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灵渠

移除 83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建造时间''' : 公元前214年
'''建造地点''' :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兴安县
'''        者''' : [[ 史禄]]
'''景点级别''' : 国家AAAA级景区
|}
</div>
'''灵渠''' 中国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又名[[湘桂运河]]、陡河、兴安运河。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灵渠全长37公里,建成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修建灵渠在当时是为了给秦军平定岭南提供后勤保障,此后就成为古代湖广连接岭南的重要水上枢纽,为促进中原和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门组成。灵渠设计科学,建造精巧。铧嘴将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漓江]],七分水向北汇入湘江。
它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8876764765528675&wfr=spider&for=pc 广西千年古灵渠启动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人民日报 , 2018-04-27</ref>。
灵渠的开凿,连接湘、漓二江,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两大水系,成为北接湖广、南连两粤的水运交通枢纽。从灵渠出发北上,进入湘江,经洞庭桂江入西江,在[[广东]]三水汇[[珠江]]。同时灵渠也起到了灌溉农田的作用,促进了岭南与中原经济文化的交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天下为三十六郡”,为平定南方,一统天下,于是派遣50万秦军兵分五路,向岭南进发,攻打百越。第一路人马在兴安县境内的[[越城岭]](即镡城之岭)遇到了百越民族的西瓯部落军队英勇顽强抗击,史称“[[秦瓯之战]]”。秦瓯之战的主要战场,就在越城岭一带。由于有越城岭的阻隔,无法运送军粮,秦军无法推进。战争处于胶着状态,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只好占据要道,驻扎在今日漓江上游的大、小溶江之间,建立“[[秦城]]”,“兵勒湘南,握其咽喉,临溶、漓二水间”。眼见攻不下岭南,秦始皇下令“以卒凿渠,而通粮道”,派[[史禄]]主持灵渠工程。史禄率十万之劈山通道,经几载寒暑,终于在公元前214年凿渠成功 。灵渠修筑后,秦始皇竭全国之兵力,强征中原地区人民为兵卒前来与西瓯人交战,[[西瓯部落]]寡不敌众,终于战败,秦瓯之战宣告结束
灵渠分水由“铧嘴”、“大小天平”和“泄水天平”完成。铧嘴状如犁铧,故名。现存86米。铧嘴三面有[[石堤]],一面紧接小天平,它的作用是把湘水切犁,水通过北渠注入湘江,三分水通过南渠注入[[漓江]],是湘漓二水的牵手工程。铧嘴还可以起到缓冲水流,保护大坝的作用。大小天平建立在湘江上的拦江滚水坝上,一大一小,呈“人”字形,所以又叫人字[[天平]]。它的设计非常精巧。大天平是北渠的一段堤坎,长约380米;小天平是南渠的一段堤坎,长约124米;它组成人字形分水坝,以减缓水流的冲击力。它们既可以引水分流,提高水位以利通航,又可以[[排洪防涝]]。水涨时,可以越过坝上,流入湘江故道,既可以使南、北渠保持足够的水量通航,又不致于让洪水漫堤,淹没庄稼,所以它们获“天平”之美誉。大小天平有内外堤,内堤用条石铺成,外堤用巨石排成鱼鳞状(每块石头约四米见方,好几吨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凿有一个凹口,中间灌浇铁汁,冷却后变成拴子,将巨石连成一体。这些石块就像鱼鳞般紧紧地挤在一起。每当水流带着碎石、泥沙越过前边的方块巨石,顺坡而下,一碰到这层层鱼鳞石,就冲进石缝之中,泥沙填得越多,鱼鳞石就挤得越紧,水越冲越牢靠。它历经2000多年而依然稳固,就是一个证明。在古代没有测量仪器,没有大型起重设备和运输汽车,没有钢筋水泥建筑等材料的情况下,工匠们能想出这些土办法操作,是很不容易的。
灵渠曾有36陡门,其作用是调节水位,便于航行。陡门是历史上最早的[[船闸]],被人们称为“船闸之祖”。宋代范成大在他的《桂海虞衡志》中赞灵渠徒门:渠绕兴安县,深不数尺,广丈余。六十里间置陡门三十六,土人但谓之陡。舟入一陡,则复闸陡,伺水积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翎而下,千斛之舟亦可往来。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后人为纪念四位在灵渠修建和维修过程中的杰出先贤而设[[四贤祠]]。这四位先贤是[[史禄]]、[[马援]]、[[李渤]]和[[鱼孟威]]。史禄当年受始皇派遣来到岭南,率十万之众,斩山通道,四经寒暑凿渠成功,成为灵渠的开创者;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大规模疏通渠道,加大航运量;唐代地方官李渤和鱼孟威在前代基础上加固堤防,增植船闸,完善了灵渠的通航设施 。元代[[黄裳]]《灵济庙记》述:兴安灵渠,有史禄始作以通漕,既汉伏波将军继疏之,唐观察使李渤为铧堤以固渠,作陡门以蓄水,而防御史鱼孟威复增修。 四贤祠内又有劣政碑,碑文如下:浮加赋税冒功累民,兴安知事吕德慎之纪念碑,中华民国五年冬月阖邑公立。简简单单的碑文刻画出了一位贪官的丑恶嘴脸,劣政碑与祠中四位先贤同堂共处,形成反差,相映成趣。中国的老百姓真是[[幽默]],从来树碑立传都是给[[贤者]]歌功颂德,但这碑却是为贪官而立,反讽之意,含蓄而又深刻,起到了警世的作用<ref>[http://www.sohu.com/a/283979466_99985148 灵渠景区除有让人称道的四贤祠,居然还有劣政碑哩,稀罕! ],搜狐网, 2018-12-23 </ref>。为了进一步展示灵渠丰厚的文化底蕴,旅游部门特地修建了[[秦文化广场]]。广场上陈列着数件显现秦代文化的石制风情物品,其中有秦朝统一后的“半两钱”;秦朝统一度、量、衡的高权、矮权、方升和用小篆刻写的秦始皇初并天下的第一封诏书。位居广场中央的是一个石雕的龙耳双壶,重10吨,双耳悬龙。相传当年史禄建渠有功,秦始皇把自己喝酒的壶赏赐给他。为纪念此事,制此大壶。这使得关于灵渠的民间传说得到了形象再现。 位居广场中央的景物除了石壶以外,还有由100个龙字组成的“百龙路”,展示了“龙”从象形文字向[[篆书 ]]、[[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的演变历史。分开来看,“百龙路”的每一条龙,形态生动,个性鲜明;合起来看,“百龙路”的群龙,动感极强,气势非凡
==详细工程构成==
[[File:陡门.jpg|260px|缩略图|右|陡门[http://images.china-citytour.com/d/file/2012-02-14/smallf03ad7c68be3a6846efe1b605e575f0a1329215606.jpg 原图链接][http://www.china-citytour.com/city/jingdianjieshao/1309.html 来自城市旅游网 图片 ]]]
陡门,或称斗门,是在南、北渠上用于壅高水位,蓄水通航,具有船闸作用的建筑物。据历史文献资料记载,陡门最早出现于唐宝历元年(825年),到唐咸通九年(868年)重修时,已有陡门18座 。宋[[嘉祐]]三年(1058年),达到36座,为有记载以来最多的。经过历次增建及废弃,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陡门数仍有35座。解放后,据1975年调查,历史文献中先后有记载的陡门共37座,其中南渠32座,北渠5座,保存完整或大体完整的有13座,加上1977年重建的北陡,共14座;其余仅残存有几块条石,或下部尚有[[基石]],可判断该处原曾设有陡门,但多数已无遗迹
从现存的陡门看,其结构是:两岸的导墙采用浆砌条石,两边墩台高1.5~2米,形状有半圆、半椭圆、圆角方形、梯形、蚌壳形、月牙形、扇形等,以半圆形的为多。陡门的过水宽度5.5~5.9米,设陡距离近的约60米,远的2公里。塞陡工具由陡杠、杩槎(俗称马脚)、水拼、陡簟(陡杠,包括面杠、底杠和小陡杠,均系粗木棒;杩槎,由3条木棒做成的三角架;水拼,[[竹篾]]编成的竹垫;陡簟,即[[竹席]])等组成。关陡时,先将小陡杠的下端插入陡门一侧海漫的石孔内,上端倾斜地嵌入陡门另一侧石墩的槽口中;再以底杠的一端置于墩台的鱼嘴上,另一端架在小陡杠下端;再架上面杠。然后将杩槎置于陡杠上,再铺水拼、陡簟,即堵塞了陡门。水位增高过船时,将小陡杠敲出槽口,堵陡各物即借水力自行打开。由于有了陡门这种设施,故能使灵渠能浮舟过岭,成为古代一大奇观。正如《[[徐霞客游记]]》中所载:“渠至此细流成涓,石底嶙峋。时巨舫鳞次,以箔阻水,俟水稍厚,则去箔放舟焉”,可见其作用。
位于距南陡下游约半里的南渠北岸,是座庭院式的建筑,内有对灵渠有过贡献的秦监御[[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使[[李渤]]、桂州刺史[[鱼孟威]]半身塑像。四贤祠又名灵济祠、灵济庙,始建于何时,史说不一。乾隆《兴安县志》记载:“元至正乙末廉访副使乜儿吉尼建”,道光《兴安县志》也记载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廉访副使[[乜儿吉尼]]建。但元代人[[黄裳]]在《灵济庙记》中称,乜儿吉尼建祠之时,原来已有四贤祠、只因原祠“庙貌简陋,不称神栖”,乜儿吉尼“撤敝为新,易卑以崇”,加以改建而已。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清代[[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雍正]]十一年(1733年),曾修葺四贤祠。[[咸丰]]二年四月初四日(1852年5月22日),太平军攻占兴安,四贤祠被火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再建,为二殿并列共6开间,宽24米,深11米,东西北3面砌墙,南面有雕花木门36扇,西殿前临灵渠有门楼,建筑面积共280平方米。解放后,四贤祠房基下沉,殿内木架为白蚁蛀空,行将倒塌。广西壮族自治区拨款重建,于1981年12月1日开工,1985年4月30日落成。新祠为五开间,上下2层,宽21米,深11米,高12.3米,基础深4米。院内增建了回廊、住房、售货厅及东西院门等。全部建筑面积为743平方米,主体建筑基本上保留了原有民族形式。四贤祠内除保存有元明以来10余方石刻外,院内尚有大重阳树一株,树身横吞[[乾隆]]年间石碑一块。古树吞碑,为四贤祠内一大奇景。
 
四贤祠内又有劣政碑,碑文如下:浮加赋税冒功累民,兴安知事吕德慎之纪念碑,中华民国五年冬月阖邑公立。简简单单的碑文刻画出了一位贪官的丑恶嘴脸,劣政碑与祠中四位先贤同堂共处,形成反差,相映成趣。中国的老百姓真是[[幽默]],从来树碑立传都是给[[贤者]]歌功颂德,但这碑却是为贪官而立,反讽之意,含蓄而又深刻,起到了警世的作用<ref>[http://www.sohu.com/a/283979466_99985148 灵渠景区除有让人称道的四贤祠,居然还有劣政碑哩,稀罕! ],搜狐网, 2018-12-23 </ref>。为了进一步展示灵渠丰厚的文化底蕴,旅游部门特地修建了[[秦文化广场]]。广场上陈列着数件显现秦代文化的石制风情物品,其中有秦朝统一后的“半两钱”;秦朝统一度、量、衡的高权、矮权、方升和用小篆刻写的秦始皇初并天下的第一封诏书。位居广场中央的是一个石雕的龙耳双壶,重10吨,双耳悬龙。相传当年史禄建渠有功,秦始皇把自己喝酒的壶赏赐给他。为纪念此事,制此大壶。这使得关于灵渠的民间传说得到了形象再现。
 
位居广场中央的景物除了石壶以外,还有由100个龙字组成的“百龙路”,展示了“龙”从象形文字向[[篆书 ]]、[[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的演变历史。分开来看,“百龙路”的每一条龙,形态生动,个性鲜明;合起来看,“百龙路”的群龙,动感极强,气势非凡。
===飞来石===
710,95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