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牛尾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牛尾草

中文学名:牛尾草

拉丁学名:Rabdosia ternifolia

界:植物界

牛尾草(学名:Rabdosia ternifolia (D. Don) Hara)是唇形科,香茶菜属多年生粗壮草本或半灌木至灌木植物,高可达7米。茎直立,分枝六棱形,叶对生及轮生,狭披针形,披针形,狭椭圆形稀卵长圆形,边缘具锯齿,坚纸质至近革质,叶柄极短,聚伞花序组成的穗状圆锥花序极密集,顶生及腋生,聚伞花序小,多花,极短的梗,苞叶叶状,披针形至卵形,花萼花时钟形,果时花萼增大,管状,花冠白色至浅紫色,小坚果卵圆形,9月至翌年2月开花,12月至翌年4月或5月结果。

分布于尼泊尔、印度、不丹、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北部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南部、西南部及东南部)、贵州南部、广西和广东。生长于海拔140-2200米空旷山坡上或疏林下。

全草入药,有消炎灭菌、清热解毒之效,云可治疟疾、小儿疳积及毒蛇咬伤、牙痛,外用洗各种毒疮及红肿部分,敷黄水疮尤效。

目录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栽培技术

主要价值

植物毒性 [1]

形态特征

多年生粗壮草本或半灌木至灌木,高0.5-2米,有时达7米。茎直立,具分枝,六棱形,密被绒毛状长柔毛。 叶对生及3-4枚轮生,狭披针形,披针形,狭椭圆形,稀卵长圆形,长2-12厘米,宽0.7-5厘米,先端锐尖或渐尖,稀钝,基部阔楔形或楔形,极少近圆形,边缘具锯齿,坚纸质至近革质,上面榄绿色,具皱纹,被疏柔毛至小长柔毛,下面较淡,网脉隆起,密被灰白色或污黄色绒毛;叶柄极短,长2-3毫米,极少长至1厘米。

由聚伞花序组成的穗状圆锥花序极密集,顶生及腋生,在分枝及主茎端又组成顶生的复合圆锥花序,长9-35厘米,直径6-10厘米,聚伞花序小,直径约6毫米,密集,多花,具极短的梗,常连钱状排列,有时间断;苞叶叶状,披针形至卵形,乃至极小而呈苞片状。花萼花时钟形,长约2.3毫米,直径约2.5毫米,密被灰白色或污黄色长柔毛,果时花萼增大,管状,长至4毫米,直立,萼齿5,三角形,等大,长0.5毫米。

花冠白色至浅紫色,上唇有紫斑,小,长5-6毫米,外面被长柔毛,冠筒基部十分浅囊状隆起,直径约2-3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具4圆裂,长约2.5毫米,外反,下唇圆状卵形,长约3.5毫米,宽约2.7毫米,内凹。雄蕊4,与下唇近等长,从不伸出。花柱不伸出花冠下唇或有时微超出。小坚果卵圆形,长约1.8毫米,宽约1毫米,腹面具棱,背面圆形,无毛。花期9月至翌年2月,果期12月至翌年4月或5月。

生长环境

牛尾草生活力较强,能长在荫处及瘠薄山地,既耐湿又耐热耐旱,长江流域夏季炎热期时,生长良好。沼泽地、排水不良低湿地也能生长。牛尾草耐盐碱,pH值9.5的地区、含盐0.3%的土壤上生长良好,以肥沃湿润的粘壤土最适宜。生长于海拔140-2200米空旷山坡上或疏林下。

分布范围

分布于尼泊尔、印度、不丹、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北部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南部、西南部及东南部)、贵州南部、广西和广东。

栽培技术

播种:牛尾草播种期与其他多年生牧草相同,每亩单播1.5千克,牛尾草可与紫苜蓿、红三叶等混种,在豆科牧草与黑麦草混播时可混入与黑麦草等量牛尾草种子,可以弥补黑麦草后期生长不良的缺点。 管理:因牛尾草有短地下茎,也能形成坚实草皮,在生育期,应适时中耕松土,促使牛尾草生长茂盛。

收获:春播的牛尾草当年刈割1-2次,可收鲜草1500千克,第二年7月中旬前刈割三次,共收草达5278千克。

收种:牛尾草每年平均收种量为78-80千克,在大部分穗梗变黄,即应采收,以防种子脱落。

晒制干草:牛尾草刈割晒制干草,每亩可产干草2500千克。收种后的再生草也可制干草。

主要价值

饲用:牛尾草再生力强,耐践踏,是良好的放牧草,能维持较长放牧期,具有较高载畜量。按消化率、总糖量及适口性来说,秋季最好,早春次之,夏季最差,牛尾草质地较粗,因而适口性较差,可采取提早利用,频繁放牧或刈割,或与豆科牧草混播,增施氮肥,结合适时灌溉等措施来提高其适口性,还可延长利用年限达十年之久。

药用:全草入药,有消炎灭菌、清热解毒之效,可治疟疾、小儿疳积及毒蛇咬伤、牙痛,外用洗各种毒疮及红肿部分,敷黄水疮尤效。

植物毒性

牛如果长期在单播牛尾草地放牧,会引起患营养性疾病“牛尾草足病”,症状为四肢僵硬,行动迟缓,沉郁、拒食、呼吸快、体重迅速下降,四肢与尾部发生干性坏疽,表皮脱落,其他家畜不会发生此症状。

参考资料

  1. 牛尾草,植物智, 201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