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王大閎

於 2018年11月13日 (二) 01:03 由 Shelley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王大閎(Dahong Wang,1917年7月6日-2018年5月28日)[3]:60,原籍廣東東莞,出生於北京。中華民國建築師、作家與翻譯家,建築作…”)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王大閎(Dahong Wang,1917年7月6日-2018年5月28日)[3]:60,原籍廣東東莞,出生於北京。中華民國建築師、作家與翻譯家,建築作品以國立國父紀念館及「國立故宮博物院競圖原案」最為知名。

生平 王大閎1917年7月6日生於北京,於上海與蘇州長大。父親是知名法學家王寵惠。蘇州景海小學畢業後,先後就讀南京金陵中學與蘇州東吳初中。1930年,隨父親前往海牙工作,進入瑞士栗子林中學(或稱夏德乃中學、夏德美中學)就讀,1936年就讀於英國劍橋大學,原先主修機械,後來改為建築。1940年因歐洲局勢不穩,在父親安排下赴美。[3]:2491941年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攻讀。[3]:61-671942年哈佛畢業,受駐美大使魏道明邀請,擔任華盛頓中國駐美大使館隨員。[3]:701944年10月,美國雜誌《室內》邀約發表作品,1945年1月,作品《城市中庭住宅》(The Atrium Town House)發表。[3]:701947年,在上海與陳佔祥、黃作燊、鄭觀萱、陳謙受共同成立五聯建築師事務所。[3]:701949年王大閎前去香港,1952年春天遷居臺北。[3]:711953年,在父親支持下成立大洪建築師事務所。[3]:82

英國劍橋大學建築系學士與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的背景,使他成為台灣第一位完整接受西方現代性建築教育的建築師。[4][5]而在哈佛大學研究所就學時,受教於德國現代建築大師沃爾特·格羅佩斯(之前擔任包浩斯校長)與密斯·凡·德羅,也與另兩位知名建築師貝聿銘與菲力普·強生是同班同學。[3]:69

1961年完成臺大活動中心暨週邊禮堂規畫案,1969年二期工程完工。1967年完成登陸月球紀念碑設計案。[3]:250。4月,王大閎因臺大活動中心建築獲得第一屆建築金鼎獎十大優秀建築師,[2]同屆獲獎的還有陳仁和、陳其寬、修澤蘭、沈祖海、楊卓成、張紹戴[6][7]。

2009年,王大閎因引領台灣現代建築運動,建築設計中融入傳統人文思想,帶有文化性及藝術性,以及其整體作品對台灣現代建築發展史的標竿性,獲頒第十三屆國家文藝獎。[8]2013年又獲得行政院文化獎。

晚年因中風臥病在床,2018年5月28日於睡夢中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