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牛街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牛街镇有着一千多年历史,位于云南省彝良县城的东北部,距县城78公里,介于川滇边界,交通便利,是彝良的"北大门"。

商业繁荣,至今有着"小香港"的美名。 牛街海拔520米,面积176.5平方千米。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1]

历史文化

牛街古镇始建东汉时期,初兴明朝洪武,鼎盛清朝乾隆。

因逢农历的 牛、羊日赶大、小场,而得此芳名。故曰,"拉不完的昭通货"在这里集中、"填不满的叙府城"从这里启运,至今仍保留商业重镇"小香港"的美称。到此能充分体验到"上云南,下四川"奇特的地理现象、蜀国文化和古滇文化交相辉映的美好感受。

人世沧桑,时移事易。

如今仍保留完整的明清时期所建的街道两条、木竹质结构"串架房"民居400多间;赋有地域特色建筑风格的"吊脚楼"、"四合院"、中西交融的名院豪宅还有十于处,它们的建筑风格迥异、布局合理、工艺精湛、文化韵味深长;十多个祠堂、会馆、庙宇大都建于乾隆年间,只有观音堂仍香火旺盛。"牛街花影摇明月,白水棹歌伴夕阳"。镇内小桥流水,林木荫郁芬芳,处处绿波荡漾,家家临水入影;古老的街道上,渔夫唱晚,灯火闪耀,酒香飘逸、佳人出没,俊男靓女桥上倾情。人处其间,恍然桃源琼瑶,不知是人在画中游,还是画在心中移。

优良的传统习俗、良好的道德规范、美味菜肴、文化艺术在这里得到继承;咏诗作对、绘画雕刻、手工艺品散布在街坊庭院;吹拉弹唱、戏曲歌舞弥漫于古镇上空;良好的风水环境、区位优势、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众多的才子佳人在祖国各地建功立业。

因牛街是多元文化的古镇、更是出才子佳人的古镇,若君有多余的时间,不妨随兴到一四合院的老宅里,与抽着叶子烟、脸上布满沧桑的老人摆摆龙门阵,你将和老人一起在青烟袅绕中沉浸、感怀在一段美妙的故事里 。

人口民族

截至2016年末,牛街镇总户数15002户,全镇户籍总人口43630人,其中女性人口19891人,非农业人口1436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134‰。境内居住着汉、苗、彝、回等9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778人,占总人口的6.52%。

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39403人。[2]

经济

2016年,牛街镇实现地方生产总值5.5亿元,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61万元,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27元。截至2016年末,全镇共有贫困人口1316户5567人。

商业

民国10年设邮寄代办所。民国33年始通电话。雍正年间牛街即成为笋子及其他山货、药材等商品交易的集散地,土特产交易带动油盐粮米及百货等生活必需品交换,形成市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逢丑日赶场。清末,宜宾、昭通商人在牛街开栈房、设商号,南至今半坡社,北至马鞍山,店铺沿街排列,促进了牛街饮食服务业发展,时商业处于较繁荣时期。60~70年代中期,商业萎缩,日用商品由供销社、粮管所、食品站等统购统销,粮油及数日用百货均凭证券供应,货柜十有七空。1961年和1968年,承担境内商品流通主渠道的牛街供销社购销总额,分别为42.9万和46.3万元,仅分别为1958~1992年年均购销总额的29%和32%。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市场日趋活跃。今仅街道就有国营、集体、个体各类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户214家,外来经商户数十家。赶场天,沿街货摊成龙,从布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到彩电、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品种繁多,货源充足;摊前人流拥塞,购销两旺。[3]

文化事业

牛街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会萃。清嘉庆年间办文庙书院,光绪六年(1880)七月办义学,光绪三十四年创办小学堂。民国26年办云南省彝良县简易师范学级,镇雄、彝良、威信、盐津4县学子纷纷到牛街求学,牛街成镇彝威盐4县学区中心。民国31年创办县内道家县级初级中学,民国36年始办幼儿教育。1950年后党和政府采取公办、民办、民办公助、夜校、扫盲等多种办学措施,使小学教育迅速普及到农村。中学教育1951年停止,1958年恢复。今境内共有小学55年,有县级中学1所。教育的发展使牛街人才辈出,文化繁荣。乾隆四十九年建知事衙署,随即在内编修《镇雄州志》。嘉庆年间及以后陆续在今街道及近郊建成文昌宫、万寿宫、城隍庙等雕龙刻凤庙宇10余座。清末至民国年间,牛街文人荟萃。毛以亮(清秀才)、陈熙明、匀镇藩、陈守仁、陈祖武等,不但精通诗词歌赋,县擅长书法、绘画,多有作品问世。尤其陈守仁的牙雕作品享誉国内外,民国26年曾在南京美术展览会上展出。民国35年元旦创刊《牛街旬刊》,共办119期。1950年后,牛街的文学,书法作品多次刊登在地县级刊物;文艺调演多次获县内第一名,并获地区好名次。牛街成为县内文学文艺活动水平较高的乡镇之一。80年代,牛街文化再次处于兴盛时期。多次举办诗歌、书法、绘画竞赛和文艺演出活动。《摘耳根》、《白水江》等文学刊物相继问世。1982年建成县内首家乡镇级电影院,开通差转电视。1983年参加全县农民文艺调演获第一名。1987年开通卫星电视。2000年后、政府的领导下,经济社会全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特别是近几年来,牛街镇党委、政府把小城镇建设放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格局来考虑,紧紧围绕以"古镇牛街、文化牛街、商贸牛街、现代牛街"为建设核心,以加快推动小城镇建设为一项涉及长远、事关全局的龙头工程来抓,以保护好文兴街、南华街文化遗产,挖掘民间民俗文化为基础,努力再现牛街古镇风貌。

发展前景

旅游业、商业、文化产业、工农业,面向昭通、宜宾、昆明、成都、重庆、贵阳等重点城市开放。

风景名胜

这里距县政府所在地--全省重点红色旅游景点角奎镇78公里、省级风景名胜区小草坝50公里,距昭通市143公里、蜀南竹海200公里、西部温泉大峡谷180公里、入滇第一关--豆沙关40多公里、大关黄连河100公里、威信扎西会议地100多公里。 现已许多旅游者到牛街寻古怀旧,感受古镇风韵。

存在问题

资源保护不力,存在安全隐患,随意修建。专业人才匮乏,还未形成挖掘策划。保护发展规划滞后。缺乏资金投入,基础设施不完善。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不力,面临消失的局面。

对策

要立足"文化旅游兴镇"的发展战略,开展对牛街古镇旅游文化的研究和挖掘,重新认识和评价牛街古镇。牛街是滇东北保存较好的千年古镇,我县应组织专门力量、增加资金投入、增强对古镇文化的研究挖掘,整理编撰,用牛街独具特色的古镇文化,打造彝良新的旅游品牌。

整合周边的旅游资源牛街古镇与以白水江流域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以镇彝威地下党支部旧址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可以整体规划和宣传,把古镇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组合包装,共同构筑古镇旅游的格局。保护历史遗存增强保护意识。 通过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从各级干部到群众至上而下形成古镇保护风气,克服短视和片面的观念。 查清资源情况。要对镇内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查,建立起档案,做到心中有数。确定保护内容。一是各级文物点;

镇内各种历史遗存;三是古镇风貌、空间格局、建筑高度的控制;四是古镇民俗文化的继承;五是古镇商业文化的延伸。制定保护实施细则和发展规划;明确"保护为主,永续利用,合理开发,综合发展"的规划思想。

挖掘文化内涵准确定位。对古镇资源的成因、年代、兴衰和内涵进行深度挖掘、系统研究,为古镇准确定位,这是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如丽江古镇是"纳西文化的活化石",周庄是"中国第一水乡"等等,都有准确的定位突出其特色。系统研发。对古建筑、古庄园、古四合院、古桥、古碑刻、古寺庙等产品,可请规划建设专家系统研发;对古楹联、古音乐、古风情等传统文化,可请文化专业人员进行研发;对古商铺及古镇商业文化,茶业文化,可请商业界、经济界专家进行研发;由此形成系统研发、组合包装,提高旅游产品特色。

(四)提高古镇知名度喊响主题形象口号。提高古镇的吸引力,扩大古镇的影响力,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向旅游效益的转化。深度开发特色产品。一是资源分析,挖掘独特性。牛街古镇从古至今贸易繁荣、商业发达,产生了独特的产业文明,形成了独特的米帮、茶帮、马帮、船帮、盐帮等行帮文化;以微雕家陈守任为代表的微雕、书法、篆刻艺术,古建筑风格、古镇风情、传统文化、特色小吃等散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古镇出美女是牛街的一个品牌,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易被人们接受和传播。二是市场分析,寻找着力点。牛街古镇文化旅游是以白水江流域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和以镇彝威地下党支部旧址、徐洪刚事迹、红军川滇黔游击纵队战场旧址为代表的红色旅游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彝良县四大旅游精品工程之一,是我市东部旅游精品线上(昭阳--彝良--威信--镇雄)极具特色的一个旅游产品,市场潜力巨大。积极扩展旅游市场。一是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亨、市场共建、客源互流"的原则,扩展旅游市场;二是按照"政府做形象,企业做市场"营销理念,通过旅行社合作,利用国际国内旅交会及媒体做平台,举办特色节庆活动等形式加大宣传促销,吸引游客,制造商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三是积极研发有个性的旅游产品占领旅游市场,使游客常游常新。[4]

区域规划

一般区:含育才街、江北路、振兴街、迎宾路等区域共计356幢房屋,其中按古镇风貌改造完成房顶、墙体、小青砖、仿古门窗、门头和房檐的有336幢拓展区:含南厂村沙湾、凉风、花树、马鞍山、花树、桂花等区域共有586幢,已完成墙体和屋顶改造502幢,群众自筹资金安装仿古门窗227幢。

古镇资源

境内资源丰富,水资源、特别是矿藏、林业资源尤以突出。年出水量1.05亿立方米。白水江年出境水量27.64亿立方米.小干溪平均流量6.34立方米/秒,上有电站2座,装机容量900千瓦。境内已知无烟煤储量500多万吨,石灰石储量上亿吨,也有铁、铜、水晶石等。有各类植物数百种,其中人造杉木林1.5万亩,柑桔林3300亩及成片竹林。现年产干笋20~30吨,鲜笋加工远销日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