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玄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玄高
本名 魏灵育
出生 陕西凤翔万年

个人简介

玄高(402~444)凤翔万年人(今阎良区武屯乡境内),俗姓魏,名灵育。是南北朝时北方著名的禅僧,进入北魏都城平城后,成为北魏僧人最早的领袖。母亲寇氏,与道教天师寇谦之同乡而又同宗,生儿取名灵育,具有道教色彩,僧传说她本信外道,看来所信外道就是[[道教。

玄高生性聪明,出家后刻苦学习,进步很快,15岁时便已能为山僧说法。满20岁受具足戒后,专攻律部,并潜心习禅。他听说著名禅师浮驮跋陀在石笔寺弘传禅法,特前往拜浮驮跋陀为师,旬日之中便熟练地掌握了禅法,博得了浮驮跋陀禅师的赞扬。

后来玄高游方到陇西,隐居在天水东南80里的麦积山,收徒授学,教习禅道。从他学习的僧徒多达百余人。长安的高僧释昙宏此时也隐居于麦积山,也以禅法为业。当时,西秦的乞伏炽盘占据陇西,称河南王。有一位外国禅师名叫昙无毗,来到河南王的境内,领徒立众,传授禅道。但因昙无毗的禅道相当深奥,陇右僧众前往学习的很少。玄高便率领门徒去向他学习,很快又掌握了昙无比禅法的精髓,并与自己原来的禅法互相融合,悟出了兼有两者长处的心得,昙无毗反过来向玄高请教。

人物逸事

河南王手下有两位僧人,深受乞伏炽盘宠信,权势很大。他们名为僧人,实际上全无僧人的味道,不守戒律,恣意胡为,百般猜忌、排斥学僧。昙无毗返回本国之后,他们二人便向河南王世子乞伏曼进谗言,诬告玄高蓄聚徒众,将要图谋不轨。乞伏曼听信了谗言,就要加害玄高师徒,幸亏乞伏炽盘不许,结果是把玄高摈斥到河北的林阳堂山。

玄高率徒众300多人来到林阳堂山,继续专心修习禅法。其中不少学徒学业优异,能够自如掌握禅法六妙门者有100多人,习禅之后具有神异功能者也有11人。弟子们后来分布各地,弘传玄高法门,对北方佛教特别是禅法的传播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当玄高被摈斥之时,昙弘法师已往岷蜀传教。河南王要借重昙弘的高名,派遣使者入蜀,要把他迎回陇西。昙弘听说玄高被摈,决心替玄高辩明清白,于是不顾栈道艰危,冒险回到河南,当即说服河南王,请玄高回国,尊奉为国师,在河南国内大弘佛化。

后来玄高从河南来到凉州,受到北凉王沮渠蒙逊的优礼。玄高在凉州讲解禅学,连海西僧人都来学习,足见他在西北已被公认为禅学的宗师。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灭凉,玄高应太武帝之舅阳平王杜超的邀请,与杜超一起回到魏都平城(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

凉州自张轨统治时期(301-314年)以来,世代信奉佛教。其中心城市敦煌地当西域入中国内地的咽喉重镇,接受西域文化很深,村村落落都有宝塔、佛寺,号称佛国。太武帝灭凉后,将大量凉州人迁徙到平城附近,凉州的僧侣和佛事,也跟着移殖到魏境,大大促进了北魏佛教的发展。玄高以西北禅学宗师的身份,被北魏王公隆重请到平城,很自然地又成为正在勃兴的北魏佛教的领袖。但在北魏佛教迅速发展的同时,道教的势力上升得更快。

在最高统治集团中,太武帝崇道的倾向明显,太子拓跋晃却笃信佛教,奉玄高为师。其余王公、大臣有人崇道,有人奉佛,信仰也不一致。他们原有的权力斗争,因为信仰的不同,而更为加剧。太子晃的政敌向太武帝进谗言离间他们父子,太子晃受到父皇的怀疑,问计于玄高,玄高建议晃作金光明斋7日,借以禳除祸患。恰好此时太武帝拓跋焘梦见祖父和父亲责问他何故信谗,于是释疑,下诏令太子共参国政。不久,崔浩寇谦之又对太武帝说:“陛下的梦,是玄高施法术造成的。太子与玄高协谋,事实已经暴露,如不除掉玄高,必定成为国家大害!”太武帝一听勃然大怒,立即下令逮捕玄高。凉州沙门慧崇,此时也在平城,被尚书韩万德尊为门师,亦同时被捕,囚于牢狱。太平真君五年九月十五日,两人同时遇害,玄高时年43岁。

在玄高遇害之前,太武帝已于太延四年(438年)下令50岁以下的僧徒还俗;太平真君三年(442年)亲受寇天师法,进一步表明了崇道抑佛的立场;太平真君五年春正月,又下诏斥责佛教“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勒令王公百姓不得容匿僧侣,已有私养或容匿沙门者限当年二月十五日前出首,过期不出,则沙门身死,主人阖门诛戮。至太平真君七年,终于作出了坑僧焚经、毁灭佛教的残酷之举。玄高的死,是北魏太武帝整个毁佛暴行中的一个步骤,也可以说是太武帝即将制造骇人听闻的毁佛惨案的一个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