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润滋」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removed Category:#纯文字内容1 using HotCat
(rollbackEdits.php mass rollback)
(1 個標籤回退)
 
(未顯示由 5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2 次修訂)
行 1: 行 1:
'''王润滋'''(1946-2002),男,汉族,山东省文登人,1967年毕业于文登师范学校。初中毕业后考入文登师范,那时的他就非常喜欢文学。他偷偷地阅读课外文学书籍,还节衣缩食与一位同学合订了一本《人民文学》。做过小学教 员、 县委 宣传部 报道组 ,1966 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过诗歌、报告文学 。1969 调至烟台市创作室 《卖蟹》、《内当家》 先后获全国短 小说大奖。 《卖蟹》、《内当家》改编成了电视剧和电影在全国播放。 家一 作家,中 作家 理事 山东省作 协会副主席 烟台 席兼任威海 联主席 <ref name=" 丁念保2014">{{cite book|author= 丁念保|title= 重估 找寻: 现当 学批评实践|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MwB8DwAAQBAJ&pg=PT37|date=1 August 2014|publisher=Beijing Book Co. Inc.|isbn=978-7-5161-4727-6|pages=37–}}</ref>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王润滋
 +
| 圖像    =
 +
[[File:U=3627964366,2431004947&fm=26&gp=0.jpg|缩略图|居中|[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0098894892&di=f50db7e4a2ec4d3596b57d3e3d723fe0&imgtype=jpg&src=http%3A%2F%2Fimg1.imgtn.bdimg.com%2Fit%2Fu%3D3627964366%2C2431004947%26fm%3D214%26gp%3D0.jpg原图连接][http://www.wendeng.gov.cn/zonghe/mingren/index.asp来自中国政府网]]]
 +
| 圖像說明 =
 +
| 出生日期 = 1946年
 +
| 國籍    = 中國
 +
| 别名    =
 +
| 知名原因 =
 +
| 知名作品 = 《卖蟹》、《内当家》
 +
}}
 +
'''王润滋'''(1946 年-2002年),男,汉族,[[ 山东]] 省文登人,1967年毕业于文登师范学校。 初中毕业后考入文登师范,那时的他就非常喜欢[[文学]]。他偷偷地阅读课外文学书籍,还节衣缩食与一位同学合订了一本《人民文学》。<ref name="丁念保2014">{{cite book|author=丁念保|title=重估与找寻:现当代文学批评实践|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MwB8DwAAQBAJ&pg=PT37|date=1 August 2014|publisher=Beijing Book Co. Inc.|isbn=978-7-5161-4727-6|pages=37–}}</ref>
 +
 
 +
==简介==
 +
男,1946年生于山东省文登县农村,1967年文登师范学校毕业后做教育工作、新闻工作,后从事专业创作,1982年加入中国作协。
 +
 
 +
==文学成就==
 +
王润滋 初中毕业后考入文登师范,那时的他就非常喜欢文学。他偷偷地阅读课外文学书籍,还节衣缩食与一位同学合订了一本《人民文学》。 王润滋毕业后 做过小学教 师,当过 县委报道组 报道 。1966 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过诗歌、报告文学 。1977 发表了短篇[[小说]]《党小组长》,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接连发 了中、短篇小说 《卖蟹 》、《鲁班的子孙 》、《内当家》 等十几 《卖蟹》、《内当家》改编成了[[ 电视剧]] [[ 电影]] 在全国播放。 此外还与人合写了十场戏曲《海盗的女儿》,后改编成同名戏剧电影,获得山东省剧本创作奖。
 +
<ref>[https://book.douban.com/author/323554/王润滋]豆瓣网</ref>
 +
==《内当 》==
 +
王润滋的小说作品,多是在民族性上开掘,描写具有传统美德的人物形象。改革初期,农民 方面切实体会到了改革开放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另一方面又无时不面临着旧的社会习惯和价值观念所造成的阻碍,这种阻碍所带来的心灵冲突也就表现得尤为剧烈。王润滋以 作家 特有的敏感捕捉到了这一点 于是就有了他的代表作小说《内当家》。小说写的是"内当家"李秋兰和丈夫锁成正准备在家 打井,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这个人就是在解放前欺压他们的地主--刘金贵。他来的目的是寻访现在由李秋兰居住的自己的故居。这不禁引起了"内当家"对过去生活的痛苦回忆。县里一位官僚作风严重的干部为了争取现在已是华侨的刘金贵的投资,不仅强令李秋兰停止打井,而且还弄虚作假,让李秋兰摆出一副富裕农民的样子。心性刚强的李秋兰不卑不亢,将刚刚打出的第一瓢水端给了刘金贵,从容地化解了各种矛盾。王润滋在谈及创 体会时说,他写"内当 "是为了"写民族之魂"。作者在李秋兰身上灌注了深沉的感情和崇高的理想。李秋兰没有忘记当年刘金贵对自己这个使唤丫头的欺侮,没有忘记他的水烟袋在自己额头上留下的伤疤,但是她又能够深明大义,充分理解党在新时期的政策,以美好的心灵化解了旧社 的仇隙,以新的眼光对待刘金贵,顾大局,识大体,以应有的方式接待了他,从而超越了昔日阶级观念的藩篱 在乡情这一层面上找到了共识。王润滋在不动声色中为"内当 "的美好心灵唱出了深情赞歌,完美地达到了塑造民族之魂的目的。这篇小说,发表在《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随即轰动了文坛,当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由此奠定了他在全国 学界的地位。
 +
 
 +
==身世==
 +
王润滋对传统美德深厚的依恋,来自他对传统美德的 要载体--中国农民深挚热爱的情感。王润滋出身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童年丧父,母亲改嫁,他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去世后,他与奶奶相依为命,母亲又将他和奶奶接到家中与继父一同生活。王润滋在自传中曾经深情地写道:"母亲的恩德,我一辈子也报答不完。"他还说到,"假如童年少年不是这样度过,我敢断定,自己不会成为作家。是祖母与母亲给予我作家的情感与良知。祖母是一个旧农民的典型,狭隘、落后,性格也古怪。可她有一颗爱我的善良的心。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她拉着我熬过了20多年。临终前半小时,还不肯让我端出她的便盆。我流着不尽的眼泪埋葬了她。我能忘记她的恩德吗?"这是发自王润滋肺腑的声音,他还说:"对于这些人,一个共产党员作家不应该关注他们的命运么?不应该对他们寄予深深的同情么?不应该替他们发几句心中的呼声么?即使99%的农民都富了,还有百分之一在受苦,我们的 学也应该关注他们,我的同情永远都在生活底层的受苦人 。" 王润滋所以那样崇拜、爱戴负载着几千年传统文明的老一代农民,是因为他深深感叹于中国农民"经过几千年的长途跋涉才走到今天"。" 十分不易,他们。那么久远,那么贫穷,那么悲怆,却奇迹般地没有堕落,没有潦倒,没有毁灭,而是迈着沉重不屈的脚步,走过昨天,来到今天,还要赶到明天去。''王润滋由衷地钦佩中国农民的这种坚韧和执着,常常拿自己与他们相比,为自己不如他们而惭愧。
 +
 
 +
==培养作家==
 +
在威海王润滋不但在创作上独领风骚,而且在培养作家队伍方面,也立下了汗马功劳。王润滋在威海生活时间很长,于是,威海也就当然形成了一个热闹的文学圈子。这个圈子里有大量热爱文学的青年,他 这些青年不仅讨论文学,也讨论人生。威海的几个作者经常在王润滋家相聚,每个人都认真地念着自己的小说,每个人都发表意见,最后由他作总结,称之"文学会诊"。他既是位严格的老师,又是位可爱的老大哥,每次聚会,他都要在家中款待朋友,大家便在如此的氛围里加固着友情。多年之后,威海涌 出几个象样的青年作家,这一切,王润滋功不可没。 青年作家的作品有了名声之后,他又十分慷慨地亲自给报纸刊物上写 章介绍这些作家,给孙鸷翔写了《一个快乐的小伙子》,为王春波写了《好汉王春波》,豢豢之心令人感动。当然,他并非一味放纵青年作家,他教育青年作家要用心写作,用心灵感应社会,鼓励他们大胆创新。
 +
 
 +
== 爱好广泛==
 +
王润滋的爱好很广泛,热爱大山,热爱大海,喜欢根雕,也喜欢盆景。他时时进山里刨树根,然后让那些腐朽的的树根焕发出新的生命。在他的屋子里,到处都是散射着生命力的树根和花草,那旺盛的生命之光令人陶醉。他对于文学的追求对于生活的追求是高雅的,他的人品与文品是高尚的。王润滋在自己的小说集的前言里写了一段话:坦率地说,功名、地位、鲜花、赞歌都曾吸引过我,都曾耗损过我的心血,也都曾无愧地得到过。但是忽然有一天我觉得不再需要这些了,应该有比这更宝贵的。这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在哪里?怎么去得到?我却茫然了。
 +
 
 +
== 反思==
 +
王润滋在文学领域里的确功成名就。但是,他也同时开始一种新的反思。尤其在他重病期间,他一直都在思考。他实在是有点累了,他想回到大山中,去安安静静地养好伤口。他还写了一首诗:我本山路草,根自石间生,结得几粒籽,还落此山中。他顽强地与疾病斗争了8年,8年来,他的夫人戚芙蓉提前退休,回家照顾他的生活,恩爱之情,成为典范。王润滋56岁时英年早逝,中国文坛损失了一位优秀作家。
  
 
== 參考资料==
 
== 參考资料==
 
{{Reflist}}
 
{{Reflist}}
  
 
+
[[Category:中国 ]]
[[Category: 中国 作家]]
 
 
[[Category: 作家]]
 
[[Category: 作家]]

於 2022年8月25日 (四) 12:25 的最新修訂

王潤滋
出生 1946年
國籍 中國
知名作品 《賣蟹》、《內當家》

王潤滋(1946年-2002年),男,漢族,山東省文登人,1967年畢業於文登師範學校。初中畢業後考入文登師範,那時的他就非常喜歡文學。他偷偷地閱讀課外文學書籍,還節衣縮食與一位同學合訂了一本《人民文學》。[1]

簡介

男,1946年生於山東省文登縣農村,1967年文登師範學校畢業後做教育工作、新聞工作,後從事專業創作,1982年加入中國作協。

文學成就

王潤滋初中畢業後考入文登師範,那時的他就非常喜歡文學。他偷偷地閱讀課外文學書籍,還節衣縮食與一位同學合訂了一本《人民文學》。王潤滋畢業後做過小學教師,當過縣委報道組報道員。1966年開始文學創作,發表過詩歌、報告文學。1977年發表了短篇小說《黨小組長》,此後便一發不可收拾,接連發表了中、短篇小說《賣蟹》、《魯班的子孫》、《內當家》等十幾篇,《賣蟹》、《內當家》改編成了電視劇電影在全國播放。此外還與人合寫了十場戲曲《海盜的女兒》,後改編成同名戲劇電影,獲得山東省劇本創作獎。 [2]

《內當家》

王潤滋的小說作品,多是在民族性上開掘,描寫具有傳統美德的人物形象。改革初期,農民一方面切實體會到了改革開放給他們生活帶來的變化,另一方面又無時不面臨着舊的社會習慣和價值觀念所造成的阻礙,這種阻礙所帶來的心靈衝突也就表現得尤為劇烈。王潤滋以作家特有的敏感捕捉到了這一點,於是就有了他的代表作小說《內當家》。小說寫的是"內當家"李秋蘭和丈夫鎖成正準備在家中打井,來了一位不速之客,這個人就是在解放前欺壓他們的地主--劉金貴。他來的目的是尋訪現在由李秋蘭居住的自己的故居。這不禁引起了"內當家"對過去生活的痛苦回憶。縣裡一位官僚作風嚴重的幹部為了爭取現在已是華僑的劉金貴的投資,不僅強令李秋蘭停止打井,而且還弄虛作假,讓李秋蘭擺出一副富裕農民的樣子。心性剛強的李秋蘭不卑不亢,將剛剛打出的第一瓢水端給了劉金貴,從容地化解了各種矛盾。王潤滋在談及創作體會時說,他寫"內當家"是為了"寫民族之魂"。作者在李秋蘭身上灌注了深沉的感情和崇高的理想。李秋蘭沒有忘記當年劉金貴對自己這個使喚丫頭的欺侮,沒有忘記他的水煙袋在自己額頭上留下的傷疤,但是她又能夠深明大義,充分理解黨在新時期的政策,以美好的心靈化解了舊社會的讎隙,以新的眼光對待劉金貴,顧大局,識大體,以應有的方式接待了他,從而超越了昔日階級觀念的藩籬,在鄉情這一層面上找到了共識。王潤滋在不動聲色中為"內當家"的美好心靈唱出了深情讚歌,完美地達到了塑造民族之魂的目的。這篇小說,發表在《人民文學》1981年第3期,隨即轟動了文壇,當年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由此奠定了他在全國文學界的地位。

身世

王潤滋對傳統美德深厚的依戀,來自他對傳統美德的主要載體--中國農民深摯熱愛的情感。王潤滋出身於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家庭,童年喪父,母親改嫁,他跟隨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去世後,他與奶奶相依為命,母親又將他和奶奶接到家中與繼父一同生活。王潤滋在自傳中曾經深情地寫道:"母親的恩德,我一輩子也報答不完。"他還說到,"假如童年少年不是這樣度過,我敢斷定,自己不會成為作家。是祖母與母親給予我作家的情感與良知。祖母是一個舊農民的典型,狹隘、落後,性格也古怪。可她有一顆愛我的善良的心。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她拉着我熬過了20多年。臨終前半小時,還不肯讓我端出她的便盆。我流着不盡的眼淚埋葬了她。我能忘記她的恩德嗎?"這是發自王潤滋肺腑的聲音,他還說:"對於這些人,一個共產黨員作家不應該關注他們的命運麼?不應該對他們寄予深深的同情麼?不應該替他們發幾句心中的呼聲麼?即使99%的農民都富了,還有百分之一在受苦,我們的文學也應該關注他們,我的同情永遠都在生活底層的受苦人。" 王潤滋所以那樣崇拜、愛戴負載着幾千年傳統文明的老一代農民,是因為他深深感嘆於中國農民"經過幾千年的長途跋涉才走到今天"。"十分不易,他們。那麼久遠,那麼貧窮,那麼悲愴,卻奇蹟般地沒有墮落,沒有潦倒,沒有毀滅,而是邁着沉重不屈的腳步,走過昨天,來到今天,還要趕到明天去。王潤滋由衷地欽佩中國農民的這種堅韌和執着,常常拿自己與他們相比,為自己不如他們而慚愧。

培養作家

在威海王潤滋不但在創作上獨領風騷,而且在培養作家隊伍方面,也立下了汗馬功勞。王潤滋在威海生活時間很長,於是,威海也就當然形成了一個熱鬧的文學圈子。這個圈子裡有大量熱愛文學的青年,他與這些青年不僅討論文學,也討論人生。威海的幾個作者經常在王潤滋家相聚,每個人都認真地念着自己的小說,每個人都發表意見,最後由他作總結,稱之"文學會診"。他既是位嚴格的老師,又是位可愛的老大哥,每次聚會,他都要在家中款待朋友,大家便在如此的氛圍里加固着友情。多年之後,威海湧現出幾個象樣的青年作家,這一切,王潤滋功不可沒。當青年作家的作品有了名聲之後,他又十分慷慨地親自給報紙刊物上寫文章介紹這些作家,給孫鷙翔寫了《一個快樂的小伙子》,為王春波寫了《好漢王春波》,豢豢之心令人感動。當然,他並非一味放縱青年作家,他教育青年作家要用心寫作,用心靈感應社會,鼓勵他們大膽創新。

愛好廣泛

王潤滋的愛好很廣泛,熱愛大山,熱愛大海,喜歡根雕,也喜歡盆景。他時時進山里刨樹根,然後讓那些腐朽的的樹根煥發出新的生命。在他的屋子裡,到處都是散射着生命力的樹根和花草,那旺盛的生命之光令人陶醉。他對於文學的追求對於生活的追求是高雅的,他的人品與文品是高尚的。王潤滋在自己的小說集的前言裡寫了一段話:坦率地說,功名、地位、鮮花、讚歌都曾吸引過我,都曾耗損過我的心血,也都曾無愧地得到過。但是忽然有一天我覺得不再需要這些了,應該有比這更寶貴的。這寶貴的東西是什麼?在哪裡?怎麼去得到?我卻茫然了。

反思

王潤滋在文學領域裡的確功成名就。但是,他也同時開始一種新的反思。尤其在他重病期間,他一直都在思考。他實在是有點累了,他想回到大山中,去安安靜靜地養好傷口。他還寫了一首詩:我本山路草,根自石間生,結得幾粒籽,還落此山中。他頑強地與疾病鬥爭了8年,8年來,他的夫人戚芙蓉提前退休,回家照顧他的生活,恩愛之情,成為典範。王潤滋56歲時英年早逝,中國文壇損失了一位優秀作家。

參考資料

  1. 丁念保. 重估與找尋:現當代文學批評實踐. Beijing Book Co. Inc. 1 August 2014: 37–. ISBN 978-7-5161-4727-6. 
  2. [1]豆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