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王培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培琨
中国武术十大名教授
国籍 中国
职业 中国武术十大名教授
知名于 中国武术九段 武术国际裁判
知名作品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成员> <中国武术协会传统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武术运动·龙武联盟 专家总顾问> 。

王培琨wangpeikuen)中国武术十大名教授

王培锟 (1942.7— ),男,福建福州人。武术家,上海体院教授、原武术系主任、上海市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武术十大名教授、上海精武体育总会总教练,国际级武术裁判、中国武术九段。

简介

王培锟 [1](1942.7— ),男,福建福州人。武术家,国际级武术裁判。福建省福州市人。1964年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本科,留校任教。历任本校武术队、武术散手队总教练,培养、训练出数名优秀教练员以及在全国多次武术比赛中获得前三名的运动员。1983年参加全国武术挖整工作,任工作组副组长。1984年获全国武术挖整工作先进个人称号。1988~1996年,分别任全国武术训练工作调研组、亚运会武术裁判员训练班教学组、全国散手训练工作调研组、国际武术裁判员训练班教学组、国际武术推广教材编写组等副组长或组长。现任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武术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武术科学学会常委,全国体育学院武术教材组成员,全国武术高级教练员训练班指导组副组长,上海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兼科研委员会主任,上海市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科组副主任,上海市体育总会会员,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常务理事。

研究方向

竞技武术训练理论与方法;传统武术技法 。

执教经历

80年代起,多次在国内各高等院校、与各省、市运动队讲学。自1988年起,先后应邀赴日本、意大利、美国、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讲学和执教。同时为亚洲武术裁判员、教练员训练班,亚运会武术裁判员训练班,国际武术裁判员训练班讲课或任教学组长。

执裁经历

1963年开始担任全国武术比赛裁判工作。1976年后,历任全国武术比赛副裁判长、裁判长、总裁判长。还在1984年日本东京举行的全日本第一次太极拳、武术比赛,1986年在天津举行的第1届亚洲武术锦标赛,1988年在杭州举行的国际武术邀请赛,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第11届亚运会武术比赛,1991年在北京举行的第1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同年在菲律宾举行的东南亚运动会武术比赛中,分别担任裁判长、副总裁判长、总裁判长。在1993年第7届全运会武术决赛和1996年全国武术比赛中,分别任仲裁委员、仲裁主任。

其它工作

担任中国武术协会1986年制作的武术推广教学录像片《南拳》、《剑术》等监制和技术指导。

所获殊荣

1989~1994年,被国家体委评为“全国体育优秀裁判”、“全国武术优秀裁判”,被11届亚运会组委会评为“先进工作者”。1995年在中国武术协会等组织的“中华武术百杰”系列活动中,被评为“十大武术名教授”之一。

主要论著

论文

王培锟在国内报刊曾发表《试析武术运动员的“O”形腿》、《武术应走向世界体坛》、《试论武术运动员的早期训练》、《试论长拳运动的高、难、美》、《散打运动应该开展》、《散手应用技术的分类与应用》、《太极拳运动员局部血流量和血氧饱和度变化的机理》等百余篇专文。

著作

编著有《 紫宣棍》、《 地躺拳》、《中华散打术》。合著《 青萍剑》、 《南刀》、《 南棍》、《 福建地术》、《 少林十三抓》、《肘魔》、 《武术》、 《刀术》等书。担任《 十万个为什么?》、《体育辞典》武术条目撰写人,《中国武术简明辞典》、《中国武术大辞典》编委与主要 撰稿人之一。

记者采访

王老师在他的著作《漫步武林》序言中写道:我出生在武风甚浓的闽地,从小生性爱动,受“尚武”精神的熏陶,在盛行于民间的“南少林”拳的影响下,也开始比划一两下拳脚。初中开始,对古今一些涉及战争的名著及武侠小说,极感兴趣。

1960年,他考进上海体育学院,并果断地选择了武术专业。毕业后,留校从事武术训练和教育研究工作,对武术学科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先后创建“上海体育学院武术散打专业”、“上海体院学院竞技武术班”、成功申报“上海体育学院重竞技硕士点”、全国第一个“武术博士授予点”。

王老师喜欢思考一些武术问题,当他看到,很多武术家们因年龄增长而放弃习练数十年刚烈的拳种,转而研习太极时,他提出了,武术的大众健身品种,只有太极拳是不够的应有更多品牌。并建议武术家们向太极拳家学习,将本拳派进行变革,转移发展方向,创造出以“慢练”形式,达健身效果的新型练法,这样既传承本流派的拳种,也可为年老体弱者创造更多武术健身的产品。

如今,他虽已退休多年,但依然默默为武术工作着,他说,武术本身并不玄虚,在青少年中进行武术教学,应力求科学化。

Q:退休后,您一直没有离开武术,武术什么地方打动了您? 王培锟:“武术”的传统性与体育性具有无限的探求的空间。“学无止境”、“艺无止境”,既选定作为自己职业,在职时,努力尽职。退休后,虽有多项文、体、艺等项目及友人期待我选择加入,共享晚年的生话情趣。重新获新知,结交更多新的友人,确很有诱惑力。然而,退休后对武术思索、研习的时间更多,可弥补过去与民间拳友较少的交往、采民间武风,交流武技的环境,较在职时更为宽松,更为自由。选择不离弃武术主项,将会从中学得更多,感悟更多……加厚、拓宽已获得的知识,或许比重新学习新技,更有意义。而且在不断探求之中,难免涉足其它艺文、教义、兵法、哲理、……,再学习也成了必然,而这与另辟习新,必竞不同,是围绕“武术”的主题进行认知的。“始终如一”也是我做人所追求之一。因此,退休后一直未离开武术,也就成其自然。

Q:您曾培养、训练出多名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您在当代武术教育价值的实现上,有何体会? 王培锟:大学毕业后,国家安排我担任专职的武术教师,既然我乐意接受此项工作,决无反悔,暗下决心,一走到底。从此我主要的工作是培养符合国家需求的具有武术技、理,为社会服务的武术学生。学生中多有成就者,诸如行政领导者、教授、教师、创新学科的领衔者等,作为曾经的专业老师,借用“青出于蓝胜于蓝”之语,仅表达高兴之情,别无另意。他们的成功离不开自身的努力,而武术教育对他们的人生发展,也应有重大的影响。武术不仅具有体育运动的功效,更应重视武术德、智、体的教育功能。

Q:您创编过八式太极拳、八式长拳、八式南拳等,您觉得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创新? 王培锟:其实我没参加上述项目的创编,或许是众多倡导者之一。但编创简单易练的拳套并不难,关键的是否符合武术的运动特点、方法、风格。尤其传播者能否正确按武的规律传授。否则所编的形成、内容、动作均会落入“舞蹈化”、“体操化”的框架中。因此,应由业内人实施编创,可直入武术主题。

Q:当前的武术界,有一种只认自家招,不识他家法的现象,您怎么看? 王培锟:“井底蛙”。建议跳出井框,再高再难也要跳,解放思想,借助外力,跳出井,看世界,一切均奇妙。发展自家也在其中了。

Q:您觉得武术院校的教授和民间武术工作者,应如何相处? 王培锟:本为一家人,何必分你我。学院教授应主动与活动在民间的武术人相融合,千万不要成为空头的“武术理论家”“武术学者”。若无武技的支撑,一切理论均难为社会武术人所接受,也就是要先有武术实践,才有武术理论的升华,进而指导武技的发展。社会武术人也应对教授们有重新定位的必要,大多老教授本来自武术人,而新教授中部分与武术人融为一体的大有人在,他们不仅武术理论有见地,武艺也出众,怎能另眼。当然,也有止步予“学者”的,尚须努力于武技的操练,与社会武术人的融合,成为社会武术人所欢迎的武术理论家、武术学者。共同推进武术发展的现代化、科学化。

Q:您出版过《紫宣棍》《地躺拳》《中华散打术》等多部著作,结合您个人经历,您认为怎样能培养出文武兼备的人才? 王培锟:培养文武兼备的武术人才,是教育系统工程的问题,非本人所能为。不过既为“武术人才”首先要有为武术事业奋斗的思想准备,要有刻苦磨砺武术的技术技能的意志,要有紧跟社会的发展,掌握科学的体育学基础理论,要有时代精神,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知,应厚今薄古,批判性吸取,科学传承。

Q:有人认为武术是体育项目,也有人认为是文化项目,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王培锟:体育也属文化范畴吧!为什么将其分离,我也不甚解。上面我讲体育功能,重健身。而武术教育更体现德、智、体的作用。侧重点不同吧!没有认真研究过,仅直观认识。

Q:您觉得太极拳发展到今天,还是不是武术? 王培锟:当然是。为使武术这一民族的运动项目能挤身于“奥运”舞台,太极拳这一项也须迎合奥运项目所提倡的“更高、更快、更强”的要求,创编出“竞技太极拳”。为了使太极拳运动能符合奥运项目的要求,必须作较大的革新,尤其是技术难度的“指定动作”创新,并融入太极拳套路中,加以应用,争取获得奥运项目的认可,在专家与运动员的数年努力创编后,“竞技太极拳”逐步成型,也获得“国际武术联合会”的认可。奥运后,在国内竞技赛事中,延继至今。这种类型的太极拳,设有相当难度的“指定动作”, 诸如,“侧朝天蹬直立”、“后插腿低势平衡”、“腾空飞脚内转体180度”、“腾空摆莲360度接雀地龙”等。允许自选套路的动作可选自各式太极拳,乃至其它门类的动作,还允许配以音乐伴奏等。因此,其创编成的“竞赛太极拳套路”,既有“指定动作”难度,又保留着传统太极拳主要动作,并有创新动作,给人全新的视野。而演练上又保持太极拳运动的风格、特点。当然,应承认这一变革的跨度甚大,武术人称之为“竞技太极拳”。初时,运动员的演练水平不达火候,不为人们所认可,是可以理解的。但它必竟是从太极拳演变而来,还保留着太极拳的动作与演练的原形,仍是武术,是太极拳。

Q: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颁布了《关于印发<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的通知》,您觉得此项规划意义是什么? 王培锟:意义重大毋庸置疑!关键在于如何落实实施,以及根据国情,适当调整段位内容与“晋段”方式、方法。

Q:当前的武术界有这样一种现象,练散打的不会套路,练套路的不会散打,您觉得散打和与武术套路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王培锟:还是教科书所说的,武术的运动分套路运动与搏斗运动两种形式。无关紧要,前者力求动作攻防实战效果,后者力求动作攻防含义演展。

Q:师徒间应如何相处?如何能让武术界里有正风正气? 王培锟:我从不收徒,没此经验。近有“拜师不学艺,收徒不授徒”之传,若从师生关系推想,是否有些悬?

Q:如何能让武术得到政治家、教育家、企业家们的青睐? 王培锟:极速提高“武术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位置,会获得国人青睐。

Q:您对于当前中国的武术界现状,以及年轻一代的武术习练者,有什么评价和期望? 王培锟:武术优秀运动队除竞赛外,还应将传统武术列项,并认真进行传承项目的运动特点、风格。更要重武术基本功、基本技术的的训练,要规范动作功架,并将动作的攻防含义、劲力融入其中。

Q:请您为武术事业的振兴提几点建议。 王培锟:应在专门学校培养相当数量会武技、明武理,能“言传身授”的武术教育者,担任各层次学校的武术教师,而不是无技艺的“武术学者”。

武术本身并不玄虚,应用科学的、现代的言词进行表达。传授武术应首重 “武德”“尚武精神”的培育;立足武术基本功、基本技术、攻防意义的规范教学,方可使受教者获得“武”的技艺,“武”的韵味,展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的特质。在青少年中进行武术教学,传承的技艺力求简单、易学、易练,求规范、工整,不可复杂化。传授武术理论、武德,力求科学化,宣扬正能量,杜绝“玄虚说”,防止“糟粕”泛起。

视频

王培琨表演心剑

参考资料

  1. 王培锟 ,搜狗百科 ,2019-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