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豬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豬肉

豬肉又名豚肉,是主要家畜之一、豬科動物家豬的肉。其性味甘咸平,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脂肪、碳水化合物、鈣、鐵、磷等營養成分。豬肉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副食品,具有補虛強身,滋陰潤燥、豐肌澤膚的作用。凡病後體弱、產後血虛、面黃贏瘦者,皆可用之作營養滋補之品。[1]

豬肉作為餐桌上重要的動物性食品之一,因為纖維較為細軟,結締組織較少,肌肉組織中含有較多的肌間脂肪,因此,經過烹調加工後肉味特別鮮美。

2019年8月2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就穩定生豬生產和豬肉保供穩價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不敢養」「不讓養」「沒地養」「沒錢養」的癥結正在被打破。通過政策引導和生產扶持,預計2020年生豬生產將逐步恢復,生豬價格將逐步回落。[2]

來源

為豬科動物豬的肉。豬(《爾雅》),又名:豕(《詩經》),豨(《莊和),豚(《周禮》),彘(《爾雅》)。

現代科學揭示

豬又名豕、豚。因飼養簡易,又具有骨細筋少肉多的特點,為日常食用肉最多的一種。歷代醫家認為:「豬,為用最多,惟肉不宜多食,令人暴肥,蓋虛肌所致也。」「凡肉有補,惟豬肉無補。」「以肉補陰,是以火濟水,蓋肉性入胃便濕熱,熱生痰,痰生則氣不降,而諸症作矣。」所以對陰虛血虛患者多吃豬肉無益。然而,據報道,日本琉球大學教授通過調查發現,豬肉如果調煮得宜,它亦可成為「長壽之藥」。調查結果發現,某地八十歲以上的長壽老人們幾乎每天都吃豬肉,主要由於烹調方法不同,豬肉煮的時間都很長,先將豬肉煮二三小時後,再加入海帶或蘿蔔又煮一小時,做成一種湯菜食用。經過化驗分析,豬肉經長時間燉煮後,脂肪會減少30-50%,不飽和脂肪酸增加,而膽固醇含量大大降低。豬肉雖是日常食品,一般健康人和患有疾病之人均能食之,但多食令人虛肥,大動風痰,多食或冷食易引起胃腸飽脹或腹脹腹瀉。對於脂肪肉及豬油,患高血壓或偏癱(中風)病者及腸胃虛寒、虛肥身體、痰濕盛、宿食不化者應慎食或少食之。一般入藥均為豬瘦肉。[3]

同等重量下,豬肉的維生素B1含量是牛肉的4倍多,是羊肉和雞肉的5倍多。維生素B1與神經系統的功能關係密切,能改善產後抑鬱症狀,還能消除人體疲勞。[4]

消耗量

根據美國農業部統計,2001年豬肉總消耗量以中國最多。而若以平均每人食用的豬肉,則以捷克第一,其次為中國台灣波蘭。此外,生產豬肉最多的地方亦為中國,占全世界豬肉肉品46%以上,接下來則是美國的7%。

區分與挑選

選購指導

買豬肉時,根據肉的顏色、外觀、氣味等可以判斷出肉的質量是好還是壞。優質的豬肉,脂肪白而硬,且帶有香味。肉的外面往往有一層稍帶乾燥的膜,肉質緊密,富有彈性,手指壓後凹陷處立即復原。

次鮮肉肉色較鮮肉暗,缺乏光澤,脂肪呈灰白色;表面帶有黏性,稍有酸敗霉味;肉質鬆軟,彈性小,輕壓後凹處不能及時復原;肉切開後表面潮濕,會滲出混濁的肉汁。變質肉則黏性大,表面比較乾燥,顏色為灰褐色;肉質鬆軟無彈性,指壓後凹處不能復原,留有明顯痕跡。

首先是看顏色。好的豬肉顏色呈淡紅或者鮮紅,不安全的豬肉顏色往往是深紅色或者紫紅色。豬脂肪層厚度適宜(一般應占總量的33%左右)且是潔白色,沒有黃膘色,在肉屍上蓋有檢驗章的為健康豬肉。此外,還可以通過燒煮的辦法鑑別,不好的豬肉放到鍋里一燒水分很多,沒有豬肉的清香味道,湯里也沒有薄薄的脂肪層,再用嘴一咬肉很硬,肌纖維粗。

鮮豬肉皮膚呈乳白色,脂肪潔白且有光澤。肌肉呈均勻紅色,表面微干或稍濕,但不粘手,彈性好,指壓凹陷立即復原,具有豬肉固有的鮮、香氣味。正常凍肉呈堅實感,解凍後肌肉色澤、氣味、含水量等均正常無異味。

而飼料所致的劣質肉有廢水或藥等氣味;病理所致的有油脂、糞臭、腐敗、怪甜等氣味。種用公母豬肌肉較紅,結締組織多,韌性大,不易煮爛或炒熟,口感差。

注水肉呈灰白色或淡灰、淡綠色,肉表面有水滲出,手指觸摸肉表面不粘手。凍豬肉解凍後有大量淡紅色血水流出。

死豬肉胴體皮膚淤血呈紫紅色,脂肪灰紅,血管有黑色凝塊,因死亡時間長短不同臭味也不同。

注水肉

肉表面發脹、發亮,非常濕潤。結締組織(網狀組織)呈水泡樣。新鮮的切口有小水珠往外滲。如果切口的皮膚連着,會滲出一汪血水。正常的肉用紙貼試,紙是油的、易燃;把紙貼在注水肉上,紙是濕的,不易燃燒。

變質肉

外表有干黑的硬膜或粘液,粘手,有時甚至有霉層。切面發暗而濕潤,輕度粘手,彈性減弱,肉汁混濁。脂肪發暗無光澤,有時生霉,有哈喇油氣味。筋腱略有軟化,無光澤,呈白色或淡灰色。輕度變質的肉必須按規定高溫處理後可供食用,重度變質肉應作工業用或銷毀。

米豬肉

這種肉內帶有囊蟲,它是綠蟲的幼蟲。米豬肉最明顯的特徵是瘦肉中有呈橢圓形、乳白色、半透明的水泡,大小不一,從外表看,肉中像是夾着米粒。

公豬肉

因公豬體內含有睾丸酮等激素,故公豬肉常發出腥臊的氣味。皮膚與皮下脂肪界限不清,皮下脂肪較薄、顆粒粗大,切開下腹部皮下脂肪,可見到明顯的網絡狀毛細血管。毛孔粗而稀,皮膚呈淺白色或發黑。肌肉發達肌纖維、尤其是臀部和肩部和頸部肌肉呈暗紅色.無光澤。後臀中線兩側有時可見閹割的睾丸皮。

母豬肉

皮膚組織結構鬆弛發粗發白,較厚硬,頸部和下腹部皮膚皺縮,若宰殺時間長,皮膚干縮會更顯著,失去彈性。皮膚與皮下脂肪結合不緊縮,兩者之間有一層薄脂肪呈粉紅色,即所謂「紅線」脂肪外膜黃白色。由於皮下脂肪薄,顯得肌肉瘦,常呈磚紅色。乳頭大、長而油滑,呈圓錐形,兩側乳房有乳腺,切開可見灰白色乳腺深入脂肪層,類似蜂窩狀,乳房周圍毛孔粗大而稀少。肋骨一般扁而寬,骨膜淡黃色,老的母豬肋骨隆起顯著,正常豬的肋骨呈青紅色。

黃疸

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增高使動物的皮膚、黏膜、脂肪、肌肉和實質器官呈現黃色稱「黃疸」。此類肉體放置時間越長,黃色越深。檢驗時注意與黃脂肉進行區分,黃脂肉是由於動物生前吃了含胡蘿蔔素等特殊種類的飼料,宰後脂肪或淺部肌肉呈淺黃色,屬非病理性的,隨着肉體放置時間的延長,黃色可漸漸消退。

病畜肉

通常是急宰的肉,肉體明顯放血不全。肌肉色澤深或呈暗紅色,可見們,j的暗紅色血液浸潤區。脂肪及結締組織、胸、腹膜下的血管顯露,內有餘血,指壓有暗紅色血滴溢出;脂肪組織染成淡玫瑰紅色。病畜肉的宰殺刀口.一般不外翻,刀口周圍組織稍有血液浸染的現象,骨髓紅染。淋巴結腫大,且有暗紅色或其他相應的病理變化。

死畜肉

吃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豬肉,會引起食物中毒,或引起人畜共患疾病。鑑別方法是死豬肉血通常放不乾淨,外觀呈暗紅色,肌肉間毛細血管中有紫色瘀血。

一般表現為極度放血不全,切割線平直、光滑、無皺縮和血液浸染現象。肉呈黑紅色且帶有籃紫色,切面有黑虹色血液浸潤並流出血滴,管中充滿血液,指壓無波動感。腹膜下血管怒張,表面呈紫紅色,脂肪紅色。死畜肉的宰殺刀口不外翻,切面平整光滑,刀口周圍無血液浸染現象。骨髓呈暗紅色。肉體一側的皮下組織、肌肉和漿膜,呈現明顯墜積性淤血,血液浸潤組織呈大片紫紅色,側臥部位皮膚上有淤血斑。淋巴結腫大,切面呈紫紅色或有其它病理變化。

新鮮豬肉

肌肉紅色均勻.有光澤,脂肪潔白。外表微干或微濕潤,不粘手。指壓後凹陷立即恢復。具有鮮豬肉的正常氣味。肉湯透明澄清,脂肪團聚於表面具有香味;次鮮豬肉的肌網色稍暗,脂肪缺乏光澤。外表於燥或粘手,新切面濕潤。指壓後的凹陷恢復或不能完全恢復。有氨味或酸味。肉湯稍有混濁,脂肪成小粒浮於表面,無鮮味。

新鮮豬肉肉質緊密,彈性好,皮薄。膘肥嫩、色雪白,且有光澤。瘦肉部分呈淡紅色,有光澤,不發黏。不新鮮的肉無光澤,肉色暗紅,切面呈綠、灰色,肉質鬆軟,無彈性,粘手,聞起來有難聞的氣味。嚴重腐敗的肉有臭味,切記不宜購買、食用。[5]

常見謠言

此為謠言:豬肉里有鈎蟲,水煮不爛,油炸不熟,高溫殺不死官方闢謠:「豬肉里根本不會有鈎蟲」,中國肉類協會技術專家高級工程師張子平告訴新華食品。

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農業部畜禽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青島)的專家向新華食品介紹,鈎蟲病是線蟲病的一種,在豬常見寄生蟲中,鈎蟲只寄生在豬的腸道內,無法到達肌肉組織,而且在肌肉組織中無法存活,更不可能看到活的蟲體。

上述專家還強調,僅從圖片看,「豬肉上出現線狀物的長短及結構與鈎蟲真實的蟲體長短和結構特徵不符」。

張子平對此表示認同,「圖片中顯示的甚至都不可能是寄生蟲,因為寄生蟲起碼是有頭部結構的,而圖中的肉狀物只有一個單一的生理組織結構,所以很有可能就是一節血管」。

「即便是寄生蟲,也不可能出現水煮不爛、油炸不熟、高溫殺不死的情況」,張子平說,一般情況下,寄生蟲在100℃的水中煮5分鐘就會死亡;而當溫度降至冷藏溫度,即-18℃時,連抵抗力最強的旋毛蟲也會凍死。

農業部畜禽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的專家還表示,近年來,我國生豬基本都是規模飼養的,飼料來源清楚,程序化免疫和驅蟲堅持的好,寄生蟲病發生幾率低,已基本切斷寄生蟲生存和傳播鏈條。此外,各地農業主管部門全程加強了對動物疫病防控和檢疫,持續不斷強化畜禽養殖過程中寄生蟲等生物性危害因子檢疫和監測,畜禽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6]

營養成分

每100克豬肉含熱量271大卡。具體營養素含量詳見下表:[7]

所含營養素 含量(每100克) 單位
熱量 271.00 大卡
碳水化合物 0
脂肪 17.04
蛋白質 27.34
纖維 0
384 毫克
351 毫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