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网络的图片

焉(拼音:yān)是汉语常用字 ,最早字形见于战国金文 。焉本义是一种鸟,但具体种类不详。在古文字材料和古文献中,"焉"字常用为"于此""哪里"等假借义。或作句末语气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焉

拼音; yān

注音; ㄧㄢ

平水韵部; 下平一先

部首; 一(传统归火部)

笔画数; 1+10、4+7

造字法; 会意(存疑)

结构; 合体字,上下结构

异体; इ�、੾�

五笔; GHGO

统一码; 基本区 U+7109

仓颉码; MYLF

郑码; AIZU

四角码; 10327

字级及编号; 一级(2169)

字源解说

"焉"最早见于战国晚期中山王壶。左部为乌形,其上部为"正"字,且与鸟身分离。至篆文(图2-4)上部省略为一横。后世表鸟爪的笔画或讹作数点状(首部亦或有所讹变),遂为今焉字所本。

汉简文字(图6)或作上"正"下"二",是其省略写法。故篆文作上为"正"的省略,下为"舄"的省略,属于省体结构。楷书作"焉",上部又改为"正"字。

"焉"字本义是指一种鸟,但不知具体是什么鸟。《禽经》:"黄凤谓之焉。"许慎《说文解字》:"焉鸟,黄色,出于江淮。"段玉裁注:"今未审何鸟也。"有资料认为,"正"即"征"的古字,"焉"即为远征之鸟,也就是一种候鸟,且为黄色,可能为黄鹂之类。

在古文字材料和古文献中,"焉"字常用其假借义。

或作句末语气词。在中山王壶的铭文上,"焉"的意思也是语气词:"贾曰:'为人臣而Ⓣ(返)臣其宗,不羊(祥)莫大焉。'"(贾说:"作为人臣却反倒使其君为臣,没有比这更为不祥的。")由此观之,"焉"究竟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四上】【乌部】有干切(yān)

焉鸟,黄色,出于江淮。象形。凡字:朋者,羽虫之属;乌者,日中之禽;舄者,知太岁之所在;燕者,请子之˫(候),作巢避戊己。所䝿(贵)者故皆象形。焉亦是也。

【注释】

①朋:即凤鸟的象形字。

②羽虫:鸟类。

③乌:古代神话,太阳内有三足金乌。

④燕:古人以为请子之候乌。

⑤"作巢"句:陆佃《埤雅》:"戊己其日皆土,故燕之往来避社(土地神),而嗛土不以戊己。"按五行说,燕为水鸟,戊己属土,怕土克水,不吉利,故燕作巢避戊己。

说文解字注 【卷四上】【乌部】

焉鸟,

注:逗。

黄色,出于江淮。

注:今未审何鸟也。自借为词助而本义废矣,古多用焉为发声,训为于,亦训为于是。如《周礼》:焉使则介之。《晋语》:焉作爰田,焉作州兵。《左传》:晋郑焉依,裔焉大国。《公羊传》:焉尔,焉门者,焉闺者。吕览,淮南焉始乘(乘)舟。三年问焉为之立中制节,焉使倍之,焉使不及也。招魂(魂)巫阳焉乃下招。

象形。

注:有干切。十四部。

凡字,朋者羽虫之长。乌者日中之禽。

注:《淮南书》曰:日中有踆乌。灵宪曰:日阳精之宗,积而成乌,乌有三趾,阳之类故数奇。

舄者知大岁之所在。

注:《淮南书》曰:蛰虫鹊巢,皆向天一。按天一谓太阴所建也。《博物志》曰:鹊背太岁,然则鹊巢开户,向天一(星名)而背岁(岁星)。

燕者请子之ʱ(候)。

注:见?部。

作巢避戊己。

注:亦见《博物志》。陆氏佃、罗氏愿皆曰:燕之来去皆避社,又戊己日不取土。

所贵者故皆象形。

注:鸟多矣,非所贵皆为形声字。今字作凤、作䧿、作鹊、作?、作燕。则惟乌,焉不改焉。

焉亦是也。

注:焉亦象形,必有可贵者也。按乌、舄、焉皆可入鸟部,云从鸟省,不尔者,贵之也。贵燕故既有燕部,又有?部,朋何以不别为部也,冠于群(群)鸟之首矣,故傅诸小篆也。

广韵 谒言切,平元影 ‖焉声元1部

焉,安也。又不言也。

于干切,平仙影 ‖焉声元1部

焉,何也。又鸟杂毛。《说文》曰:"鸟黄色,出江淮闲。"于干切。五。

有干切,平仙匣 ‖焉声元1部

焉,语助也。又于干切。

康熙字典 【巳集中】【火部】 焉·康熙笔画:11 ·部外笔画:7

《广韵》于干切。《集韵》《韵会》于虔切。《正韵》因肩切,并音嫣。《说文》:焉鸟,黄色。出于江淮。象形。《广韵》:鸟杂色。《禽经》:黄凤谓之焉。

又《玉篇》:安也,疑也。《广韵》:何也。《诗·卫风》: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又《史记·历书》:太初元年,岁名焉逢。注:索隐曰:汉书作阏逢。

又山名。《史记·匈奴传》:过焉支山。

又国名。《前汉·西域传》:焉耆国,治员渠城

又《唐韵》有干切。《集韵》《韵会》尤虔切。《正韵》夷然切,并音䗡。《玉篇》:语巳之辞也是也。《易·坤卦》: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

又《广韵》:语助。《诗·邶风》:已焉哉。

又《墉风》:终焉允臧。

又《淮南子·时则训》:天子焉始乘舟,荐鲔子寝庙。注:焉,犹于也。

又《正韵》延知切,音夷。《周礼·秋官·行夫》:焉使则介。之《释文》:焉,刘音夷。注:夷使使于四夷,则行夫主为之介。一谓夷发声。〇按《周礼》本作焉,而注直攺作夷,是焉。夷古通用不独音同也。《正字通》:云:《周礼》焉字,连上句读,居于其国,则掌行人之劳辱事焉,使则介之。焉,语助也。当如字读。读作夷,非。《正字通》:之说,于文义极顺。但二郑作夷,必非无据,今仍之。

又《广韵》谒言切。《集韵》依言切,并音蔫。《广韵》:安也。

又不言也。

又叶于堇切。刘向《列女赞》:齐女徐吾,念绩独贫。夜托烛明,李吾绝焉。《读书通》:焉通作案。礼三年问:焉使倍之。荀子礼论篇作,案使倍之。〇按《荀子》内案字颇多,皆系方言,不与焉通,《读书通》非。说文焉鸟之焉,徐铉作有干切,读若䗡。《韵会》因之。今从《玉篇》、《广韵》读嫣。

《说文解字》书影 《说文解字注》书影 《康熙字典》书影

字形书写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笔顺】

①一(横)②丨(竖)③一(横)④丨(竖)⑤一(横)⑥一(横)⑦㇉(竖折折钩)⑧丶(点)⑨丶(点)⑩丶(点)⑪丶(点)

【写法】

上部"正"窄,下半部宽。

"正"居上居中,第二笔竖在竖中线;末笔横在横中线上方。

下部首笔横在横中线;㇉(竖折折钩)从"正"的左竖下起笔,上竖段略向左下斜行;横段右端略超出"正";"灬",首笔左点收笔略超出"正"。[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