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玉琳国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玉琳国师

 

 

 

玉琳国师

大觉普济能仁琇国师(1614-1675年),明末清初名僧。 俗姓杨,江阴人。十九岁投宜兴磬山天隐圆修受具足戒,未及两年,就大彻大悟。 后嗣其法,传临济宗。 曾住浙江武康报恩寺,1658年师奉诏入京,于万善殿举扬大法,受“大觉禅师”封号。 未久,留其弟子茆溪行森于北京弘法。 翌年,进封“大觉普济禅师”,赐紫衣。 顺治十六年(1659年)帝选僧千五百名,以师为本师,授菩萨戒,并加封“大觉普济能仁国师”

玉林通琇,法号通琇,字玉林、玉琳,世称玉琳国师 ,出生於明神宗万历42年(岁次甲寅)4月20日 (西元1614.5.28 )申时。 师于内廷说法时,撰《客问》一篇,大学士金子俊奉敕作评注,并附序刊行之。 晚年在浙江西天目山建“禅源寺”,并常住于此,世称“临济狮子正宗派”,其后禅源、金山、高旻、天宁等诸大丛林,始趋兴盛。康熙十五年,师北游,是年八月初十日于淮安慈云庵趺坐圆寂,享年六十有二。 朝廷闻讯,颁诏派大臣主持荼毗,并重修慈云庵,于庵后建“法王塔”。 师之全身,则由其弟子奉龛归,塔于西天目,王熙奉敕为作塔铭。 师之法嗣超琦编其年谱二卷,法嗣行岳编有《玉林(通)琇国师语录》十二卷行世(续指月录卷十九、大清一统志卷九、卷六十一、释氏疑年录卷十二、《龙藏》七卷。 雍正十三年,下诏改慈云庵(明万历二十年所建)为慈云禅寺,拨淮关银敕建大丛林,并建“国师殿”以为纪念。 命国师之裔天晓实彻为慈云禅寺开山和尚。


基本信息

玉林国师

玉林国师(1614~1675),俗姓杨,名通琇,字玉林,明末清初常州府江阴县人,临济宗师子正宗派著名禅师,中国佛教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据相关文章介绍:

杨氏世代习儒奉佛,玉林刚出生就随家人皈依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莲池大师,得法名“大潜”,故以“潜子”为乳名。 受家族影响,玉林自小就虔心奉佛,十岁时就能不起一念; 十五岁开始参禅,因为参禅有省,所以矢志出家; 在十九岁那年,经二叔杨西莲推荐,入宜兴磬山禅院,随高僧天隐圆修出家为僧。

玉林禅师在江阴闭关时,他的师父天隐圆修为他作《掩关偈》一首加以鼓励,中有“一把无须锁,深藏在玉林”一句。 玉林初出家时,法名通琇,字林玹,后得此偈,即更字“玉林”,以示尊重师恩。 又通琇之“通”为天隐圆修弟子排行,玉林之母皈依天隐圆修,就以“通光”为法名,所以“通琇”应为法名,并非俗名。 考诸语录,玉林国师的二弟名国琛,按照排行,玉林国师的俗名应该是“国琇”。

玉林禅师出家未久即心开悟解,继承了天隐圆修的禅法。 天隐圆修圆寂后,玉林禅师继任湖州报恩寺住持,此时玉林禅师只有二十三岁。 如此年轻,就成为一代宗主,这在中国禅宗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玉林国师晚年,受邀前往西天目山重建禅源寺,并常住于此。 后来,禅源寺与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常州天宁寺诸大丛林渐趋于兴盛。

康熙十四年,玉林国师在江苏淮安慈云庵圆寂,享年六十二岁。

玉林德行高迈、禅风精严,很快声名远扬。 因道风上闻,顺治帝慕道心切,于顺治十五年(1658)九月,特意派遣钦差至报恩寺礼请玉林禅师进京说法。 次年二月,四十六岁的玉林禅师奉召进京,为帝说法。 顺治帝以方外之礼事之,并迎往万善殿奉养。 顺治帝参问之后,叹服不已,不仅对佛法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对修习禅观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顺治帝拜玉林为师,并赐号“大觉禅师”,还向玉林禅师请取法名为“行痴”,自称弟子某某,并不时亲自到玉林馆舍,向他请教佛道,礼遇极为优渥。

玉林通琇第二次奉召至京是在顺治十七年(1660)十月。 当时,顺治皇帝因董妃去世,觉得人生无常,万念俱灰,准备出家,玉林的弟子慈翁行森也已为顺治剃发。 玉林得知这一消息,对弟子慈翁行森的做法极为不满,因此他一到皇宫, 一面叫大家堆放柴草准备火烧慈翁行森,一面劝顺治不要出家。 顺治看到如此情形,终于答应蓄发,发愿外显仁王相,内密菩萨行,勤于政治,护持正法。 冬十二月,顺治帝选僧一千五百人从玉林禅师受戒,并敕封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玉林国师由此成为整个清朝第一位国师,也是唯一享有国师尊号的汉族僧人。

玉林国师算得上是淮安地区知名度最高的大和尚,一方面可能是所处朝代较近,另一方面有国师称号加持,当然其自身修为也是了得,加之慈云禅寺坐落繁华之地,一切都显得是理所当然了。

另关于国师的名讳,有称玉林,也有称玉琳。 大致在淮安地区及相关文章上皆称玉琳,市外其他地方包括佛教相关文章则称玉林。


慈云禅寺

慈云禅寺,原名慈云庵,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

康熙十四年(1675),已近垂暮之年的玉林国师只身云游,挂单于慈云寺,八月十日说偈跌坐而逝。

雍正十三年(1735),清世宗以清江浦慈云庵为大觉圆寂之所,诏拨淮关银照大丛林式兴建,置香火地,命内务大臣淮关监督年希尧督建此寺,钦赐《慈云禅寺》匾额,改庵为寺。 至乾隆四年(1739)大功告成。 建有钟、鼓二楼,东、西牌楼,上书为朕亲临,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殿院前后五进,依此为山门殿、金刚殿、大雄宝殿、藏经殿、国师殿。 大山门上悬挂着雍正皇帝钦赐匾额。 殿内佛像庄严,殿宇华丽壮观,寺内花木葱郁。其后,又屡蒙皇帝赐紫衣袈裟、赐藏经、伞盖经、玉如意、藤杖面等,遂名跻江淮,成为大丛林。

乾隆帝曾二度于南巡时到寺内瞻礼,钦赐匾额《慧照常圆》, 并留下诗文《慈云寺瞻礼》、《慈云寺瞻礼迭庚子诗韵》。

《慈云寺瞻礼》

招提久建运河濆,题额依然仰圣文。

为阐宗风期悟彻,重临南国致瞻勤。

几番掖辇明如幻,一晌登云忽不欣。

已是拊膺思昔日,那堪翘首望慈云。

《慈云寺瞻礼叠庚子诗韵》

玉林建寺碧云濆,皇考重修题额文。

当日檀那在提唱,至今苾侣孰殷勤。

徒因路便游而涉,却以昔缘戚弗欣。

屺岵并瞻切悲念,金刚徒忆曰如云。

咸丰十年(1860),慈云寺部份殿堂毁于兵燹[xiǎn]。同治元年(1862),寺住持僧静修矢志兴复,集资重建。经营二十余年,复厥旧观。

民国七年(1918),慈云寺大雄宝殿毁于火. 寺庙从此日渐颓败。六十年代,被市五金公司挪用为库房。 院内仅存天王殿、藏经殿、国师殿及部份罗汉堂。

[1]

参考文献

  1. 玉琳国师,简书 - www.jianshu.com/p/4...- 20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