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炸饊子

於 2021年7月2日 (五) 20:57 由 阿华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馓.jpg|缩略图|[http://pic135.huitu.com/res/20191228/1331568_20191228202101858070_1.jpg 原图链接][https://www.nipic.com/detail/huitu/20191228/202101858…”)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饊子,又稱食饊、捻具、寒具、麻物子,是一種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北方饊子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多以米麵為主料。饊子色澤黃亮,層疊陳列,輕巧美觀,干吃香脆可口,泡過牛奶或豆漿後入口即化。

中 文 名 饊子 分 類 民間小吃,特色小吃 口 味 酥脆香甜 主要食材 水,麵粉,食用油,食用鹽等 別 名 麻鬍子

目錄

目錄

1 做法 2 營養價值 3 歷史 4 種類 ▪ 滕州饊子 ▪ 衡水饊子 ▪ 濟寧饊子 ▪ 徐州饊子 ▪ 淮安茶饊 ▪ 濟南饊子 ▪ 閬中饊子 ▪ 西寧饊子

做法

製作饊子要用上好的麵粉,加少許食鹽用水揉成面坯,然後餳面、切條,再搓成條狀,環繞排滿盆中,上面灑抹一些食用油。待麵條在盆中回透,彈拉力恰到好處時,將麵條繞在手上,用手來回抻開,撐、繃成粗細均勻一致的饊子條,然後放入油鍋,用筷子輕輕翻動,掌握火候煎熬上色,炸成大把或小把金黃焦脆的饊子。

營養價值

饊子是用油水面搓條炸制而成,主要營養成分是脂肪及碳水化合物,屬高熱量、高油脂類食物,不宜多食。

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寒食節禁火時食用的「寒具」即為饊子。那時候,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名臣義士介子推,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兩日)要禁火三天,於是人們便提前炸好一些環狀麵食,作為寒食節期間的快餐,既是為寒食節所具,就被叫做「寒具」。 [1] 2000多年前,我國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的《楚辭·招魂》篇中,就有「粔籹蜜餌,有餦餭兮」的句子。著名宋代詞人、美食家林洪考證:「粔籹乃蜜面而少潤者」「餦餭乃寒具食,無可疑也」。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詳細記載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寒具的製作方法。 宋代蘇東坡曾寫過一首名為《寒具》的詩:「縴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記載:「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新中國成立後,寒食節逐步與清明節融合在一天,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也早已遺失,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喜愛,時至今日,仍然是老少皆宜的時令食品。

配方

炸饊子,試了三種配方,才總結出最簡單的做法,還是熟悉的味道。

饊子多少人的童年呀!老家是蘇北的一個小鎮,隔壁鄰居家就是賣饊子和油條的,天天聞着油香味,老媽隔三差五就會買一點饊子,回來做絲瓜菜湯吃,或者直接碗底放點白糖,饊子掰碎一點,放在碗裡,開水一泡,特別好吃,剛泡上的,還有點脆脆的,時間稍微久點,就會漲大一點,裡面吸飽糖水,甜絲絲的,吃起來特別筋道。

油炸饊子的做法

準備食材:

食用油,食鹽,清水,麵粉,芝麻均適量。

製作步驟:

1、盆里放入適量的麵粉,放一點食鹽,適量的芝麻,加1個雞蛋液,攪勻,少量多次加入溫水,先攪成絮狀,再揉成光滑的麵團,醒30分鐘。

2、用擀麵杖擀成橢圓形,用刀子切成一條一條,在案板上搓成長條,盤在盆底,放入適量的食用油,麵條浸在油裡面,醒8個小時。

3、取出,兩手捏着麵條的兩端,拉長,摺疊,再拉長,直到拉得比較細的時候,纏在手上,用筷子穿在兩端。

4、鍋里燒熱油,6成左右的熱度,將穿在筷子上的麵條,再往兩端抻一抻,把另一端穿在一根筷子上,放入油鍋,筷子先不鬆開,稍微炸定型一點,再把筷子拿出,翻面,油炸至表面金黃色就可以撈出,控油,饊子就做好啦。[1]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