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焦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焦姓是神农氏的后裔。焦氏的得姓早在周朝之时,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华夏古老姓氏之一,也是南夷的大姓之一。周朝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诸侯,除分封有功之臣及王族外,还分封前代圣贤之后,经查访,他找到神农氏的嫡系后裔,就将其封于焦,建立焦国,因其为伯爵,故世称焦伯。春秋时,焦国被晋国所吞并,其后子孙即以故国为氏,称焦姓。他们尊焦伯为焦姓的得姓始祖。

焦(Jiāo)姓源出

1、上古神农氏后裔,出自姜姓,以国为姓。据《通志•氏族略》《广韵》及《史记》所载,西周初周武王立国之后,封神农氏后代裔孙于焦,建立焦国(在后世的陕州东北百步之遥的焦城),春秋时被晋国所灭,其后代以国为姓,遂为焦氏。

2、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广韵》所载,周朝时,有王室同姓诸侯国焦国(故城在今河南省陕县南二里之焦城),后被晋国所灭,原焦国王族之后遂以国名为姓。

3、出自妫姓和姚姓, 出自战国末期秦国大夫茅焦,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茅焦,妫姓,是战国末期的齐国人。因为学识渊博,而且胆识超人, 茅焦被秦王政聘请为客卿。妫姓出自姚姓: 舜,姚重华,当舜 还是平民的时候, 华夏族部落首领尧 欣赏他的才能, 于是把他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让他搬迁于妫水之边居住。妫水在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南部,舜的部分后代即以他们祖先舜帝居住的地方的名称改作他们的姓氏。

在妫姓茅焦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茅氏、焦氏,世代相传。

4、系自姜姓,以地名为氏。春秋时许灵公(即姜宁,为春秋诸侯国许国君主:前581年─前547年)迁焦,其后以地名为氏。

5、出自它族改姓:

出自西南夷,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据《华阳国志》所载,南中夷(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四姓有焦,别为一派;古代在南中地区(今四川大渡河以南、云南、贵州交汇地区)分布的少数民族中,有汉字姓焦氏,汉称其为"南中夷",源出百濮族的一支,史称"夷焦", 且为西南夷中的大姓。

秦、汉时期,夷焦氏族隶属于 夜郎族 夜郎国联盟建制,后来又率先归附于汉武帝刘彻。后夷焦氏改为单字姓焦氏,姓氏读音作qiáo(ㄑㄧㄠˊ),当为受先秦时期楚文化的影响所致。

清满洲八旗姓党,后改为焦;出自满族,属于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据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焦佳氏,亦称觉佳氏,满语拼音为Giogiya Hala,世居章图哩、佛阿拉(皆今辽宁新宾永陵镇)等地,清朝中叶以后所改汉姓即为焦氏,

出自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蒙古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焦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字姓焦氏,世代相传至今。

焦氏名望

焦氏开始频繁活动是在两汉时期,此时的焦姓人物有不俗的表现,其中以焦先与焦延寿为代表。焦先是东汉末年的处士,生平饥不苟食,寒不苟衣,被皇甫谧称之为:"弃荣味,释衣裳,扩然以天地为栋宇,羲皇以来一人而已。"连著名学者蔡邕也曾经在写作中称赞他。焦延寿是西汉经学家,通《易经》。此外,南朝梁画家焦宝愿,明代学者焦竑,清代戏曲理论家焦循,人民的公仆焦裕禄等,都是焦氏中的名人

晚清的焦循也有不俗的表现。其代表作《孟子正义》让历史上一个不起眼的人焦弘有不俗的表现。研究焦弘,还是以南京和台湾实力最强。 [1]

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记载:焦氏望出中山郡。又《姓氏考略》记载:望出中山、广平、冯翊。

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被赵国所灭。秦代为巨鹿郡的领地。汉高帝初年(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汉景帝后改为中山国。相当于河北省北部地区。 广平郡;汉景帝中元初年(公元前149年)置郡。在今河北省南部永年县一带。

冯翊郡:汉武帝时置挢蠓腭磾,相当于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堂号

三诏堂:源出江苏省镇江市名山焦山处士焦光的家世,自东汉焦光结庐隐居此处,平生饥不苟食,寒不苟衣,故焦山便是以焦光为名的。在这里,可看到上游八九里,矗立江流转折处,江中心号称浮玉的名胜区焦山。东汉时,焦山大宅的姓焦主人,因汉灵帝三度下诏请去做官而拒绝,名传千古的焦光后裔,就以"三诏堂"作为堂号。

此外,焦姓的主要堂号还有:"饮仙堂"、"中山堂"等。

焦氏小考

据考证,山东焦氏家族大多自元末明初从国内其它省份移民而来。其后屡经迁徙,目前已遍布全省。但由于年代久远,分布广泛,历史记载又少,一时很难把全省众多焦姓统笼起来。现提供出来,供宗人们参考:

1、东部日照焦氏:据传,始祖值元朝末年战乱频繁,又加旱蝗瘟疫之灾,兄弟三人(讳:升?、斗、木)由江苏苏州苍门过江北上,迁至海州(江苏东海杏黄村)定居。因海州滨海地处斥卤,不宜耕植,兄弟三人继续北上山东,一居日照,一居诸城,一居平度蓼兰(一说长兄在该地留下,兄弟二人北上山东)。来日照时沿海地区袅无人烟,始祖族谱遭兵燹失落,何时迁居日照无从考究,惟传说迁自元末。清光绪四年(1878)续谱时,阖族认定自十八世排出:"永建安自广、淑世继宗祥、传忠得庆兆、衍正宝维良"二十个字为世排行辈。世传远祖系源出自晋朝镇江(江苏)京口焦山之焦光。

诸城吕标镇焦家庄子村(谱牒已失),有年长老人自称与诸城北关焦家同为升、斗、木之后裔,具体是升?或斗?或木?之后裔分不清楚。但从老人提供的祖传手抄本可以看出:一世祖无考、二世祖陆盘、三世祖衍国、四世祖坦、五世祖照吉。至今已繁衍二十五、六世。自十八世起,世排行辈:"永建安自广、淑世继宗祥、传忠得庆兆、衍正宝维良"。据老人称:"祖传升、斗、木三兄弟,一居日照大花崖,一居诸城北关,一居平度蓼兰。后来蓼兰兄弟来诸城省亲,不幸去世,就安葬在诸城北关"。笔者以为:不管是从行辈排列,还是祖辈传说,都可以认定本支和日照焦氏为近支或同宗。

平度市蓼兰镇焦家寨村:现有谱。始祖名焦思恭(思恭以上十世失传),世传自云南先迁四川,又自四川迁日照,后自日照迁来。该支现分布在50余村,自思恭算起,已传至一十六世,包括始迁祖在内应为二十六世。该族繁衍的幅度与诸城焦氏基本同步,同时他们的一些说法又与诸城焦氏的传说相吻合。笔者以为:该族和日照或诸城焦氏疑为同宗。但由于缺少历史资料佐证,在此不敢妄断,需有志者作进一步考证。

日照焦氏为山东东部望族,状元焦竑即出自本支,在日照谱为七世。对本支情况,笔者了解无多,仅供宗人参考。

2、中、西部焦氏:现有谱,据记载:明朝洪武二年兄弟四人(讳增、玖、城(成)、埸(仪))从河北枣强迁来山东。长兄焦增,住昌邑市大庄。其后人分布在昌邑市、高密市等地。该支人丁兴旺,且谱系分明,至今已传二十余世,人口上万之众。自十五世起世排行辈:"乃延宗绪,丕广来世,一本所联,伯仲叔季。"(详细情况另文记叙)。

二弟名玖,据传住古登州(今蓬莱、黄县一带),一说居直隶(今河北省)。章丘十九世焦肇骏进士及第后,为访宗亲,曾于同治九年(1870)庚午七月到过昌邑大庄、高密沂塘,时值两地宗人共议续谱,骏欣然为之序,并有字画、墨宝传世。同年八月至安丘郎君庄,并留有谱序两篇。其中对四兄弟之说是这样叙述的:"骏自幼读时,闻族中父老云:始迁之祖凡兄弟四人,讳曰增、玖、城、埸。有章丘我族城祖之后固昭昭矣。惜外则纷纭传闻,迄无定所,欲联本族不得时。自戊辰捷后,一车两马,周历四方,得增祖后焉。昌邑之大庄、沂塘是也。玖祖之后在登州府黄县,然究未得考其谱系,则疑以传疑耳。即此推彼,未尝不慨然曰:埸祖后岂无考乎?遂由昌返潍,忽有郎君庄族人,口称埸出,言之颇详,盖自上世先人与归家园等村为一脉之分支"(同治九年(1870)庚午肇骏为安丘郎君庄《焦氏族谱》序)。 三弟,焦成,据《焦氏家谱》。焦成大概元末明初成化年间由山西洪洞携三子迁于山东泰安大汶口焦家庄,(由公开资料可见应先至章丘后至大汶口)。村内无他姓,故名焦家庄。子辈:"式元肇其念,方裕守体传,有余允志广,百世受承延"现村八百多人,辈分目前范围元至传字辈。

3、还有一支脉在山东:从江苏迁入山东济阳,丰县焦氏字辈:"元运文明世泰景祥慎修宗德永保家邦"。 [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