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潭拓寺( 北京门头沟)

潭柘寺

坐落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潭柘寺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再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1]

目录

景区简介

中文名:潭柘寺

位 置:北京门头沟区

创建年代:西晋

总面积:121公顷

景区类型:佛教场所

现任主持:释常道

所属国家:中国

所属城市:北京

景区面貌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庙。始创时规模不大,名叫嘉福寺

潭拓寺在北京门头沟那边儿,是北京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雄伟,景色优美,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素有“皇家第一寺院”的美誉。潭拓寺最初名为嘉福寺,初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在清代潭拓寺得到朝廷的大力修缮,几乎历代都受到皇家重视,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古刹深山别有一番韵味,是北京最有名的寺庙之一。

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和毗卢阁。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行宫院、万寿宫太后宫等。西路有愣严坛(已不存)、戒台观音殿等,庄严肃穆。此外,还有位于山门外山坡上的安乐堂和上、下塔院以及建于后山的少师静室、歇心亭、龙潭、御碑等。塔院中共有71座埋葬和尚的砖塔或石塔。[2]

山门外是一座3楼4柱的木牌坊,牌楼前有古松二株,枝叶相互搭拢,犹如绿色天棚,牌楼前有一对石狮,雄壮威武。过牌坊是单孔石拱桥,名“怀远桥”,过桥就是山门。 [3]

天王殿殿中供弥勒像,背面供韦驮像,两侧塑高约3米的四大天王神像。天王殿两旁为钟鼓楼,后面是大雄宝殿。宝殿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绿剪边,上檐额题“清静庄严”,下檐额题“福海珠轮”。[4]

正脊两端各有一巨型碧绿的琉璃鸱吻,是元代遗物,上系以金光闪闪的鎏金长链。殿内正中供奉硕大的佛祖塑像,神态庄严,后有背光,背光上雕饰有大鹏金翅鸟、龙女、狮、象、羊、火焰纹等。佛像左右分立“阿难”、“伽叶”像,均为清代遗物。大雄宝殿后为斋堂院,是和尚们吃饭的地方,堂后有三圣殿,但此二殿均已拆除。只剩两株娑罗树和两株银杏树,树体高大。中轴线终点是一座楼阁式的建筑,名毗卢阁,高二层,木结 构。站在毗卢阁上纵目远眺,寺庙及远山尽收眼底。[5]

寺院东路由庭院式建筑组成,有方丈院、延清阁和清代皇帝的行宫院,主要建筑有万寿宫、太后宫等。院中幽静雅致、碧瓦朱栏、流泉淙淙、修竹丛生,颇有些江南园林的意境。院内有流杯亭一座,名猗轩亭。 [6]

寺院西路大多是寺院式的殿堂,主要建筑有戒坛、观音殿和龙王殿等等,一层层排列,瑰丽堂皇。戒坛是和尚们受戒之处,台上有释迦牟尼像,像前有三把椅子,两侧各有一长凳,是三师七证的坐处;观音殿是全寺最高处,上有乾隆手书莲界慈航,内供观世音菩萨,敛目合什,隽秀端庄。 [7]

进香古道

重要文物

寺庙二宝

宝锅天王殿前有一口铜锅,直径1.85米、深1.1米,是和尚们炒菜所用。此锅原在东跨院北房西次间,那里还有一口更大的锅,直径4米、深2米,一次煮粥能放米10石,需16个小时才能煮熟。由于锅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关于这两口锅,还有“泼砂不漏米”之说,原来,锅底有“容砂器”,随着熬粥时的不断搅动,砂石会沉入锅底的凹陷处。[8]

石鱼:潭柘寺观音殿西侧有龙王殿,殿前廊上有一石鱼,长1.7米、重150公斤,看似铜,实为石,击之可发五音,传说是南海龙宫之宝,龙王送给玉帝[9]

视频

京城古刹,门头沟潭柘寺


参考来源

  1. 北京市潭柘寺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4-05-28]
  2. 北京寺庙大全——潭柘寺,.搜狐网[引用日期2014-05-26]
  3. 北京寺庙大全——潭柘寺,.搜狐网[引用日期2014-05-26]
  4. 北京寺庙大全——潭柘寺,.搜狐网[引用日期2014-05-26]
  5. 北京寺庙大全——潭柘寺,.搜狐网[引用日期2014-05-26]
  6. 北京寺庙大全——潭柘寺,.搜狐网[引用日期2014-05-26]
  7. 北京寺庙大全——潭柘寺,.搜狐网[引用日期2014-05-26]
  8. 北京寺庙大全——潭柘寺,.搜狐网[引用日期2014-05-26]
  9. 北京寺庙大全——潭柘寺,.搜狐网[引用日期201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