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年2月11日-2002年3月13日),出生德国马尔堡,德国哲学家,其哲学体系诠释学部分源于威廉·迪尔西(Wilhelm Dilthey),埃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erl)和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概念,在20世纪的哲学,美学,神学和批评中具有影响力。

目录

生平

加达默尔是化学教授的儿子,曾在布雷斯劳、马尔堡、弗莱堡和慕尼黑的大学学习人文科学。

1922年,在海德格尔(Heidegger)的弗莱堡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1933年,在马尔堡(Marburg)的基尔(Kiel)讲授美学和伦理学。

1937年,他被任命为特别教授。

1939年,他成为莱比锡大学的正式教授。

1947年,受聘于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首席教授。

1949年,受聘于海德堡大学,接替了卡尔·雅斯贝尔斯的职位。直到1960年60岁时。

出版了他最重要的作品《真理与方法》。之后的40年中,他出版了其他主要著作,与各种思潮的主要人物展开对话,进行诸多演讲和讨论,获得诸多荣誉。

1968年,成为海德堡大学的荣誉教授,一直到他去世为止。

德国哲学的“幕后主导者”

伽达默尔在海德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写出了迟到的巨著《真理与方法》,而且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才俊。

他在之前岁月中养成的博大性情再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没有“伽达默尔主义”,而是指导学生走上各自的道路。不仅如此,他还乐意提携当时虽然不属于自己学生,但特别有天分的年轻一代思想家,包括哈贝马斯卡尔·奥托·阿佩尔恩斯特·图根哈特以及奥托·珀格勒等后来声名卓著的人物。

因此,伽达默尔赢得了一个绰号:德国哲学的“幕后主导者”。

1968年,荣休之后,他开始了年轻时错过的世界讲学,在不同的国家都继续培养了许多外国学生。这种令人艳羡的成功,归根结底与他所倡导的“理解”思想密不可分。

重要著作

《瓦尔海特与方法》(Wahreit and Methode,1960年;《真理和方法》)被某些人认为是20世纪关于诠释学理论的主要哲学陈述。

真理和方法分为三个部分,依次由各章和子章组成。

在第一部分中,伽达默尔试图利用艺术经验来阐明真理问题。

在第二部分中,问题扩展到对整个人文科学的理解。

在第三部分中,伽达默尔最终以语言为指导、转向哲学本体论。对於哲学外行来说,前两个部分特别难以理解。这与伽达默尔的风格没有多大关系,伽达默尔的风格长期以来都是清晰的,尽管主题宽广复杂,伽达默尔总是能将重点陈述表达出来。该书的难以理解,不如说是由于解释学和哲学史文本的密不可分,其范围从亚里斯多德到康德和黑格尔,再到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更不用说其他众多鲜为人知的作家了)。这样一来就涉及到了多重方面,即我们不仅需要对哲学方法论的透彻理解,而且还要求对所引用的哲学家及其理论知识有基本的了解。[1]

在汉语学界,《真理与方法》及自传性质的《哲学生涯》早已有了中译本,但与他同时代的人物,尤其海德格尔列奥·施特劳斯相比,伽达默尔所获得的关注似乎少得多。

他的人生是一部跨世纪的学术史

《伽达默尔传》- 让·格朗丹著。[2] .

伽达默尔选择投身哲学,一开始便在马堡这个新康德主义阵地中如鱼得水。

此时,他遭遇了另一位真正的精神之父:当时已崭露头角,享有德国哲学“秘密国王”(阿伦特语)之誉的海德格尔。这位深得纳托普及哈特曼偏爱的弟子,转投海德格尔门下。不久之后,海德格尔却对年轻的助手感到失望,并以一封措辞严厉的信件表达自己的看法。伽达默尔气馁沮丧之馀,并未放弃与海德格尔的亲密关系,但转向了古典语文学研究,以便为哲学前景的黯淡提供另一种选择,即成为一名古典语文学家。

当然,现实考量的表象之后,也不乏严肃的思想动机:哲学问题与语文学问题不可分割,只要哲学反思试图回到原始经验,后者则在解释学中担纲重新开启古典文本的契机。随著伽达默尔在古典语文学领域的成功,海德格尔再度认可了这位弟子,并主动提出担当他的教授资格论文导师。

这是伽达默尔梦寐以求的事情,他由此才真正成为了海德格尔学派中重要的一员。不过,与同窗卡尔·洛维特格哈德·克吕格先行的批判态度相比,伽达默尔当时还并未显示出脱离老师影响的独立性和原创性。实际上直到晚年,伽达默尔才谨慎地在著作中发展对海德格尔的批评。[3]

传记提及的一段轶事,有力地证明了来自两位父亲的压力是如何塑造了早期伽达默尔。

当1927年他的父亲被癌症击倒时,这位校长将海德格尔请到病床边,希望后者向他证明伽达默尔在哲学上有好的未来。海德格尔肯定了伽达默尔的哲学能力,向他的父亲做出了担保。面对父亲的自我辩护也许一直是伽达默尔哲学生涯的隐秘动力。尤其面对作为精神父亲的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很长一段时间都生活在其思想的滋养和阴影之下,以至于声称“我始终有一种该死的感觉,海德格尔在我的背后看著我。” (《伽达默尔传》,第148页。)

其他作品

《Kleine Schriften》,第4卷。

《哲学诠释学》,(1967–77;选自第1-3卷的论文);

《对话与辩证法》(1980),包括八篇关于柏拉图的论文;

《科学时代的理性》(《科学时代的理性》)(1982年),是德语版本的论文翻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