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灵川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灵川镇隶属莆田市城厢区。位于湄洲湾西北部,壶公山南麓,背山面海。辖14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2017年,灵川镇行政区域面积6643公顷,常住人口48510人。[1]

中文名: 灵川镇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

地理位置: 海峡西岸闽中地区

面 积: 6643 公顷

政府驻地: 何寨社区

电话区号: 0594

邮政区码: 351162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48510人(2017年)

机 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

火车站:莆田站

车牌代码: 闽B

地区简介

灵川镇地处城厢区南部,东与秀屿区笏石镇、东庄镇接壤,南濒临湄洲湾内海,西与东海镇相邻,北与华亭镇毗连。灵川镇总面积56平方千米,全镇有山地4.8万亩,耕地2.32万亩。海岸线长13.71公里,海堤总长12.01公里,滩涂浅海面积1.23万亩,淡水域面积1365亩。全镇人口7.5万,下辖14个建制村、1个社区。灵川镇共设基层党委3个、党支部25个,党员2102名。先后被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先进镇”、“莆田市农业产业化先进乡镇”、“省级生态镇”等荣誉称号,下尾村被誉为“中国花蛤之村”,下尾村党委被评为“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区划人口

辖书峰村、西墩村、张边村、东进村、云庄村、径里村、山门村、硋灶村、桂山村、柯朱村、下尾村、青山村、榜头村、太湖村14个行政村及何寨社区居委会。

【代码】350302102:~001何寨社区 ~201云庄村 ~202径里村~203山门村 ~204东进村 ~205西墩村 ~206书峰村~207张边村 ~208柯朱村 ~209桂山村 ~210硋灶村 ~211青山村~212下尾村 ~213太湖村 ~214榜头村

基础设施

建国后,新建3层混合结构的综合楼,建筑面积720平方米。按规划改造十字街,其中东汾至硎头长1800米,宽16米(下水道1000米),集资沿街建商住结合的楼房321家,3~4层混合结构,建筑面积38400平方米;镇办企业公司厂房和综合楼1460平方米,华灵衬衫厂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公司、商业、供销、银行、交管站、邮电、广播站等均建有2~3层砖混结构楼房,建筑总面积7200平方米。距镇8公里的东沙小集镇建有方块石板路300米,宽16米和配套下水道;沿街建2~3层砖木结构的商店128家,建筑面积17560平方米。1989年灵川中学建教学楼1600平方米,学区建教学楼1400平方米,各个村小学也集资兴建了校舍。另有剧场、文化站、卫生院各1所,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境内水利工程建设有东圳水库支渠30.5公里桂山等小型水库5处,总库容量145.88立方米。

交通

灵川镇水陆交通发达,福泉高速公路、省道201线及福厦高速铁路横贯全境,下尾三级渔港已建成使用。

农业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该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保漓江两岸生态平衡,大力发展城郊型绿色农业和立体养殖。把开发性农业作为强镇的突破口,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出现了以马岭村为代表的立体综合养殖村和秦伟、莫日宏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养殖专业大户,农业生产稳步增长。200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915万元,比上年增长4.2%;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596元,比上年增长8.6%;全年粮食产量2283万公斤;蔬菜种植2.72万亩,年产量5055.9万公斤,其中双潭、王家的香葱、西红柿生产基地,面积达1700亩,年产鲜菜360万公斤,产品远销广东、湖南等地。全镇年出栏牲猪51857头,出笼家禽109.9万羽,出产水产品145.7万公斤。产品远销广东、昆明等地,灵川镇领导狠抓名、特、优水果生产。同化——灵勃路优质枇杷、杨梅“一带五基地”已初具规模。2003年,全镇共完成水果改造2520亩,落实白果速生早结示范面积1200亩,新种优质早熟板栗2285亩。

农业布局

农业以稳定灵宝等村委的柑桔生产,结合旧果园改造新增扩种脐橙、沙梨、双季板栗等名、特、优水果,重点发展以枇杷、杨梅为主的春夏熟水果,形成以沿灵勃路为主的枇杷、杨梅种植带。发展桂黄公路沿线的立体养殖带和两岸的城郊型绿色农业。经过数年的努力,将“一带五基地”建成一条灵川镇名、特、优水果生产亮丽的风景线。重点发展菜、果、猪、禽和草食动物。

农业崛起

灵川镇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打造农业。随着天喔的入驻、带动,“榕树效应”开始显现,该镇已聚集了7家大型食品企业。灵川镇先后引进康华、华都、华江等饲料生产企业,壮大食品产业集群。企业要长远的发展,必须注重研发,创建知名品牌。在区工商、经贸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该镇积极引导企业创建品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用工业理念打造农业,实现农业的工业化、产业化,把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灵川镇聚集了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已经形成了集群效应,推动全镇农业经济实现新跨越。

风景名胜

东汾五帝庙

城厢区灵川镇的东汾五帝庙,被台湾民间信众奉为五帝祖庙。东汾村境内的东汾山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人类早在三、四千年前就在这里生活。前几年,在东汾山即紫璜山脚延伸的小山丘上还发掘到隋大业三年的砖块。1956年在东汾树顶发掘到一处一千多年的北宋瓷窑址,窑址前即是后港港口。到宋代,本地18个小村子18姓人口已共达2500多人以上,秀屿区文物保护单位东汾五帝庙即是在隋唐、两宋东汾繁荣兴盛的背景下创建的。它于唐宪宗年间在今村后的紫璜山青峰岩建造,元代兵乱毁,明初迁建于紫璜山南面岚亭,清初截界庙又废,康熙三十八年(1699)庙重建于今址。东汾五帝庙占地总面积4636平方米。坐北朝南,依次由中埕、大埕、故事亭、前殿、正殿和正殿前两廊组成,殿之间隔以天井。布局保持“工”字厅手法。正殿面阔3间,进深4间,悬山顶抬梁穿斗结构。前檐额上挂漆金字“皇建极”竖匾,神龛上自左至右为青帝、赤帝、黄帝、白帝、黑帝五帝神像。中央黄帝为三只眼,着黄袍,戴冕旒。殿左侧祀文昌帝君、田公元帅,右侧祀杨公太师、匡阜先生,中央左、右龛前的神案上另祀其他神祇。与大埕相连的故事亭为十四柱透空亭子,保存清代的石柱联。庙前大埕的右侧立着闻名遐迩的东汾石狮,是1992年9月发掘出的唐代石狮。该石狮为柱体式的前方后圆的立狮,黄褐色花岗石全雕,高1.8米,宽0.6米,长0.8米,两吨多重。庙中尚保存清代銮椅底座,方形座灯、透雕果盒、方形馔盒、木刻龙烛、金漆浮雕大牌、金漆浮雕木屏风、透雕花担、金漆木刻龙头杖、明清瓷炉和铜炉、明末和清初的画轴以及明清经册、签板等文物。东汾五帝庙在正月二十日庆元宵郊游绕境和五月初五端午节最为热闹。端午节演戏九天,裱造龙舟凤船,颇有纸船明烛照天烧的盛大节庆气氛。

灵岩殿

茂山位于城厢区灵川、东海两镇交界处,山顶屹立一座名闻遐迩的灵岩殿,独具特色,气势雄伟。灵岩殿初名“岩头庙”,是僧人智勇在原“灵华庵”基础上扩建而成,一度香火旺盛。至明代嘉靖年间,沿海遭倭寇侵扰,岩头庙几遭焚毁。据灵岩殿管委会蔡春波介绍,灵岩殿是灵川、东海交界处28个村庄先民的宗庙。明隆庆二年(1568年),倭患平息后,当地乡绅林云召集28村族长,捐资出力,扩建庙宇,并改岩头庙名为“灵岩庙”,成为28村民众共同宗庙,从此香火不绝,世代传承。1979年,当地村民蔡天财发起重修宗庙,又改名“灵岩殿”。现有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包括真武殿、玉皇殿、大雄宝殿、妈祖殿等,还有亭、台、楼、舍等建筑,装饰金碧辉煌,雄伟壮观。殿内尚存古柱、地挪、神像等诸多文物,有一定考古价值。

经济发展

灵川镇域内山、海、田资源俱备。2002年,全镇社会总产值55014万元,国内生产总值2919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276元,形成了水产养殖、温氏养鸡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旅游用品、饲料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视频

灵川镇桂山学习十九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