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熊希龄故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熊希龄故居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熊希龄故居

景点级别: AAA级

著名景点: 熊希龄四合院

熊希龄故居位于凤凰古城北文星街的一个小巷里,总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是典型的苗族古代建筑格式,极富苗族情调。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熊希龄故居自2000年正式对外开放 。[1]

景点介绍

地理位置

熊希龄故居位于凤凰古城北文星街内的一个小巷里,故居往东200米便是秀丽的沱江。故居为四合院系南方古式的木瓦结构,比较矮小但很精致,故居现存房屋4间基本是保持原貌,很富于苗族情调,故居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部布局

故居环境幽静安谧,建筑古老质朴,四方形布局,中有一天井宽坪。进入宅门,左侧是一个约十平方米宽的前室,又称会客室,天井东侧为专门的柴房,内有石磨、石碓等食用家具装置,充分显示了这家主人当时勤俭持家的良好风范。熊希龄小时最喜欢到这间柴房里走玩,并经常学习推磨和冲碓的技术,从小就培养出了一种悉心体察民间疾苦、关心贫民忧乐的高尚情怀。

过天井便是正室,在正室的木门两边,有一幅笔力雄健、字迹清晰的对联:"一生赤诚爱国盼中华振兴,半世慈善办学为民族育才",写出了熊希龄忧国忧民的伟大抱负,同时也写出了他披肝沥胆倾注心血办慈善事业为中华民族培养栋梁之才的伟大功绩。 正室三间两层木质结构,陈列着熊希龄生前生活、工作用过的什物,一张张清晰的图片,一段段生动感人的文字,记录了熊希龄人生的脚步,演绎着他人生的轨迹。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在他文晦蹈略之中。

内部摆设

正室三间两层木质结构,陈列着熊希龄生前生活、工作用过的什物,一张张清晰的图片,一段段生动感人的文字,记录了熊希龄人生的脚步,演绎着他人生的轨迹。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在他文晦蹈略之中。他胸藏珠玑,学富五车,在中华民族堪乱危难之时,为国家和民族倾注了一生的心血。毛泽东同志曾评价熊希龄:"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周恩来总理曾中肯地评价:"熊希龄是袁世凯时代第一流人才,是内阁总理。熊希龄的事,我看后就记得很清楚。"两位伟人对熊希龄这么高的评价,充分说明了熊希龄先生思想情操的伟大和爱国恤民精神的不凡。

熊希龄

熊希龄清同治九年(1870年)出生于凤凰。故居在古城北文星街的一个小巷里,东去不足200米便是秀丽的沱江。故居总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是一座由堂屋、卧室、厢房组成的平房建筑。出堂屋正门有一小天井,厢房数间环之。门、窗、墙大部分为木结构,其上或雕花或绘图案,造型大方,做工精美。房屋不大,但结构精巧,虽封闭而不死、敞放而不乱,是典型的苗族古代建筑格式,极富苗族情调。

熊希龄堪称一代奇才。十五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十九岁中进士,二十一岁点翰林,四十三岁(1913年)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熊希龄为官数十载,兴教育办实业图维新,卓有建树。毛泽东等革命领袖对其评价很高,毛泽东主席曾多次讲"熊希龄做过许多好事"。胡耀邦总书记1988年到凤凰视察时也说:"凤凰出人才,熊希龄当过国务总理,做过许多好事"。

熊希龄在这栋小四合院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故乡的山水孕育了他刚直不阿、愤世嫉俗的个性;苗族传统的家教养成了他正直善良、乐于施舍的秉性。走入社会的熊希龄,青年时代怀报国之志,为国为民奔走呼号。清末与梁启超谭嗣同等致力维新,创办《湘报》,组织延年会、南学会;民国初年先后任财政总长、内阁总理等要职;1919年积极投身于"五四"爱国运动,以外交协会的名义向卖国贼徐世昌政府提出严正交涉,要求政府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要求释放被捕的所有爱国学生;1920年在北京香山创办"北京香慈幼儿院"并自任院长,济贫抚孤,收养无人认领灾童及各地贫困儿童千余人。此外,先生还担任顺直水利委员会会长,中华教育会会长等职;1925年发生五卅惨案,激于义愤,熊希龄在京发起组织"沪案失业同胞救恤会",集聚天安门,由先生主祭,追悼死难者,会后结队游行,队伍达10万人;1927年,李大钊遇害,熊希龄不计个人安危将李夫人及两个子女接到香山保护,后转送中共地方党组织;1931年"九.一八"事变上海沦陷后,先生以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身份设立临时医院四所,难民收容所八处,救出伤兵千余人,难民15万余人。

熊希龄一生忧国爱民,一身正气。1937年逝世于香港,逝世时库无钱银,身无长物,丧葬全凭毛夫人借贷。逝世后暂葬香港,1991年迁厝北京香山熊氏墓园。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