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焦尾琴

於 2020年7月22日 (三) 06:06 由 果英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焦尾琴,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与其他三张琴相比,“焦尾”琴名直白无华,但其身世非同寻常,皆因此琴系东汉名人蔡邕…”)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焦尾琴,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與其他三張琴相比,「焦尾」琴名直白無華,但其身世非同尋常,皆因此琴系東漢名人蔡邕所創製。《後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後因稱琴為焦桐。

目錄

簡介

中國古代有「四大名琴」之說,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樑」,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的一張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弦琴,果然聲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

後遂用「焦尾琴,焦尾,焦桐,焦琴」等指美琴,或比喻歷盡磨難的良才,未被賞識的寶器;用「桐尾焦,桐爨,爨下桐,爨下殘,爨下余,良才入爨」寫良才不得其用,或比喻遭受摧殘,倖免於難。

琴有五不彈:疾風甚雨不彈,塵市不彈,對俗子不彈,不坐不彈,不衣冠不彈。

明趙震元《為袁石寓(袁可立子)復開封太府》:「霞壯日曖,詠幼絲於曹碑;薇省風高,識焦尾於班管。」

金庸的武俠小說中提到,郭襄曾在少室山林中聆聽「崑崙三聖」何足道以焦尾琴作樂。

傳說

蔡邕(公元132—192),字伯喈,東漢陳留圉縣(今河南省杞縣)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音樂家、書法家。蔡邕生性篤孝,自小博學多才,喜辭章、數學、天文之學,「覃恩典籍,韞讀六經」,熟知兩漢史事,正定六經文字,自書於碑,世稱《熹平石經》,為古今隸書之典範。他創「飛白體」,寫《筆論》、《九勢》、後人尊其為「書法之開山鼻祖」。蔡邕的「焦尾琴」名揚千古,關於蔡邕救琴的故事也在民間廣為流傳,說法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