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猴面鹰
来自网络的图片
猴面鹰

中文名称 :猴面鹰

:草鸮科

:脊索动物门

:鸟纲

猴面鹰(学名:Tyto)是草鸮科草鸮属动物,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猴面鹰分布于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美属萨摩亚、安道尔、安哥拉、安圭拉等地。它主要栖息于开阔的原野、低山、丘陵以及农田、城镇和村屯附近森林中;只在晚上夜晚活动,白天处于睡眠状态;属中型猛禽,面盘扁平,呈心脏形,白色或灰棕色,四周有暗栗色边缘,似猴脸,长满绒毛,一双深圆大眼,嘴黄褐色,嘴喙不尖,鹰身鹰爪。

目录

外形特征

草鸮属鸟类全部是夜行猛禽。喙坚强而钩曲。嘴基蜡膜为硬须掩盖。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级飞羽缺。尾短圆,尾羽12枚,有时仅10枚。脚强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后反转,以利攀缘。爪大而锐。尾脂腺裸出。无副羽,间或留存。耳孔周缘具耳羽,有助于夜间分辨声响与夜间定位。全身羽色大致呈棕色或褐色,通常腹部羽色明显较浅(一些种类甚至有斑点)。面盘明显而完整,围以硬盘羽组成的皱领,下文变狭,呈心脏形状。头顶两侧无耳簇羽。嘴侧扁,基部较直并具蜡膜,端部稍曲呈钩状。鼻孔椭圆形。两眼较小而向前。翅形尖或稍圆,较尾为长。面盆明显呈心形。由于面庞羽毛沿鸟喙而上隆起生长(在中国一带的草鸮属鸟类由于脸与猴子的脸很相像,因此常被当地居民称做“猴面鹰”或“猴子鹰”)。脚爪与翅膀细长,中心脚爪内侧边缘有梳状构造,附跖背面硬毛往上发展[1]

行为特点

猴面鹰营巢于树洞或岩隙中。以鼠类、蛙、、鸟卵等为食。叫声响亮刺耳。白天躲在树林里养精蓄锐,夜间却非常活跃。猴面鹰的身体结构和功能都适应于黑夜捕捉老鼠。性格凶猛、残暴,抓到老鼠后,个小的整头吞食,对个大的老鼠则先啄食其头部,然后撕其身体,即使吃得饱饱的,见到老鼠也仍不会放过。猴面鹰只在夜晚活动,白天则处在睡眠状态,眼睛也几乎看不见东西,善飞翔,雏鸟晚成性。栖息环境栖息于开阔的原野、低山、丘陵以及农田、城镇和村屯附近森林、山麓草灌丛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美属萨摩亚、安道尔、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阿鲁巴、澳大利亚、奥地利、巴哈马、巴林、孟加拉国、巴巴多斯、白俄罗斯、比利时、伯利兹、贝宁、百慕大、玻利维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博茨瓦纳、巴西、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布隆迪、柬埔寨、喀麦隆、加拿大、佛得角、开曼群岛、中非共和国、乍得、智利、中国、哥伦比亚、科摩罗、刚果民主共和国、哥斯达黎加、科特迪瓦科特迪瓦、克罗地亚、古巴、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埃及、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马尔维纳斯群岛、斐济、法国、法属圭亚那、加蓬、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加纳、直布罗陀、希腊、瓜德罗普、危地马拉、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洪都拉斯、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牙买加、约旦、肯尼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拉脱维亚、黎巴嫩、莱索托、利比里亚、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来西亚、马里、马耳他、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马约特岛、墨西哥、摩尔多瓦、摩纳哥、黑山、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尼泊尔、荷兰、荷属安的列斯、尼加拉瓜、尼日尔、尼日利亚、纽埃、阿曼、巴基斯坦、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巴拉圭、秘鲁、波兰、葡萄牙、波多黎各、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卢旺达、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萨摩亚、圣马力诺、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拉利昂、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西班牙、斯里兰卡、苏丹、苏里南、斯威士兰、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东帝汶、多哥、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美国、乌拉圭、瓦努阿图、委内瑞拉、越南、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西撒哈拉、也门、赞比亚、津巴布韦。

繁养方式

一般来说,某一个地区老鼠多,该地区的草鸮每窝就会产较多的卵,反之则产较少的卵,很会“计划生育”。如果条件有利,草鸮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时间繁殖。但是,在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区,通常会选择在3月至6月间产卵。覆巢放置在地面上,隐蔽在密密的草丛或芦苇中。通常每窝产卵4-7枚,乳白色。卵的大小约40毫米×30毫米,雌鸟孵卵,孵化时间约42天,雏鸟绒毛金黄色或白色。和非洲猫头鹰的孵化时间大致相当。雏鸟有白色的羽绒,雏鸟两个月后离巢自营生活,母鸟继续喂养,幼鸟徘徊在高高的草丛间,到了晚上,它们回到巢中领取食物。当它们终于离开了窝,会换上略暗的羽毛,无法和成年雌鸟区分。

视频

“落难”猴面鹰获救助 需治疗留观再放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