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滨田庄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滨田庄司(1894年 - 1978年)出生于神奈川县川崎市。

立志于工艺事业是在15岁的时候。他在邻居西洋画家木村庄八的藏书中读到了鼓励工艺技术的画家雷诺瓦的一句话:“有志于美术之人只要稍有进军工艺的,就能提高工艺行业的品质。”而这句话就是他人生事业的契机了。

1913年,他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现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科入学,师从板谷波山,学习窑业的基础。毕业后,他和高两年的前辈河井宽次郎一同加入京都市立陶瓷试验场,主要进行釉药的研究。

当时,他在个展会场同英国陶艺家Bernard Howell Leach相识。前往位于千叶县一个叫做我孙子的地方的柳宗悦府邸拜访Leach时,同时也得到了柳先生的知遇之恩。

1968年,荣获文化勋章。

1977年,为了让更多人能“参考”自己制陶时参考的作品,他利用益子的自宅和工坊的一部分,开设了益子参考馆,公开展示自己从世界各国收集而来的器物。

1978年,他在益子离世,享年83岁。

1979年,益子焼被指定为国家传统工艺品。

陶艺家之路

1920年,Leach回英国时,滨田也随之同行,到达康沃尔州圣艾夫斯,在那里与Leach一同筑窑。也在那里开始了他的陶艺家道路。

在英国的三年半,他见识了传统的方铅矿釉和日常用品的施釉陶器,并以此为契机认识到了在自然中生活的重要性。

在伦敦南部的小镇迪奇林,他同Arthur Eric Rowton Gill、EthelMairet等工艺家们相识。在大自然中的自己的农场中种植蔬菜和麦子,过著自给自足生活的他们,给了滨田极大的影响。

民众工艺概念

1923年,他成功举办了伦敦个展。

1924年,得知关东大地震消息的滨田庄司回到国内,在京都的河井宽次郎家中短暂逗留。柳宗悦当时也在京都居住,通过滨田的介绍也和河井宽次郎成为了亲密的朋友,由此三人诞生出了“民众的工艺”也就是“民艺”的概念。

滨田庄司认为陶艺是一种庶民艺术,陶艺家应该创作的是人们日常可以使用进而在使用中欣赏享受的器物,而不是西方陶艺家那种以陶瓷为媒体进行雕塑创作的“艺术品”。

他还认为不应该追求陶瓷作品的“完美”,一定程度的变形、缩釉、针孔是陶瓷制作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结果,是作品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 、

日本民窑中的传统釉技

用长柄水杓将釉药一口气浇注而上的大胆的技法“流挂”,是在日本民窑中可见的传统釉技之一。

“刷毛目”、“面取”、“指描”等手法则是从朝鲜陶瓷器的传统中学习的,“赤绘”的装饰则是从中国宋朝明朝的赤绘和琉球赤绘中学到的。

而在滨田作品的花纹图样上又多见“甘蔗花纹”,这也是他在冲绳见到了砂糖甘蔗后自行将其花纹化了的做法。

“盐釉”的釉法是在15世纪的德国开始的一种技法,据说在日本也是由滨田第一个引进。滨田建造“盐釉”专用的烧窑,运用其原本的技术创作出了其独特的图案花纹。

使用益子当地的泥土和釉药,作品基本也都是只用陶轮制作出的简单造型,作为陶艺家已经是集大成者的滨田,和柳宗悦、河井宽次郎等人,也以热心民艺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日用品的“用之美”而知名。

益子焼

“益子烧”是栃木县益子町等地出产的一种陶器。

公元19世纪中叶,当地发现了一种适合做陶器的土壤。于是,人们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开始烧制陶器。而“益子烧”的历史,也便源于此。[1]

当时制造的陶器主要是日杂用品,如盛东西用的陶缸、做料理用的擂钵等。

1924年,滨田庄司在此地居住,并发表了一件件优秀的陶艺作品,其中蕴含著朴实的韵味。并致力于对烧陶技术的引导,使“益子烧”名声大振。

现在,“益子烧”制品,从日用食器到高级装饰器皿、从一般工艺品到专题陶艺作品,应有尽有。如果说这就是“益子烧”的特点,似乎意犹未尽。[2]

如他自述,让陶艺家滨田越发成熟起来的地方,就是益子。他把旧民居、长屋门(旧时高级武士家宅最外围修建的,供门房和随从等居住的屋子)、石藏(石砌的仓库)等,都从枥木县内外搬到自己宽敞的私有地里移建起来,在那里构筑自己生活和创作的场所。

此外,在益子努力制陶的同时,他依旧致力于通过自己的眼光收集国内外从古到今的各色物品。以它们为样本,运用日本和世界各地的技术,确立了自己朴素不失厚重的风格。

滨田在生前就住在移建而来的旧民居之中,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过著自给自足的生活。性格沉稳又照顾人,在自己家中常常有许多客人到访做客。[3]因此,甚至有时得分几次才能完成招待客人和家人的晚餐。在这餐桌上当时使用的是滨田自己亲手制作的餐具。

人间国宝第一号人物

1924年,为了制作扎根于自然丰富之地生活的作品,滨田搬到了枥木县益子市,这里也是作为关东地区代表的民窑之乡。这数年间,从秋到冬,他都在冲绳长期停留,重新在壶屋的窑厂学习制陶,并进行琉球时代烧制品的复活研究。

滨田在晚年回首自己的人生之路时这样说:“我在京都找到道路,在英国起步,在冲绳学习,在益子成长。”

如他自述,让陶艺家滨田越发成熟起来的地方,就是益子。他把旧民居、长屋门(旧时高级武士家宅最外围修建的,供门房和随从等居住的屋子)、石藏(石砌的仓库)等,都从枥木县内外搬到自己宽敞的私有地里移建起来,在那里构筑自己生活和创作的场所。

此外,在益子努力制陶的同时,他依旧致力于通过自己的眼光收集国内外从古到今的各色物品。以它们为样本,运用日本和世界各地的技术,确立了自己朴素不失厚重的风格。

1955年2月15日,滨田庄司作为第一届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保持者,同富本宪吉等人一同接受这一称号,成为了日本人间国宝第一号人物之一。[4]

益子陶艺美术馆

滨田庄司故宅,现改建为滨田庄司纪念益子参考馆,馆内详细介绍制陶的过程及益子烧的演变。

“益子陶艺美术馆/陶艺Messe・益子”位于枥木县芳贺郡,收集并展出滨田庄司、岛田达三等代表著益子的陶艺家们的作品,另外还展出与滨田庄司有渊源的其他陶艺家的作品。

益子烧采用石材粉和古铁粉为釉药,它的一大特征是形状圆润可爱。滨田庄司是在明治维新以后活跃于“民艺运动”的陶艺家,他是推动益子町成为陶艺之街,并促进益子烧发展的核心人物,于1955年被授予人间国宝(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保持者)称号。

滨田庄司曾经居住的茅草屋顶的宅邸和他曾经爱用的“登窑”,也被移建到与益子陶艺美术馆同一院内对外开放,您可以在这里了解感受到有关他生前的生活场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