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王佛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佛松
出生 (1933-05-23) 1933年5月23日(91岁)
广东兴宁
国籍 中国
母校 武汉大学
职业 研究员
研究领域 定向聚合
稀土催化
导电高分子

王佛松[1]
高分子化学家,1933年5月23日生于广东兴宁。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60年获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200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曾任太平洋地区高分子联合会(PPF)主席、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化学部主任等职。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教育背景[2]

  1. 1951年,广东省兴宁县第一中学高中毕业
  2. 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
  3. 1960年,获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

人物生平[3]

  • 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
  • 1955年,被录取为留苏预备生
  • 1956年,被选派到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高分子化合物研究所,师从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和合成橡胶专家波.亚.多尔哥普罗斯克院士
  • 1960年--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
  • 1966年,作为课题组负责人组织和领导了异戊橡胶的铝钛催化剂基本配方,找到了有效的第三组份
  • 1979年,应意大利国家科研委员会高分子化学研究所所长Porri教授的邀请,以客座教授的身份赴意工作了15个月。
  • 1982年,任研究室主任
  • 1984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
  • 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助理
  • 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
  • 1988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 1988年--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 1998年,当选为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 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2013年11月15日,与企业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
  • 2014年,受聘为嘉应学院荣誉教授
  • 2015年,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成立,应邀担任协会顾问,并题词寄予厚望

研究方向

  • 王佛松院士主要从事定向聚合、稀土催化及导电高分子研究。

科研研究及成果

  • 于20世纪首次发现了稀土催化剂可用于异戊二烯的定向聚合,并开发出橡胶新品种———稀土异戊橡胶
  • 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在国内开展导电高分子研究,与国外几乎同时成功地合成了可溶性聚苯胺及其支撑膜;
  • 针对定向聚合生产中溶剂回收能耗大的问题,提出了稀土异戊二烯本体聚合的研究,并开发出合成双烯橡胶新技术,取得专利。
  1. 顺丁橡胶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

从1960年底开始,王佛松作为“顺丁橡胶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课题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国内首先开辟了“丁二烯顺-1,4定向聚合催化剂”研究。通过一系列合成试验和聚合机理研究,他弄清了钴体系顺丁橡胶中的凝胶是阳离子型交联反应造成的,并提出添加给电子试剂来抑制凝胶。他与同事一起确认分子量分布窄是当时顺丁橡胶加工性差的原因,决定采用钴镍混合催化剂来调节分子量分布宽度,从而形成有特色的国外未见报道的催化体系,得到的“顺丁-4”像胶性能达到国外样品水平。在1965年中科院组织的鉴定中被推荐为首选推广体系,在锦州石油六厂进行扩大试验。之后,王佛松又参与并领导了“顺丁-5”(镍体系)的小试会战及带队在石油六厂推广扩试。以上工作为中国顺丁橡胶的中试和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1. 铝钛催化剂基本配方

1966年,他作为课题组负责人组织和领导了异戊橡胶的铝钛催化剂基本配方,找到了有效的第三组份。该体系在吉林化工研究院完成模式和中试,找到了连续聚合中挂胶的原因与防止方法。1970年发现合成高顺式异戊橡胶的稀土催化剂,证明了催化活性与稀土元素的种类及价态有关,与烷基铝及烷基卤化铝性质有关;提出了催化活性中心的“双金属络合物”结构及其形成机理,弄清了异戊胶分子量及其分布与加工性能的关系,首次指出了稀土催化双烯聚合具有“活性聚合”性质。这些基础工作与系统研究,开发了世界上继钛胶和锂胶之后的新胶种————稀土异戊胶。在吉林化工研究院完成年产30吨中间试验,通过了石化部组织的鉴定。

  1. 本体聚合技术

20世纪80年代初,王佛松发现稀土催化剂可有效催化异戊二烯本性聚合,进而开发了相应的本体聚合技术,获得了专利,省去了溶剂及其回收,降低能耗,产物性能可与美国IR-10媲美。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导电高分子研究。他们采用稀土催化剂进行乙炔聚合,制成的聚乙炔膜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均不同于日本白川方法制得的膜,且在相同温度下制备时,顺式含量较高,首次观察到有单晶微区。他研究了聚乙炔顺反异构化动力学,提出了“曲柄旋转”热异构化机理,采用“催化剂高温陈化、低温聚合”方法,合成的自支撑膜电导率达10S/cm量级。在聚苯胺研究中,他们首次开展取代苯胺聚合工作,突破了可溶性聚苯胺及其膜的制备技术,首次发表了聚苯胺的溶液核磁共振谱和无散射干扰的红外光谱,证明了1,4偶联的链结构和碱式样品中的苯/醌比例,提出了掺杂态聚苯胺链结构的“四环BQ变体”模型。这些结果发表后在国际上颇有影响。著名导电高分子科学家Epstein书面评述说:“你们的广泛的研究活动已经取得了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是富有成果的基础研究项目”。

  1. 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王佛松与漆宗能教授合作,开展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成功地应用插层聚合方法合成了聚酰胺、聚酯、聚苯乙稀及高抗冲聚苯乙稀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用这一方法得到的插层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具有高耐热性、高模量、高强度和良好的阻隔性,其综合性能大大优于传统的复合材料。其中尼龙-6纳米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可与尼龙-66的相媲美,这将大大地扩大尼龙-6的应用范围。

主要奖项及荣誉[4]

  • 2002年,日本高分子学会国际奖
  • 2002年,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 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 199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 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 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 1983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 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参考资料 ==
  1. [1] 中国科学院
  2. [2]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 [3] 搜狐
  4. [4]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