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王建 (唐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建(767年-830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1],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贫困潦倒。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人物生平

生平简介

门第衰微,家境贫穷,少时离家。贞元二年(786年)在邢州认识张籍,一道从师,开始写乐府诗。贞元十三年(797年),辞家从戎,十三年后,离开军队,过著“终日忧衣食”的生活。元和八年(813)前后,“白发初为吏”任昭应县丞。长庆元年(821年),迁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在长安时,与张籍、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杨巨源等均有往来。大和年初,再迁太常寺丞。约在大和三年(829年),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

著作

《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今传刻本有:《王建诗集》10卷,南宋陈解元书棚本;《王建诗集》8卷,明汲古阁刻本。《王建诗》8卷,《唐六名家集》本。《王司马集》8卷,清胡介祉刊本。《王建诗集》10卷,《唐诗百名家全集》本。《宫词》1卷,有单刻本及明顾起经注本。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 诗反应田家、水夫、海人、蚕农、织妇等各方面劳动者的悲惨生活,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爱憎分明。如《十五夜望月》、《田家行》、《簇蚕辞》、《当窗织》、《织锦曲》、《促刺词》、《去妇》、《水夫谣》、《海人谣》等;王建又以《宫词》知名。他的《宫词》百首。突破前人抒写宫怨的窠臼,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描写唐代宫中风物和宫廷生活,是研究唐代宫廷的重要材料。他的绝句则清新婉约。还写过《宫中三台》、《江南三台》等小令,为中唐文人词的重要作者之一。 欧阳修《六一诗话》曾指出它的内容“多言唐宫禁中事,皆史传小说所不载者”。诗中的描绘也栩栩如生,因而广为传播,颇有仿作。魏庆之《诗人玉屑》引《唐王建宫词旧跋》说,后世“效此体者虽有数家,而建为之祖”。 [2]

诗词

[3] [[4] ]]]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原文】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

【注释】 (1)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郎中:官名。 (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

【鉴赏】 作者:佚名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绝.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着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这一评语也可移之于评一切有意境的唐诗.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画家喜作唐人诗意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它的背景为曲岸远山,长空明月.画面中心是一处临水的胜游之地,曲栏围着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叶梧桐树上有几只栖鸦,树旁生长着枝叶婆娑的秋桂.树下五人,两人望月而语,谈兴正浓.旁一戴襆头挥扇的官员和一带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全神贯注地聆听他们谈天.整个画面远近主从.层次井然,有动有静,和谐统一,颇为传神.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实是美中不足.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据《周礼》记载,当时人已在中秋之夜击鼓奏乐以迎寒.到后代节日气氛愈来愈浓,此夜常是家人或亲友团聚在一起赏月.所以一旦离别,总会使人逢节思亲.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曾抒发过他的秋思:"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王建也是望月兴叹,但写法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王诗原题"十五夜望月"下有的版本尚有"寄杜郎中"四宇,似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在诗题下又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它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这是一座朴素的住宅,夜深了,诗人偕客步出厅堂来到庭院.低头但见地上月华如水.一片白色.庭树的影子枝叶扶疏,象是纸上的水墨画.步月者循声望去,树冠间影影绰绰有宿在枝头的几只乌鸦.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第二句"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灵隐寺》)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王建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觉得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 第三四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曾写到游子思妇的月下相思.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怀远》)写望月思人之情,溢于言表.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人人所思也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对比他用赋体写的《和元郎中从八月十一至十五夜玩月五首》及唐人其它中秋望月诗,尤能显出它那以少胜多的特色. [3]


参考文献

  1. 《唐才子传》说是“颖川人”。迟乃鹏透过姚合诗考证,王建应为渭南县人。(迟乃鹏《王建研究丛稿》页3)
  2. 诗词名句网>作者大全>王建
  3. 读古诗文网>诗 ›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