵,建国南唐。滁州成为拱卫金陵的江北重镇,南唐同光元年(923年)在滁州西北关隘处建清流关,雄伟险要,扼南北交通。

柴世宗领导的后周与南唐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后周大将赵匡胤率军破清流关,大破南唐兵马,攻占滁州城。世宗率军亲征,夺取南唐在江淮的十几个州县,南唐求和,后周与南唐隔长江形成南北对峙局面,滁州成为前沿。柴世宗和后来成为宋太祖的赵匡胤在滁留下很多传说。如全椒神山寺有一口“柴王井”。

北宋统一后,改道为路,宋代地方上有路、府、州、军、监之设。监设于矿冶、牧马、铸钱、产盐地区,军设于要冲之处。监、军多与府、州同级,府多设于较大而重要的州,各级长官称为知某府事、知某军州事、知某县事等。路在府州之上。市境分属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建隆元年(960年)滁州领清流、全椒、来安三县,属淮南东路(淮东);濠州领钟离、定远、招义三县,属淮南西路(淮西)。

北宋统一后近百年之间,江淮地区不见干戈,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一批贤臣先后任职滁州。至道元年(995年)。王禹偁贬守滁州,善政爱民,深得后来的欧阳修景仰。王欧两人被滁州人称为“二贤”。包拯也曾任过定远和天长知县。庆历五年(1045年)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欧阳修任滁州知州,宽简施政,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寺僧智仙为其建醉翁亭,欧阳修为此写下了留芳百世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他又在丰山之侧建立了丰乐亭、醒心亭,并撰《丰乐亭记》、《菱溪石记》。

欧阳修知滁是滁州历史上辉煌的一页。《醉翁亭记》使滁之山水天下扬名,欧阳修在滁期间,吸引了一大批著名文人士大夫对滁州的关注,或来游、访欧,或诗文唱和,如梅尧臣,苏舜钦、韩琦、富弼、范仲淹以及政见不同的王安石,还有后学门生如曾巩、苏轼等人。欧阳修逝世后,苏轼应滁州知州王诏之请,将“两记”写成碑帖,镌刻于石碑上,“欧文苏字”珠联璧合,成为世代瑰宝。

南宋时,江淮一带又成为宋金对垒的前沿,滁州城先后九次被金兵所陷,百姓外逃,城垣残破,生产力受到破坏。滁州大地同时成为抗金的战场。主战派将领岳飞、韩世忠、张俊、李纲、杨沂中等,曾在江淮间给金兵以重创,滁州、天长、定远、全椒等地都发生过激战。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简赋舒征,收容流亡,修整街市,发展生产,组织民众训练军事,抗御金兵,并向朝延上策“守江必先守淮”,再收复中原。辛弃疾还在滁州建起一座“繁雄馆”和一座“奠忱楼”,写下了充满收复失地之情的《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等词作。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南侵,南宋叛将李成领兵攻打滁州。知州向子伋面临大军压境,誓不投降,率滁军民在琅琊山摩陀岭一带垒石筑寨,抵抗强敌,最终壮烈阵亡。

唐宋时期600年间,滁州经济社会发展与遭受破坏交替出现。

唐代前期和北宋前期,由于统治新政和社会相对安定,江淮地区农业、水利、手工业在前代基础上有所发展,田亩扩大、户口增加,城镇形成规制。滁州城池格局形成于唐初。据《兵要地志》记载,唐武德三年(620年),城垣筑有子城、罗城、月城;永徽年间(650—655年),向东北扩展,城周达7里258步,呈“申”字格局,四门均设城楼。北宋时期,城池又几经修葺扩建。自欧阳修治滁始,滁州因名人效应和山水景观而成为北宋中后期的一座文化名城。《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滁州有铜坑”。琅琊山铜矿古采坑中曾发现隋唐时期瓷片等遗迹。

唐宋时期,南北方经济文化进一步交融,北宋末“靖康之难”,以及其后一段时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重心不断南移。滁州因地处江淮间,滁河水路连通长江,陆路交通驿道扼守南北,护卫金陵,成为渡江涉淮的跳板。

地理区域的特点,常常使滁州成为割据和争夺的战场,“五代十国”时期战乱不断,南宋以后宋金南北对峙,滁州一带兵祸频仍,经济、民生每每遭受严重破坏。

元朝创立行省制,市境先后属江浙行省之扬州路滁州,河南江北行省之扬州路滁州(辖今市区和全椒、来安二县)、安丰路濠州(辖今凤阳、定远二县)、淮安路泗州(辖今明光、天长二县)。

明清时期

朱元璋起兵后在濠州奠定了建立明王朝的基础,后璋率兵南下攻占江淮重镇滁州,威胁金陵。至正十四年十月,朱元璋在滁设伏兵打败元朝丞相脱脱,次年,在滁州建太阳翊元帅府,率军渡江攻打元军,此后,又迎小明王韩林儿入驻滁州。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定凤阳为中都。洪武三年,朱元璋追封已故的郭子兴为滁阳王,在滁州建滁阳王庙祭祀。明朝洪武六年,兵部在滁州设立管理放牧繁殖军马的机构—太仆寺。令滁州军民养殖马牛。

明朝一些要员往来于中都(今凤阳)、南都(今南京)之间,如宋濂扈从太子经滁州游琅琊山,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曾在滁州讲学,收罗戚贤等一批弟子,影响很大,王阳明离滁州后,滁州人在其讲学处建“阳明祠”以记之。江南才子文征明父子都与滁州结下了诸多缘分,在滁州留下诗文碑刻。陈琏、胡松为一代名宦。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在醉翁亭内建“宝宋斋”,保护“欧文苏字”。

明朝时期,滁州为南京直隶州,直隶于南京(治应天府,今南京市),领来安、全椒二县。其他州县仍为凤阳府管辖。

明朝后期,崇祯八年(1635年),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农民军一部进占江北,次年正月攻滁州,太仆寺卿李觉斯知州刘大巩等率众守城,明总督卢象升率部驶援滁州,在城东至珠龙桥一带大战,打败农民军。

清朝实行省、道、府、散州四级行政体制,市境初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年)置安徽省后,改属安徽省,至清末,凤阳、定远属凤阳府;明光、天长属泗州直隶州(治今泗县县城);来安、全椒及市区属滁州直隶州。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前后,皖东革命志士方绍舟等追随孙中山先生,反清、讨袁,光复起义,革命党人活动频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皖东青年学生积极响应,新思潮在皖东传播很快。1926年,滁州各地先后成立中共党组织。民国16年(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到达滁州活动。5月28日下午,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乘铁甲专车北上停靠今滁州火车站,乘轿去琅琊山游览醉翁亭。民国26年(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占领滁州城,皖东各地先后沦陷。日军在皖东暴行累累。在抗日战场上,国民党军队(李宗仁指挥的第五战区)在津浦铁路南段和淮河一线进行了激烈的阻击战。皖东民众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人们用大刀、长矛、红缨枪、土枪土炮同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游击队,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建立了津浦路东、路西抗日根据地(后统称淮南抗日根据地)。刘少奇、罗炳辉、方毅、张云逸、张劲夫、郑位三、刘顺元等人曾在这里战斗。藕塘烈士陵园和半塔纪念碑昭示着先烈们的英雄业绩。1945年8月,抗战胜利。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新四军主力北撤,坚持深入敌后游击战,反“清剿”恢复淮南解放区,支援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迎接全国解放。1949年1月皖东全境解放。

民国元年(1912年),安徽省废道、府、州、厅,各府州县直属省府,滁州改为滁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7年,北洋政府实行省、道、县三级行政体制,市境各县均属安徽省淮泗道,民国21年,析盱眙、滁县、定远、来安等县地置嘉山县。同年安徽省划分为10个行政专员督察区,其中凤阳、定远属第四专区,其余各县属第五专区(专署驻滁县)。

行政区划

滁州市设2区(南谯区、琅琊区),管辖4县(全椒县、来安县、定远县、凤阳县),代管2县级市(天长市、明光市),并赋予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苏滁现代产业园市级行政管理权限。[2]

地理环境

区域位置

滁州地处安徽省最东部,苏皖交界地区,长江三角洲西部,习惯上称为“皖东”。是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门户,隔江与南京主城遥望。滁州南据长江,东控京杭大运河,长江一级支流滁河及清流河贯通境内,通江达海,是为江东之门户,江淮之重镇。地理区域为北纬31°51′一33°13′、东经117°09′一119°13′之间。滁州属“南京都市圈”核心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成员城市、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第一站,安徽省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滁州依滁河而生,自古便为长江下游临江近海的“鱼米之乡”。

地形地貌

滁州市域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主体为长江下游平原区及江淮丘陵地区。滁州市区与来安、全椒县以及天长部分地区属于长江流域,明光市、定远等县属于淮河流域。

全市地貌大致可分为丘陵区、岗地区和平原区三大类型,地势西高东低,全市最高峰为南谯区境内的北将军岭,海拔399.2米,围绕丘陵分布的平台和波状起伏地带,构成岗地区,滁河、淮河沿岸和女山湖、高邮湖的滨湖地带是主要的平原区和圩区。

气候环境

滁州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江淮之间丘陵地带,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气候特征可概括为:冬季寒冷少雨,春季冷暖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气爽。全市年平均气温15.4℃,年平均最高气温20.1℃,年平均最低气温11.4℃,年平均降水量1035.5毫米。梅雨期长23天。年日照总时数2073.4小时。初霜为11月4日,终霜为3月30日,年无霜期210天。

山川河流

连接秦岭—大别山脉的皖山山脉绵延向东北,经合肥市东北部延伸于市境五尖山、皇甫山、磨盘山、张八岭、老嘉山、长山、芝麻岭,形成江淮分水岭。位于定远、肥东、南谯、全椒等四县(区)交界处的五尖山脉除自西向东延伸的主脉外,分别向东北和西南方向伸出两支余脉,其中东北余脉蜿蜒进入凤阳县境,西南余脉逶迤进入全椒县境。市境地貌分丘陵、岗地、平原三大类型,平原较少主要分布在沿河、湖的狭窄地带,其余均为丘陵与岗地。

市境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境内河流分属三大水系,即淮河干流水系、滁河水系和高邮湖水系。市境淮河干流水系主要支流有窑河、天河、濠河、板桥河、小溪河和池河。

长江以北有一条自西向东流淌的河流,发源于安徽肥东,蜿蜒270公里,汇集了江淮分水岭以南诸水,浩浩荡荡,从南京六合汇入长江,这就是长江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滁州的母亲河—滁河。

滁河水系主要支流有小马厂河、管坝河、大马厂河、襄河、土桥河、清流河、来安河、沛河、皂河等。高邮湖水系主要支流有白塔河、铜龙河、杨村河、王桥河、秦栏河以及白塔河的主要支流川桥河等。市境湖泊不多,主要有花园湖、女山湖、七里湖以及与周边市县的界湖高邮湖、高塘湖等。水利工程众多,有大型水库2座(沙河集、黄栗树)中型水库45座,小型水库955座,成为星罗棋布的人工湖泊,点缀在绵延起伏的皖东丘陵上。发挥着灌溉、防洪、生产生活用水和游览观光休闲的多种功能。

自然资源

滁州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盛产水稻、小麦、鱼虾、油菜等农产品。

著名土特产有滁菊(中华四大贡菊之首)、来安花红、南谯贡茶(西涧春雪)、明光绿豆、凤阳花生等。

特种水产有女山湖大闸蟹、花园湖大闸蟹、高邮湖大闸蟹、银鱼、梅市梅鱼、雷官板鸭、天长芡实等,传统特色食品有琅琊酥糖、马厂酥笏牌、天长甘露饼、炉桥桥尾、恒裕酱品等。

动物资源、次生林木、竹、中药材资源丰富。非金属矿是滁州市的优势矿产。石英、岩盐、芒硝、石膏、玄武岩、石油储量居华东之冠;而岩盐矿、石膏矿是安徽省唯一的大型岩盐、石膏矿床;膨润土、花岗岩、大理石、绢云母、钾长石等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全市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矿种储量大,其中硅石、凹凸棒石、铸石玄武岩、岩盐、芒硝、石膏、石油等,占据安徽省全部或大部分储量,部分矿产在华东,甚至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石英岩储量居华东之冠,储量保守估计约100亿吨。其他特色非金属矿有绢云母、凹凸棒石粘土等,开发前景十分广阔。[3]

经济概况

综合

2014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184.8亿元,比上年增长9.4%,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在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8.4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633.7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332.7亿元,增长8.9%。三次产业比为18.4:53.5:28.1。工业化水平达到47.4%,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人均GDP达30086元(折合4854美元),比上年增加2344元。

第一产业

2014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8.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161公顷,增长0.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2.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5%;油料作物播种面积7.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6.3%;蔬菜播种面积4.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0%。

全年粮食总产量430.7万吨,比上年增产4.1%。经济作物有增有减,其中,全年棉花产量9350吨,比上年增产1.5%;蔬菜产量142.2万吨,比上年增产过2.2%;水果产量64.1万吨,比上年增产2.6%;油料产量20.1万吨,比上年减产2.7%。

全年肉类总产量39.0万吨,比上年增长2.7%;禽蛋产量11.4万吨,比上年增长3.3%;牛奶产量10812吨,比上年增长4.3%;水产品产量33.4万吨,比上年增长5.2%。

2014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678.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8%;农用拖拉机44.2万台,比上年减少3.8%;排灌动力机械9.0万台,比上年增长1.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5.1万吨,比上年增长2.2%。农村用电量9.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0%。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86.7千公顷,比上年净增900公顷。全年完成重点水利工程19项,比上年增加2项,完成投资8.6亿元,比上年减少5.5亿元。

第二产业

2014年,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5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比上年增长12.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制企业增长较快。

规模以上工业中,35个工业行业大类29个增加值实现增长。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2倍,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21.6%,食品制造业增长20.0%,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增长30.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1.0%,金属制品业增长18.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5%,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增长23.1%。

年末,全市共有463家企业列入高新技术产业行业目录,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36.5%,全年完成产值1025.2亿元,实现增加值256亿元;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数为223家,全年完成产值421.9亿元;年末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81家,比上年增加31家,全年完成产值1891.6亿元,完成增加值476.8亿元,亿元企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96.9%。

全年全市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29家,实现增加值466.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2.7%,增加值同比增长14.4%,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5.6%,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1.7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上年相比,大多保持增长,其中,农用化肥18.9万吨,增长77.4%;白酒4079.6万升,增长26.3%;光缆168383芯千米,增长22.4%;改装汽车1.2万辆,增长13.1%;房间空调器119.9万台,增长9.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18.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8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实现利税总额3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利润237.3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6.0%。[4]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14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8%。分实现区域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11.5亿元,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0.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3%、13.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32.3亿元,增长13.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0.0亿元,增长15.2%。分构成看,商品零售额329.7亿元,增长13.2%;餐饮消费额52.6亿元,增长14.2%。分经营规模看,限上单位零售额211.6亿元,增长15.2%;限下单位零售额170.7亿元,增长5.7%。

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分类完成情况看,穿类商品零售额20.2亿元,增长18.2%;吃类商品零售额41.4亿元,增长14.0%;用类商品零售额133.4亿元,增长15.4%,其中,金银珠宝类增长16.4%,五金电料类增长33.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4.4%,家具类增长19.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9.2%,汽车类增长19.9%。

对外经济

2014年,对外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商品进出口总额22043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出口总额151523万美元,增长9.6%;进口总额68907万美元,增长45.8%。从进出口经营主体看,内资生产企业完成167669万美元,增长29.5%;外商投资企业完成52761万美元,下降5.3%。出口国别及地区达166个。

全年招商引资市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700亿元,增长18.2%,其中境内省外563.6亿元,位列全省第6位。其中,来自长三角区域资金355.3亿元,占引资总量的50.8%

金融业

金融保险业务快速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421.8亿元,比年初增加137.1亿元,增长10.7%。其中,单位存款527.2亿元,比年初增加17.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828.5亿元,比年初增加116.5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037.9亿元,比年初增加143.5亿元,增长16.3%。从贷款期限看,短期贷款余额545.0亿元,比年初增加54.3亿元;中长期贷款465.7亿元,比年初增加76.1亿元。

年末,全市保险公司29家,比上年增加1家。其中寿险14家,财产险15家。全年保费收入3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3.69亿元,增长15.6%;人身保险保费收入17.76亿元,增长17.8%。财产险中,机动车险保费收入10.36亿元,增长17.0%;农业险保费收入1.78亿元,下降0.4%。人身险中,健康险收入1.45亿元,增长89.0%;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0.67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全年保险赔款和给付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7.52亿元,增长11.9%;人身险业务赔款和满期给付支出4.52亿元,增长10.1%。2014年共上交税收8325万元,增长53.2%。代扣代缴各项税款7748.21万元。

社会事业

财政税收

2014年,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0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3.6亿元,增长8.0%。从收入来源结构看,各项税收完成168.9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占财政总收入的82.9%,占比上升1.2个百分点。从实现主体看,市本级财政收入66.1亿元,增长19.2%;县级财政收入137.6亿元,增长11.4%。全年财政支出268.4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教育支出41.6亿元,增长3.7%;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7.9亿元,增长50.3%;农林水事务支出49.2亿元,增长9.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9.8亿元,增长8.8%;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31.8亿元,增长1.3%;交通运输支出16.0亿元,增长16.7%;住房保障支出14.2亿元,下降6.0%。用于民生方面支出2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占总支出的85.7%,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33项省级民生工程投入68.5亿元,比上年增长24.7%。

交通事业

滁州的交通四通八达,京沪铁路、宁西铁路、京沪高速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水蚌铁路贯穿境内,宁洛高速公路、沪陕高速公路、马滁扬高速公路连接其中,所有县市区均可在半小时内驶上高速。滁宁快速通道、南京长江隧道、104国道三条快速道路不仅实现了滁州与南京的无缝对接,也加速了滁州全面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步伐。滁州的附近有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南京马鞍国际机场。水运依托滁州港,清流河、滁河航道直入长江。

铁路

滁州地处安徽的最东端,历为南京的门户,被誉为“江北第一站”,地理位置优越。京沪铁路、京沪高铁、宁西铁路、水蚌铁路穿行而过。境内设有六个客运站:滁州站、滁州北站、全椒站、明光站、定远站等。滁州是全国铁路里程距离南京最近的城市,乘高铁到南京最短只需15分钟,乘火车只需不到半小时。 高等级公路

滁州市区:(高速公路)宁洛高速、马滁扬高速、淮滁高速、京台高速;(国道及省道):G104\S206\S311\S331\S312。

下辖各县市:(高速公路):宁洛高速、马滁扬高速、淮滁高速、沪陕高速、京台高速、蚌淮高速、长深高速、宁宿高速;(国道及省道):G104\G312\G205\S312\S206\S226\S331\S101\S307\S310\S207\S205\S209。

注:宁洛高速(南洛高速/蚌宁高速);宁驻高速(淮滁高速);扬武高速(马滁扬高速);沪陕高速(合宁高速);京台高速(合徐高速)。

水运航道

水运干线航道重点建设入江、入淮经济航道,形成南以滁河为骨干,北以淮河为依托,东以高邮湖为中心的航道网络。主要通过滁河航道、清流河航道进入长江,通过池河航道进入淮河,通过白塔河航道进入京杭大运河。

滁州港距南京港56公里,扬州港70公里。港区南部有滁河、襄河、清流河、来安河把中心港区(滁州市区)、全椒港区、来安港区与长江相沟通;北部有淮河、池河把凤阳港区、明光港区与淮河、京杭大运河相沟通;东有高邮湖、白塔河、铜龙河、秦栏河把天长港区与京杭大运河相沟通。

滁州港由中心港区(滁州市区港区)、天长港区、来安港区、全椒港区、凤阳港区、明光港区组成,主要承担所辖腹地的矿建材料、非金属矿、煤炭、石油、粮食和农副产品等的出口和中转,其中黄砂、石子、石英砂、长石粉居多,是安徽省8个区域重要港口之一。

滁州港拥有码头34座(处),港口陆域总面积约为73390平方米,水域总面积约为26820平方米,全港共拥有生产用泊位46个,泊位总长为1373米,设计综合通过能力297万吨,共有吊机9台,最大起重能力5吨,堆场面积总计为66660平方米,港区连接道路总长约为19.5公里。2005年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为577.3万吨,其中进口91.5万吨,出口485.8万吨。

科技事业

2014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2万人,比上年增长10.7%;民营科技企业512家,比上年末增加2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家,比上年增加9家;规上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203家,比上年增加3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5家,比上年增加38家。全年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42项、科技进步奖3项;专利申请数7598件,比上年增加654件,全年授权专利数3053件,比上年增加40件,其中发明专利241件,增加91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2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

教育状况

2014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556所,比上年增加11所,入园儿童4.2万人,比上年减少8.7%;小学396所,比上年减少35所,专任教师1.48万人,减少3.3%,在校生24.1万人,减少1.2%;普通中学289所,增加2所,专任教师1.59万人,减少180人,在校生21.53万人,减少2.7%;高等学校5所,专任教师2299人,在校生5.95万人,增加7.0%。

医疗卫生

2014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64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60个,疾病控制中心8个,妇幼保健机构8个。全市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5020张,比上年增长4%,其中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14254张,比上年增加524张。卫生机构从业人员2.1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1.2万人,执业医生4424人,注册护士5996人,卫生防疫人员270人。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352.2万人,参合率101.66%。[5]

历史文化

手工艺品

​全市主要工艺美术产品有玉器(人物、花卉、炉瓶、鸟兽)、金银首饰、锡制品(酒壶、酒杯)、玻璃、丝绒制品、羽纱、草工艺品、地毯、各种软体玩具(长毛绒、布质)等。

民俗风情

文化形式

主要黄梅戏、越剧、扬剧、庐剧、泗州戏等。

灯会庙会

中国农民歌会(简称农歌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滁州市人民政府、安徽省文联承办。每年一届。(已举办五届) 琅琊山庙会(滁州),每逢正月初九,琅琊山都举行热闹的民俗盛会,因东岳大帝的女儿碧霞仙姑传说而流传至今。 走太平盛会(全椒)正月十六的民俗盛会,自汉代沿袭至今,过太平桥以祈望吉祥如意、富足太平。 洪山戏(来安)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傩”,从“傩”发展到香火戏,是香火会请神祈祷时演的戏。流传于来安、天长和江苏部分地区。 秧歌灯(来安)明朝末年发源于来安县广大乡,由农民对“神灵”的祈祷活动发展而来。流传于滁州、全椒和南京六合、浦口一带乡间。

饮食文化

滁州市区饮食受到皖江风味的影响,以原味鲜美略带咸为主;多使用“炸”等烹调技法;滁州又连接南京、扬州,饮食也体现出淮扬菜的特点,兼用“炖”等烹调方法。滁州菜注重刀工,口感酥脆,咸则咸香可口,甜则鲜醇不腻,菜肴讲究根据菜品原味而烹调,滁州的饮食独具特色,值得一品。

滁州市区:画席、南谯茶叶、滁州竹篮、滁菊(中华四大贡菊之首)、琅琊酥糖、党参。

主要景点

滁州地处淮左,湖光山色秀美,既富江南美景,又有淮左秀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有名山、名亭、古关、古寺、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景观100多处,国家级重点对外开放寺院2处。

四山:琅琊山、皇甫山、韭山、神山;

四湖:碧云湖、女山湖、卧牛湖、花园湖;

四洞:韭山洞、禅窟洞、庵基洞、吸水洞;

四名:名人(欧阳修、吴敬梓等)、名亭(醉翁亭、丰乐亭)、名祠(阳明祠、陈铎祠、沃公祠)、名著(《醉翁亭记》、《儒林外史》);

滁州拥有琅琊山、皇甫山等国家森林公园,明皇陵、琅琊山摩崖及碑刻、皖东烈士陵园等三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一批省级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

滁州名胜首推素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美誉的琅琊山,山中大片天然次生林保存完好,林壑幽美、溪流淙淙,密林之中掩映着建于唐代的琅琊寺和建于宋代的醉翁亭(全国四大名亭之首)及姊妹亭“丰乐亭”;还有集“古驿道、古关隘、古战场”于一体的“金陵锁钥”清流关。山间摩崖石刻遍布,其中“欧文苏字”碑、吴道子的菩萨石刻像被称为“镇山”之宝,标志着名山深厚的文化底蕴。

地方景点

滁州市区:琅琊山风景区(AAAA级)、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舜耕旅游度假区、清流关、九天峰生态旅游度假区、二郎湖、花山彩云洞、西涧湖、丰乐亭、龙蟠河公园、清流河公园等

来安:白鹭岛生态旅游区、皖东烈士陵园、孔雀寺

全椒:吴敬梓纪念馆、神山国家森林公园、碧云湖、龙山寺、三塔寺

天长:高邮湖旅游度假区、釜山卧龙公园、天长博物馆、龙岗、护国寺、沃公祠、高邮湖、红草湖湿地公园

明光:女山古火山地质公园

定远:虞姬墓、藕塘烈士纪念馆、金山滴水寺

凤阳:明皇陵、明中都皇城、韭山洞。

滁州十二景

浙江湖州贡生尹梦璧于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在滁州任通判时,将滁州秀丽风光的最佳景致归为滁州十二景。十二景分别为:琅琊古刹、让泉秋月、丰岭祥云、清流瑞雪、花山簇锦、重熙洞天、西涧春潮、龙蟠叠翠、菱溪夜雨、石濑飞琼、柏子灵湫、谯楼大观。

滁州古城

滁州城范围大致为:北起北关,南抵宋城街、环城路,西达西涧路,东至东门口,老城区。南朝宋为顿丘县城,东魏为南谯州城所在地。唐以前滁州城罗城东临广惠桥(亦名泓济桥),设临清门;南抵龚家园(今古马路街南),设丰泰门。城周长3里320步。唐武德初年,罗城内设子城(今滁州三中高地处)。城周长1里160步。上有女墙。620年(唐武德三年)筑门:东门名行春;西门名鼓角。650年-655年(唐永徽年间)拓建,设4门:东,通淮门;南,济江门;西,朝天门;北,望泗门。城周长7里258步。各筑月城。西涧水入城,始筑上水关,拱圈3洞,半城墙半桥,上可行人。1047年(北宋庆历七年)欧阳修知滁再拓建罗城。

明代南增廊,城周长9里18步。筑下水关,3拱洞。设6门:大东门名化日,小东门名环漪,大西门名永丰,小西门名观德,南门名江淮保障,北门名拱极。四周护城河阔200余步,深两人过顶,各门通河有桥。元代兵火,月城毁。1589年(明万历十七年)重建月城,增建窝铺12,垛3549个,角楼4座,后毁于兵燹、地震。清代几经修葺。1858年(清咸丰八年)子城尽毁。民国时期仅见南北门砖砌拱形和南门城楼,罗城墙完好,垛、铺、角楼均无存。1954年开发交通,拆去砖墙。南门至东门全辟为环城马路(即今环城路),其他各段沿护城河残垣尚可寻见。上下水关古貌完好。2000年以后,丰乐大道城墙段发生坍塌,至此滁州明城墙难觅踪迹。

景点概况

简介

滁州,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地处淮左,湖光山色,既有江南美景,又有淮左秀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名山、名亭、古关、古寺、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景观100多处。主要景观为琅琊山、皇甫山等国家森林公园,明皇陵、琅琊山摩崖及碑刻三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滁州古城、九天峰生态旅游度假区、二郎湖、花山彩云洞、西涧湖、丰乐亭、龙蟠河公园、清流河公园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