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渔翁岛
渔翁岛灯塔
原图链结 图片来自台湾行

渔翁岛其实就是指澎湖群岛中的第二大岛西屿,渔翁岛则为一别称,该名称由来,是因为自古台湾海峡的渔产就极为丰富,有许多的渔船在西屿的西边海域进行作业,捕鱼的人员和船只数量极多,故由此而来。 另外,渔翁岛(Pescadores)亦成为欧洲人澎湖群岛的通称。

西屿的总面积为18.7148平方公里,西屿乡的合界村和白沙乡的通梁村以跨海大桥相连接。

目录

地理环境

渔翁岛岛形狭长状似海马,呈南北走向。西面无屏障,举世闻名的“西屿夕照”几乎天天上演,傍晚到西屿灯塔旁草原、内垵沙滩、赤马沙滩、小门西南角、烛台四景与学仔尾海岸等地点,可观赏到晚霞在海天连接处,晕染出红、橙、紫、黄等多变色彩,百看不厌。

海蚀与柱状玄武岩地形丰富,著名的有“小门鲸鱼洞”,位在渔翁岛的北侧小门屿的西北边海岸,外型酷似座头鲸头部的海蚀洞。“牛心山”位于渔翁岛东海岸中段位置,原为玄武岩方山地形,因海水堆积作用形成陆连岛,远观形如牛心,而得其名,为澎湖古八景之一。“大菓叶石柱”位于西屿乡东海岸线中段、二崁村至赤马村单线道的产业道路上、大菓叶渔港的西北侧,因日治时期采石造港,才让这处沉睡在地底的玄武岩柱地形曝光。[1]

历史

西屿为澎湖屏蔽,语出台湾通史,自中国有史三国以还,随、唐就有中国人经略迹象;迨至元,始设澎湖巡检司,“西屿头”亦涵括在内,隶泉州晋江县。昔日舟行澎湖,必绕循本岛航驶,每到西流海面之旋涡流域,激流澎湃,必先经西屿头,停泊内垵沙湾,拜祭观音、妈祖,祈求保佑航行平安,添加淡水并问知水性,始发帆入马公港,或转驶台湾,为先史时代,大陆渡海至台湾之中途站。 [2]

观光景点

西屿原本是军事要地,目前皆已撤离,留下许多的古堡、地道、炮台等军事遗迹,种种诉说著西屿当年在海上战略扮演著重要的地位及历史战役的传奇。一级古迹西屿灯塔与西台古堡 、供奉关圣帝君的大义宫 、声名远播的三级古迹陈家古宅、还有那由乡民亲手打造、特色十足的传统博物馆、潮间带馆、常民生活文化馆、多桑(父亲)纪念馆等

除外,西屿夕照晚霞,更是举世闻名,因西屿的西面没有任何屏障阻挡,海天串连在一起,在傍晚时分(约五点三十分至七点,依季节不同时间就有所变动) 太阳缓缓的躲进云彩里,还有那三三两两的渔船点缀著倒映出不可思议的绝妙颜色及景色。而小门屿、鲸鱼洞 附近的西屿落霞亭、西屿灯塔的台地等等都是绝佳观夕照的赏景地点。[3]

古迹

自然景观

  • 小门鲸鱼洞:位在小门屿的西北边海岸,是一个外型类似鲸鱼头部的海蚀洞。

牛心山地形为两层玄武岩层中夹著一层砂岩与一层页岩,平均高度约数十公尺。

  • 大菓叶石柱:玄武岩柱指的就是当熔岩流爆发后遇到海水,便快速地冷却收缩凝固成类似六角状的玄武岩柱,这样的特殊地形在澎湖到处都可以看到,像是桶盘屿、虎井屿皆可见到。大菓叶的柱状玄武岩柱和其他玄武岩柱最大的不同是,它的颜色是呈现偏土黄色的,是因为此处的玄武岩柱长期被覆盖在表土之下。会被发现的原因为,日治时期为了交通便利,决定在大菓叶建造码头。当时就在玄武岩柱所在处挖土造港,却意外地使这一片一直沉睡在地底的玄武岩柱曝光。

行政区划

根据澎湖县政府所提供的2008年7月份户数与人口数统计表,可得知西屿乡的总户数为2681户,总人口数为8173人。西屿乡又分为二崁、大池小门、内垵、外垵、合界、池西、池东、竹湾、赤马、横礁,总共11村。

参考文献

  1. 渔翁岛,台湾行,20180611
  2. 西屿历史沿革,澎湖县西屿乡公所,20170615
  3. 西屿观光景点,旅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