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熊季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熊季光
出生 1903年6月15日
四川省江津县龙门乡
国籍 中国
教育程度 南京中央大学(原东南大学)
职业 蚕学家

熊季光(1903-1991),蚕学家,中国近代蚕业开拓者之一,1929年南京中央大学(原东南大学)农学院蚕桑系毕业,。1933年-1936年赴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研修蚕学。毕生后担任江苏省蚕丝试验场研究部主任,四川省蚕丝改良场技正、原种股主任等。从事蚕业教育和科学事业。曾参与创办四川大学蚕桑系、成都原蚕选种场、四川三台蚕种场。育成“川一×华十”、“川蚕3号(南6×苏13·蜀13)”等新品种。首次发现家蚕壁虱病(定名为家蚕虱螨病),是全国第一届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四川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顾问,参加审编《家蚕遗传育种学》一书。近40年来,四川家蚕新品种的三次换代,促进茧丝产量连续翻番,为蚕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个人简历

1903年6月15日 生于四川省江津县龙门乡。

1924-1926年 南京、东南大学预科学习。

1926-1927年 北伐第4军25师任连指导员(4个月)、江津县中山中学教员兼教务主任。

1928-1929年 南京中央大学(原东南大学)农学院蚕桑系复学,毕业。

1930-1933年 江苏淮阴农校蚕科主任,中央大学农学院助教,安徽第4、第5职业中学蚕科主任。

1933-1936年 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农学部研修蚕学。

1936-1937年 江苏省蚕丝试验场研究部主任,四川省蚕丝改良场技正、原种股主任等。

生平介绍

熊季光,又名熊季鑫,四川省江津县人,1903年6月13日生,五兄弟中排行老五。6岁入私塾,14岁入龙门乡高等小学,17岁入江津县立中学。父辈及兄长三人务农,假期回家常参加农活。由于与农村劳苦大众相处日久,尝到务农之苦乐,立下学农志向。

1924年8月,熊季光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预科读书。"五卅惨案"和"万县惨案"后,他参加了南京声援上海工人的罢工活动。1926年秋他在学校里参加国民党。当年10月北伐军攻下武昌,他便和几位同学一道去武汉参加北伐军。1927年2月因父病故,请假回家治丧后,到江津中山中学任教员兼教务主任。中山中学是一所私立学校,是中共地下党组织的联络点,讲授政治、经济常识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熊季光讲政治课。"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县城一片白色恐怖。1927年5月,熊季光在中山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江津地下组织。在学校举行的孙中山总理逝世二周年纪念大会上,熊季光宣传新三民主义的三大政策;又因学生作文抨击反动当局,被逮捕。1928年2月,经地下党组织营救出狱,后去南京中央大学(原东南大学)农学院蚕桑系复学。在校参加驱逐腐败院长学潮,被推选为农学院学生会负责人之一。1930年2月,熊季光大学毕业,到江苏淮阴农校任教员兼蚕科主任。1931年8月,回中央大学农学院任助教。1932年2月后,在安徽宿县第四职业中学和贵池县第五职业中学任蚕科主任。1933年7月,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夫妇二人自费去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农学部养蚕研究室,研修家蚕遗传育种学。熊季光于1936年2月回国,任江苏省蚕丝试验场研究部主任。在此写出他的处女作《家蚕品种改良法》,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是中国家蚕育种新法的早期论著,介绍了日本的家蚕杂交制种优势利用技术等,有学科开拓意义。

主要论著

1 熊季光.《家蚕品种改良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2 熊季光.《谈四川蚕业》.重庆:中央日报,1945-12

3 熊季光.《对家蚕育种方法的一些体会》.中国农业科学.1962(3):34~36

4 熊季光,阮光藻.《关于桑蚕杂交强势问题的探讨》.蚕业科学.1963(2):127~128

5 熊季光等.《家蚕新品种"南4×南5"选育报告》.中国蚕学会学术讨论会会刊.1963:114~116,等等。

主要贡献

熊季光在家蚕育种学上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并注重理论指导实践。他是全国第一届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四川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顾问,参加审编《家蚕遗传育种学》一书。近40年来,四川家蚕新品种的三次换代,促进茧丝产量连续翻番,熊季光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

50年代初,按照蚕业恢复发展的目标,首先从蚕品种这个基础环节抓起。熊季光与陶代华、蒋同庆等一道,重新制定四川省家蚕选种和繁育制度,技术操作和鉴定规则,以及监管条例等配套法规。组织南充、北碚、成都、乐山等试验场站,采用纯系定向选育法,50年代中期育出一代杂交蚕品种"川一×华十"。60年代蚕试站继续选育复壮,不断提高农村单产和茧质,为四川蚕品种第一次换代,川丝上了一个新台阶,该品种应用至70年代末,获1978年四川省科学大会奖。60年代,熊季光应用多雄杂交理论作指导,培育成"川蚕3号"(南6×苏13·蜀13)。这是国内首次育成和推广的多元杂交新蚕品种,受到蚕种场、农村、丝厂的多方欢迎,乐至丝厂等自动出资赞助推广。该品种获1978年四川省科学大会奖。"川蚕3号"不仅标志着四川蚕品种的第二次换代,在育种方法上更具有创新特色。《中国农业科学》1962年第3期刊载熊季光的论文"对家蚕育种方法的一些体会",《蚕业科学》1963年第2期刊载出熊季光、阮光藻的论文"关于桑蚕杂交强势问题的研讨"。70年代,四川蚕研所再育成七字号"781×782·734"等蚕品种,实现了四川蚕品种的第三次换代。该品种获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至今仍是养蚕生产的当家品种之一。蚕品种三次换代,使四川省的养蚕单产提高,总产茧量持续增长。四川家蚕品种的培育,在熊季光的指导参与下,既出了成果,又培育了人才。他的学生有不少已成为新一代家蚕育种专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