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潘能伯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潘能伯格
原文名 Wolfhart Pannenberg
出生 1928年
德国柏林
国籍 德国
职业 神学家
信仰 信义宗

潘能伯格(Wolfhart Pannenberg,1928年-),德国信义宗神学家。

生平

  • 1928年生于德国柏林以东的Stettin(今波兰什切青)。其父为政府海关官员,常因职调动而举家搬迁。
  • 1942年潘能伯格一家迁住柏林。
  • 1944年3月柏林遭空袭时,潘能伯格家的房子也遭破坏。战乱期间,潘能伯格开始阅读哲学著作,特别是尼采的作品,尼采说服了年轻的潘能伯格,使之愤世嫉俗于当前世界的混乱。
  • 1945年1月6日的奇妙经验:在放学回家途中,因着落日余晖美景,感受到大自然奇妙,感叹于创造的奇妙大工,当下自觉自己与浩瀚宇宙相比实在渺小。当时潘能伯格只是被当下的情景感动,但待日后却成为他生命深处渴望再次临近的渴望。潘能伯格曾被征召入伍,但因患疥疮没有被调派出战。1945年春天,英军进入德国北部,潘能伯格成为战俘。当德国战败后,在1945年夏天潘能伯格被释放重返学校,潘能伯格第一次对基督教产生正面的观感,来自于他此时的德国文学老师,他从老师身上发现基督徒生活中丰盛,与活在上帝中所展现出的积极正面价值,这使他重新思考尼采笔下所言不济的基督徒并非是全面的。在他十七岁开始思索基督教信仰的问题,同时亦希望找到1945年1月6日那次特别经验的解释,至此刻在生活中获得的见证,促使他日后成为基督徒,甚至成为牧师。
  • 1947年春天,潘能伯格进入东柏林洪堡大学(Humboldt University)的哲学及神学系,准备以神学家作其终身抱负。1948年秋,潘能伯格转往哥廷根大学一年,受业于高嘉顿(Friedrich Gogarten)与及哈特曼(Nicolai Hartmann)两位名师门下。
  • 1950年秋天,转往海德堡大学(Ruprecht-Karls-Universität Heidelberg)进修神学,受冯拉德(Gerhard von Rad)的影响,对旧约圣经中古代以色列的历史及传统发生兴趣,使其对系统神学、哲学、教会历史的兴趣扩展至圣经研究方面。潘能伯格在圣经研究学上领略历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卢域特(Karl Loewith)的历史哲学(Philosophy of History)亦引发潘能伯格对历史作哲学及神学性的探讨。因当时海德堡大学的系统神学部仍未将当代圣经研究与及哲学的讨论引入系统神学的议程,因此潘能伯格与同学组织自学小组,将冯拉德的释经学(Exegesis)引进系统神学的讨论中。后来这小组(即海德堡小组,Heidelberg Circle 或称潘能伯格小组,Pannenberg Circle)于1961年出版《启示即为历史》(Revelation as History)一书,为潘能伯格的历史神学研究揭开序幕。
  • 1953年潘能伯格完成博士论文,1955年再以《中世纪类比教条》(Doctrine of Analogy)为题的论文获得通过教授认可资格。同年接受按立成为海德堡大学教堂牧师。自此潘能伯格开始在海德堡大学任神学讲师,并继续研究在哲学及神学历史中类比的观念。在1960年初,海德堡小组所发表关于启示的研究受到多方面的批判,潘能伯格调整研究重点在对启示的研究上,反而对于类比观念的历史的研究结果并没有发表,但此研究却也令潘能伯格对苏格拉底前期到现代的思想史更加熟悉。
  • 1958年潘能伯格成为乌柏途(Wuppertal)神学院系统神学教授,与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共事三年。这段时间是潘能伯格开始严格地进行他的系统神学研究,如人类学及基督论(Christology)。
  • 1961年潘能伯格出任美因茨大学(Universitaet Mainz)系统神学教授,开始对整个基督教教义及伦理学进行彻底的消化。经过多年时间,潘能伯格开始将各方面的课题整合,形成系统化的主题。[1][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