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季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季午
出生 1908年6月9日
国籍 中國 江苏省
职业 传染病、寄生虫病学的研究
知名于 我国著名的内科学、传染病学专家和医学教育学家。
知名作品



王季午 (1908年6月9日-2005年6月5日) 内科学、传染病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培养了几代医药卫生科技人才。对中国传染病的防治研究成绩卓著,在几种中国常见的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学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总结了国内外传染病研究最新成就,主编了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传染病学教材和参考书,是中国编著传染病教材的奠基者。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王季午[1]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江苏省苏州市

出生日期 :1908年6月9日

逝世日期 :2005年6月5日18时50分

职业 :长期从事传染病、寄生虫病学的研究

毕业院校: 北平协和医学院

主要成就 :我国著名的内科学、传染病学专家和医学教育学家。

人物简介

王季午,1908年6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6月5日18时50分在杭州逝世,享年98岁。

王季午先生是家我国著名的内科学、传染病学专家和医学教育。第一、二、三届浙江省政协常委、第四届省政协副主席,第二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第五、六届中央委员、第七届中央常委、第八届、九届参议委员会常委,九三学社浙江省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委、第二至五届名誉副主委,原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学会主任委员

1934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后留学美国。

1941年回国。曾任贵阳医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院长。

建国后,历任浙江医学院副院长,浙江医科大学校长、名誉校长,浙江省科协主席、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中华医学会理事、浙江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寄生虫病学会主任委员,国际传染病会议理事。长期从事传染病、寄生虫病学的研究。

1935年首创血涂片诊断黑热病新法,并验证新锑波霜为该病的有效药物。五十年代提出对肺吸血虫病防治方案,已广泛应用。

1952年首次证实钩端螺旋体病在浙江的流行。

1984年领导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在子宫内的传染获得成功。主编《传染病学》、《医学百科全书·传染病学分卷》等。

人物生平

1908年6月9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他出身书香门第,读的是洋书,中学、大学上的都是教会学校。兄弟4人,王季午排行最小。[2]

他自幼聪颖,读书成绩优异。童年时,慈母死于伤寒,姨母死于肺结核,自己多次患疟疾。一连串的遭遇促使他决心从医。少年时代,他目睹上海西藏路时疫医院的病人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情景和江南水乡血吸虫病人的惨状,发奋要成为一名济世救人的医生。1926年考入苏州东吴大学医预科。医预科课程十分繁重。仅基础课就有20多门,课本、讲授、做习题都是用英文。

他对生物学、微积分、三角函数、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学等基础课程都学得十分扎实。他勤奋好学,仅用3年的时间就读完了4年的医预科课程,

1929年考进北京协和医学院,于次年获东吴大学理学士学位。在协和医学院时,他的全部生活是在宿舍、实验室和病房里度过的。每逢临床病理讨论会,他都事先作好充分准备,把学过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药理学等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在会上积极发言,认真记录。病房实习时写病史,做常规化验等,都细心认真,从不敷衍了事。

1934年,他又以优异成绩在协和医学院毕业,获得美国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40年协和医学院派他去美国图兰大学热带病与寄生虫学院为访问学者,追随原协和医学院教授C.E.Faust。王季午在该校协助讲授热带医学和进行学术交流。他的优秀学业成绩,精湛的医疗技术,很快得到图兰大学的赏识,他被授予“名誉讲师”之衔,

1941年成为美国热带病学会会员。在美一年期间,考察访问了全美各有名的医学院校与热带病研究机构,如哈佛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耶鲁大学、纽约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及其所属医学院,并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胡佛基金会鼠疫研究所研究蚤类生活史。了解了美国医学教育概况和科研动态。

1941年,自美返国后,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停办,他应邀担任贵阳医学院内科教授兼内科主任、附属医院院长、医学院教务长等职。抗战胜利后,王季午接受竺可桢校长的邀请,负责筹办浙江大学医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1952年起,他担任院系调整后单独建校的浙江医学院(1998年成为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1960年浙江医学院改名为浙江医科大学后他任副校长、校长。又任内科学、传染病学一级教授、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等职务,

1984 年起任该校名誉校长。

1954年以来,历任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寄生虫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浙江分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华传染病杂志》总编辑,《浙江医学》、《浙医学报》主编等60多个职务。

在这几年里,王季午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20余篇具有相当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

业务成就

王季午发现推血片快寻疟原虫时,将推片推到载玻片一端,并将推片一端略提起,使推片与载玻片之间角度变大,就可使比重较高的疟原虫集中于载玻片边缘,易于找到,从而提高检出疟原虫的阳性率。他勤奋好学的精神博得上级医师肯定和赞扬,称他为“活郭霍”(科赫,Koch)。

30年代初期,黑热病的诊断是靠脾脏和骨髓穿刺寻找病原体,操作繁琐且有一定危险性。王季午反复试验,终于用穿刺周围肿大的淋巴结和检查人体周围血液巨细胞找到利杜体,创始了一种崭新的诊断方法。他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发表了题为(血涂片检查黑热病病人利杜体)的论文。

当时治疗黑热病的特效药物尚未问世,他多次进行动物实验,论证了新斯锑波霜等药物有较好的疗效。他研究黑热病的成果多次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他在美国留学时,哈佛大学的美国同行称他为(研究黑热病有成就的人)。

1952年他在浙江省临海地区发现一种黄疸出血性的流行病,便亲临现场,细心调查研究,综合流行学和临床资料,首先提出了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后来在尸体肾组织切片内找到了典型的钩端螺旋体,又从病人的血、尿和脑脊液中分离到此种病原体,并获得了纯培养,从而证实了钩端螺旋体病在浙江省的流行。此后,广东、四川以及全国各地陆续报道本病在各地区的流行。该病的证实以及直接从人体组织中找到和纯培养钩端螺旋体成功,在国内尚属首次。

1954年,许多志愿军战士患肺吸虫病,他接受卫生部任务,对肺吸虫病进行了大量临床和治疗研究,制定了氯喹和吐根碱合并疗法,这是当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后来在全国各地及朝鲜推广应用,对当时肺吸虫病的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4年,他又首次证实浙西地区急性血吸虫病的流行,并制定措施及时予以控制。

1983~1985年,他与何南祥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首次证实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存在。这一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1986~1988年,他和马亦林教授等指导博士生,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实验感染猕猴的研究,这居国内领先地位。

1941年他到贵阳医学院任内科副教授,后任教授、教务主任,贵阳医学院虽然条件艰苦,设备简陋。王季午却以严谨治校著称。在他主持下,学院办得很有特色,享有“小协和”的声誉。

50年代,中国高等医学院校都采用外国的传染病学教材。王季午决心要编写出一本适合国情的传染病学教材。

50 年代中期,他自编了一本《传染病学》讲义,在浙江医学院试用,教师和学生反应均很好。

1958年他编写的《传染病学》讲义受到学生批判,他毫不计较。

1959年,在卫生部统一组织下,由他主编,并联合吴朝仁、钱悳、曹钟梁、戴自英、杨超前等传染病学教授,编写和出版了中国第一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传染病学》,自1959年第一版问世以来,深受全国广大师生欢迎。这部教材自1959年至少校正修订了5次。

1973年他主持重编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传染病学》,该书1974年完成,就被批判为“大、洋、全”,“专家路线”,不能出版。王季午还主编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传染病学》分卷、《内科理论与实践·传染病篇》、《鲎试验在医学上的应用》、《实用肝脏病手册》、《医学继续教育》教材等。

1979年王季午又主编了中国第一部传染病学参考书《传染病学》,为中国高级医药卫生人才进修学习,提供了一部高级专著。为了编写好传染病学教材和参考书,王季午几乎献出了后半生的全部课余时间和假期。

主要论著

一百四十九例肺吸虫病药物治疗的初步报告.中华医学杂志,1955,41:1122~1143.

王季午, 徐慕韩.肺吸虫病防治研究的成就.见:庆祝建国十周年医学科学成就论文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下卷60-70.

王季午,主编.传染病学(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1959;第2版,1961;第3版,1964;第4版(新1版),1980;第5版(新2版),1985.

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讲座会资料.宁波:宁波地区防疫站印,1972.1~ 主编.传染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79;第2版,1988.

王季午,刘克洲.国外关于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近况.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81,8:241~245.

王季午,加强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评述].中华内科杂志,1981,20:705~706.

王季午,何南祥,主编.鲎试验在医学上的应用.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王季午,吴征鉴(主编),毛守白,王季午(副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王季午,主编.内科理论与实践.传染病篇.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钱惠、杨超前(副主编).王季午,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传染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王季午.肠道原虫病概论.见:钟惠澜主编.热带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730~732.

王季午.阿米巴类感染.见:钟惠澜主编.热带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733~745.

王季午.医学院的创建及医学教育.浙大教育文选.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105~108.

王季午.加强对艾滋病的研究.大众健康,1987,(3):4.

王季午.从医学生到内科总住院医师.见:政协北京市委员会编.话说老协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35~41.

王季午.我为什么学医.中华内科杂志,1987,26:625~626.

王季午,何南祥,主编.实用肝脏病手册.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纪念篇

怀念我的父亲王季午

  我的父亲王季午去世已经整整7周年了,每当看到家里墙上那张父亲的遗像时,总觉得父亲好像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们,他的音容笑貌还是那么清晰地停留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父亲出生在苏州城东菉葭巷一个书香门第,我祖父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苏州护龙街(今人民路)旧居大厅背后的天井额上端,刻有砖雕“为善最乐,读书便佳”八个大字,这是祖父给后辈留下的家训。记得父亲和我讲起过他还没上小学前,祖父就请家庭教师来给几兄弟上英语课,可见祖父的思想相当开放、有远见。父亲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家中四兄弟,父亲排行最小,但是读书的天赋最好。中学以后读的都是教会学校,课本和授课都是全英文的,因此父亲的英文功底是相当扎实的,为日后的深造求学奠定了基础。记得父亲晚年时每天都还能自如地阅读英文报刊,这要归功于儿时的童子功。

  天资聪颖外加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使得父亲提前读完医学预科课程,顺利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协和严格的淘汰制,完成了五年的医学课程。从协和毕业,获得了美国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且留校任教。由于父亲工作认真、精益求精,毕业第三年就被协和聘为第一住院医师,次年,任住院总医师。这一年他刚刚29岁,可以说是当时最年轻的住院总医师。当时的教学医院,尤其是协和医院,住院总医师是业务竞争最为激烈的职位,当上住院总医师才能继续留校工作并有出国深造的机会。记得母亲说起过父亲当住院总医师的时候24小时都在医院里,家里根本顾不上的。不过旧时的协和医院住院医师享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宿舍是双人间,设有文娱室,可以打桥牌。院内有5个网球场,冬天还有滑冰场。每人发4件制服、7条裤子,包括内衣、手帕,统一由医院洗衣房浆洗。伙食完全由医院供给,一日三餐及两次茶点均非常高级。夜间皮鞋放在门外,第二天早晨上班时,已有专人将鞋上油打光。然而,由于工作紧张、任务繁重,住院医师丝毫不能松懈。父亲也曾表示,协和的住院医师培养制度为培养高级医务人才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没有扎实的基础,便不可能在实际工作中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境界。在协和担任住院医师的6年里,父亲一边工作一边进行临床研究,共发表了22篇颇有影响力的论文,可以说是收获颇丰。

  父亲在事业上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离不开有一个稳定和谐的家。父亲和母亲是自由恋爱,这在他们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是不多见的,对于母亲这个有婚约的人来说更不易。母亲毅然“大逆不道”地选择了逃婚,离开了那个生活了二十几年的家、放弃了自己助产士的工作,追随父亲去了北京,这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他们自1934年结婚后,母亲就一直相夫教子,承担了所有的生活琐事,使得父亲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1940年父亲去美国作访问学者一年。1941年至1946年,父亲独自一人在贵阳办学,当时的贵阳是抗战大后方,人文荟萃。父亲三十出头,英俊潇洒,一口流利的英语,蹁跹的舞姿,再加上众所周知他在医学界的名望,在社交界尤为令人瞩目,不乏追求者。然而,他始终牵挂着母亲和我们三个女儿,洁身自好,埋头于工作中,因为他深感责任之大。直到1947年应竺可桢校长之邀来浙大办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我们全家才得以团聚。父亲和母亲风雨同舟六十载,伉俪情深,实在是难能可贵啊!

  最令我钦佩是的父亲乐天知命、荣辱不惊的生活态度。经历了“三反五反”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承受了两度“莫须有”的罪名,遭受了严重的迫害和摧残。父亲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参加教学、医疗、科研工作。一个人心中充满了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再大的灾难也打不垮他,父亲就是这样!无论是处于逆境还是顺境,他都能始终保持着一颗平静、平和的心,坦然地过好每一天。恢复名誉后,从来就没有听到父亲抱怨过任何迫害过他的人或任何发生在他身上的不公事,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仰。自1959年起,他多次递交入党申请书,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终于在1985年他77岁时,经中央组织部同意入党,实现了他几十年的夙愿。

  恢复职务和待遇后的父亲生活宽裕了起来,但他过惯了简朴的生活,家里的家具基本上都是从苏州老家带到杭州来的,用了都几十年了,虽然简单但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能利用的材料就绝不随便浪费,平时父亲的信件比较多,他就把旧的信封拆开翻个面重新用胶水粘好进行二次利用,现在看来父亲的举动真是响应了当今的“低碳环保”啊!虽然母亲一直都是家庭妇女,没有退休工资也没有公费医疗,但是父亲和母亲都不看重钱财。1984年父亲从医从教五十周年之际,在母亲的支持下,父亲将多年的两万元积蓄拿出来捐献给学校作为“王季午奖学金”,奖励给优秀教师。几年后又以母亲的名义捐献了一万元作为“张简青后勤奖”以奖励优秀的后勤人员。也表达了父亲对母亲多年默默付出的一种感激之情。   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使得父亲晚年的生活作息及其规律。父亲的长寿离不开这些规律:每天凌晨三点起床,手持电筒,出门锻炼。晚上八点必定已经上床,脑袋碰到枕头5分钟内肯定睡着,睡眠质量非常好。父亲非常注意养成按时排便的良好习惯和保持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每天早餐前必定已经把体内的毒素都排干净了,这样身清气爽地迎接新的一天也就应付有余。饮食也注重规律,每天一个苹果、一个梨和一个香蕉是365天雷打不动的。他常说:An Apple a Day,Keep Doctors Away。还说:喜欢吃的东西要少吃点,不喜欢吃的东西要多吃点。只要是父亲认准的事情,他就一定会一直坚持做下去。父亲每天还要看很多报刊,不断阅读国内外学术期刊上新发表的论文,关心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每到此时,总有一只色彩斑斓的大花猫“喵喵“地陪伴在他的身旁。这只活到18岁高龄的老猫是父亲最好的伙伴,它陪伴父亲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妹妹王开英风趣地说:“我们家连猫都长寿。”

  对于三个女儿的成长,父亲采取的是顺其自然的教育方式,不多管。从来没有要求过我们要出人头地,也从不强求我们要取得多少高的成就,只要问心无愧地做人就好。在我们的印象中,父亲的身教重于言传。我们三姐妹在自身的努力下也都上了大学,大姐和妹妹学了农和林,我则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学了医。我们各自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独挡一面,做出了一番成绩。

  父亲一生淡泊名利,对身后之事更是看得很淡。母亲去世后,在他的认可下我们参加了民政局组织的骨灰洒江仪式,隆重而庄严。因此2005年父亲去世后我们也让他和母亲一样融入江河、回归大自然。

  2007年浙医一院六十周年院庆之时,医院修缮了古色古香的老楼作为院史陈列馆,为父亲定制了铜像,还设了专门的陈列室,里面有父亲生前用过的书桌、文房四宝以及温馨的家庭合影。每当走进这座怀旧小楼,父亲当年建院初期的情景历历在目。至今令我记忆犹新的是,父亲为了把全院的工作人员都凝聚在医院里,每个周末都在医院礼堂举办舞会,请来学校的乐队,连竺可桢校长都来捧场。父亲主要是考虑到一旦医院里有危重病人要处理,医务人员马上就能赶到。真是煞费苦心啊!今年在医学院百年院庆时,学院又为父亲定制了全身铜像,安放在紫金港的校园里。又多了几个可以缅怀父亲的场所,作为他的后人,我们感到万分感激、万分骄傲!

  父亲为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和传染病防治研究奋斗了70余个春秋。一代又一代的医界人才在他的培育下勇攀医学高峰,他们不仅活跃在医疗、教学、科研第一线,而且传承着父亲开创的严谨求实、团结合作、刻苦钻研的优良传统。他的几代学生而今已成为医学界的著名学者、专家或业务骨干。如今,他初创的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在郑树森院士的领导下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已发展成为全国名列前茅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他创办的传染病研究所在李兰娟的带领下现已跻身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行列。真是可喜可贺啊!

  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庆六十五周年之际,我相信父亲的在天之灵一定会为医院现在的蓬勃发展而感到欣慰的。

  父亲永远都是我心中最尊敬的那个人。

  我们永远怀念他……


参考资料

  1. [http://ren.bytravel.cn/history/10/wangjiwu351210428.html 王季午同志生平,苏州人物网,
  2. 怀念我的父亲王季午 贵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