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满剌加国

满剌加国

中文名 : 满剌加国

满剌加国是于1402年由拜里米苏拉在马来亚半岛所建立的王国,明史中称为满剌加国,其王城即是如今的马六甲市,王朝全盛时期的国土范围覆盖北大年(今泰国南部)至苏门答腊西南部。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对苏丹王朝进行侵略,并在1528年殖民马六甲,直接促使王朝灭亡。其后,王朝的法定继承者苏丹阿拉乌丁沙二世在今柔佛地区建立了柔佛苏丹王朝。[1]

目录

简介

十四至十六世纪马来亚封建王国。在今马六甲州。十五世纪初,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其国王曾数度来访。明代郑和也屡至其国。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击败暹罗,控制海上贸易,扩张势力。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侵入后衰亡。其港口马六甲,在新加坡开埠前为东方船舶在马六甲海峡中的主要泊所。

内容

明朝时苏门答剌、满剌加是作为与旧港宣慰司相配的御封军镇。明朝海军在马六甲海峡的满刺加建立城栅、仓库,以之作为经营西洋的中转站,是郑和下西洋的又一重大活动。

满剌加,位于今译作马来半岛的西南端,濒临马六甲海峡。现为马来西亚马六甲州首府所在地。中国史书称之为麻喇加、麻六甲、马拉加等,明代则称为满刺加。

满刺加本是隶属于暹罗的一个小国,每年要向暹罗缴纳金四十两,否则便遭侵袭。永乐元年(1403年)冬,明成祖派遣中官尹庆出使其国,赠送其酋长拜里迷苏刺礼物,并"宣示威德及招徕之意",拜里迷苏剌遣使随尹庆入朝.并贡方物。永乐三年(1405年)九月,使者至京师,史载:"其国使者言,其王慕义,愿同中国属郡,岁效职贡,请封山为一国之镇。②明王朝遂诏封其酋长为满刺加国王,其国之西山为镇国之山。

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浩浩荡荡的船队特地到达满刺加,郑和奉明成祖之命再次对满刺加进行正式册封,宣读中国皇帝诏敕,赐其国王双台银印、冠带袍服。永乐九年(1411年)正月,郑和一行启程回国,满刺加国王拜里迷苏剌率妻子及陪臣540余人,随郑和一行前来中国访问,明成祖给予隆重的接待和特殊的礼遇,并赐予满剌加使团丰厚的礼物:赐王金镶玉带一,仪仗一副,鞍马二匹,黄金百两,白银五百两,钞四十万贯,铜钱二千六百贯,锦绮纱罗三百匹,绢千匹,浑金文绮二,金织通袖膝裥二;又赐王妃冠服一副,白金二百两,钞五千贯,锦绮纱罗绢六十匹,金织文绮纱罗衣四袭;赐王子侄冠带;其陪臣等各赐白金钞钱、彩币有差。

郑和船队每次出使西洋,人数多在二万七八千人左右,历时一年半以上,这么一支庞大的队伍,仅日常的生活消费就是一个巨大的数目字。有人计算过,以粮食为例,每人一天一升口粮,整个航行就需消费十五万石以上的粮食,需要几十艘大船运载。因此,亟须一个固定的物资转运站。一方面存放不急需的物资,减少运输船只,另一方面可以为郑和使团的主力船队和分往各区的分支船队不断补充物资。同时,由于郑和船队出发和返航都是凭借海洋季风,在下西洋的途中很需要一个候风停泊地,在那里住上一段时间,等候季风,以便继续前行或者启程归国。再加上郑和使团出使的地区很多,除了主力船队在主航线上到达一些主要地区外,沿途还要分派出一些分支船队到达其他一些地区。为了回中原地区时间的统一,也需要建立一个返程集中地。由于以上诸种原因,在下西洋的中途建立一个中转站或者停靠站便成为郑和的一项重要工作。

据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在《西洋番国志·满刺加国》中记载:

中国下西洋船以此为外府,立摆栅墙垣,设四门更鼓楼。内又立重城,盖造库藏完备。大宝船已往占城、爪哇等国,并先于暹罗等国回还船只,俱于此国海滨驻泊,一应钱粮皆入库内存贮。各舡并聚,又分次前后诸番买卖以后,忽鲁谟斯等各国事毕回时,其小邦去而回者,先后迟早不过五七日俱各到齐。将各国诸色钱粮通行打点,装封仓储,停候五月中风信已顺,结宗回还。

郑和在这里建立摆栅城垣,立四门更鼓楼,晚上巡逻警戒。城垣里又设立重栅小城,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在这些仓库里存贮,以备随时之用。郑和去各地的船只,回航时都在这里聚齐,打整番货,停泊候风,一旦南风正顺,即刻起锚扬帆,开航回中原地区。

满刺加中转站的建立,既是郑和下西洋的必要,也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没有中转站,势必要影响到郑和下西洋的规模、次数和到达地区的数目,也会因此而缩小郑和下西洋对海外的影响。郑和下西洋,在满刺加建立中转站是明成祖朱棣发展大明海军的决心和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的重要体现。至今满刺加国的故地马六甲仍然留有三保山、三保城、三保井、三保庙等古迹,体现了当地人和中国人对郑和下西洋的怀念。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