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王瑞瑜[1],男,1940年出生,是我国目前惟一全面掌握景泰蓝全部工艺的专家,国家一级技艺大师,国家高级工艺大师,景泰蓝制作点蓝泰斗,景泰蓝制作工艺国宝级大师,新中国唯一掌握"七宝烧"全部制作工艺的制作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工艺"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王瑞瑜
出生 1940年出生
国籍 中国
职业 技师
知名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工艺"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知名作品
百鸟朝凤瓶
和平颂宝鉴
如意尊

景泰蓝位居“燕京八绝”之首,自古就是皇家重器,所以景泰蓝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绝技。景泰蓝工艺烦琐,一件成品需要数百道工序才能完成,被誉为世界最精湛、最复杂的工艺。景泰蓝与雕漆、玉器、象牙被并称为北京工艺品的“四大名旦”,它是工艺美术世界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景泰蓝具有悠久的历史、典雅优美的造型、鲜艳夺目的色彩、华丽多姿的图案、繁多的品种造型、富丽堂皇和精美华贵的视觉感受,其全部为手工完成。

目录

个人成就

50年从艺生涯中,他设计、制作的景泰蓝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深受各界喜爱,并曾拍出600多万天价,其以细腻的描绘风格和高超的制作工艺而著称,被誉为"珐琅王",并多次获得海内外各种荣誉,其作品被作为国礼,赠送给中外友人。

个人经历

王瑞瑜1957年初中毕业后,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按照政策要去劳动局登记,等待分配工作。1958年4月,他被分配到北京市特种工艺试验场,在点蓝车间工作了24年。这24年,注定了他与珐琅的一世情缘。

学艺3年,他师从清末民初景泰蓝老字号“老天利”继承人张富荣刘明远等师父,得其真传,全面掌握了景泰蓝的制作工艺。老天利的历史与景泰蓝可以说是和现代中国的命运连在一起,它成立于清朝末年,是最早的民间景泰蓝作坊之一,光绪—民国期间的民间景泰蓝作坊,有老天利、德兴成、静远堂、志远堂等字号,老天利商号是当时最有名的景泰蓝作坊。王瑞瑜的工艺水平一路走来,可以说是得到了最好的珐琅工艺真传。

1963年,王瑞瑜在北京珐琅厂设计室工作,专门制作“中国景泰蓝第一人”钱美华的作品。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整个国家形势处于动荡之中,北京景泰蓝工艺的发展和全行业的生产经营也基本上处于徘徊、低落的状态。加上原料成本提高、市场购买力削弱、从业人员锐减等原因,使得景泰蓝行业奄奄一息。王瑞瑜表示,钱美华认同是林徽因最先提出的按照设计图规范化制作的理念。当时正任北京市珐琅厂总工艺师的钱美华便把林先生的这个理念带到了珐琅厂,带到了整个景泰蓝工艺的生产中,这可以说是珐琅的一次新生,也是工艺师的一次洗礼。“以前都是老金玉满堂富贵瓶 ,艺人们按照脑子里的想法掐丝、点蓝,但这种方法不利于规范生产标准,更不利于传承。”王瑞瑜说。1974年,王瑞瑜被国家评为第一批景泰蓝“工艺美术师”。

改良工艺研制银晶蓝

1982年,王瑞瑜调入北京珐琅厂新产品开发科,专门负责研制有中国特色的“七宝烧”(后定名“银晶蓝”)获得成功,成为新中国唯一掌握“七宝烧”全部制作工艺的制作大师。“银晶蓝”呈现的蓝完全不同于景泰蓝那种深邃高贵的深蓝,而是蓝得像阳光下的海水般那样干净透澈,还有些金属的质感和瓷器般的光泽。

1985年,王瑞瑜先后受聘于中央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授景泰蓝的工艺制作流程,是新中国能完美掌握景泰蓝制作各工序的少数几个高级技艺大师之一。

2009年7月,王瑞瑜正式担任孔氏首席珐琅工艺大师,开始研究珐琅表盘的制作。传统的掐丝珐琅是铜胎掐铜丝,在铜丝缝隙中填入釉料,但是珐琅表盘要在银牌上掐金丝,再添釉料烧制,这就加大了烧制的难度,他曾用红药、银药、无银焊药,都无法把金丝粘连到银盘上。王瑞瑜又想到焊接的方法,用焊枪将他们焊到一起,但是金熔点高,银熔点低,达到金的熔点,银盘都烧化了,经过反复难以数计的团队努力才烧制成功。2009年年底,他们顺利烧制出了第一款掐丝珐琅表。

所获奖项

亲制研发景泰蓝二代产品"银晶蓝",并荣获轻工部科研成果三等奖(1987年),国家技术进步三等奖(1988年)。

它不断探索、创新工艺的表现手法,创造了剔、染、点蓝等4种施釉新方法;八十年代提出并推广素雅色调即调和色,用色彩学原理和釉色优选的方法,加强景泰蓝色彩的艺术效果。他亲制的很多作品曾荣获国家、部、市级金奖,《周其垒》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金杯奖(1981年)

2005年创作的《和平颂宝鉴》荣获第二届北京工美杯金奖,《如意尊》获轻工部优秀创作奖(1979年),第41届国际旅游品和工艺品交易会 "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2006年),《盖碗型瓶》获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金奖(2006年)。[2]

个人作品

2001年王瑞瑜大师为澳大利亚著名艺术家阿仙先生1.6米高的裸体人物百蝶荷花。

2002年在香港佳士得,一件明景泰御制掐丝珐琅缠枝番莲莲蓬纹盒以1057.25万元成交;

2003年王瑞瑜大师为中华老字号东来顺百年店庆制作景泰蓝纪念火锅做为镇店之宝。

2003年王瑞瑜大师创作的七宝吉祥鼎赠送给台湾友人。

2006年在香港苏富比,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回纹三足盖鼎以725.04万元拍出。

2008年为喜迎奥运米振雄大师设计,王瑞瑜大师制作《百鸟朝凤瓶》拍卖高达60多万元。[3]

2013年9月中国新奢侈品联合会主办的中国民族精品博览会,王瑞瑜大师创作的中国首家私人定制珐琅表品牌在此次博览会上轰动全场。

与珐琅结一世缘——专访景泰蓝工艺大师王瑞瑜先生

景泰蓝位居“燕京八绝”之首,自古就是皇家重器,所以景泰蓝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绝技。景泰蓝工艺烦琐,一件成品需要数百道工序才能完成,被誉为世界最精湛、最复杂的工艺。景泰蓝与雕漆、玉器、象牙被并称为北京工艺品的“四大名旦”,它是工艺美术世界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景泰蓝具有悠久的历史、典雅优美的造型、鲜艳夺目的色彩、华丽多姿的图案、繁多的品种造型、富丽堂皇和精美华贵的视觉感受,其全部为手工完成。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景泰蓝工艺大师王瑞瑜先生。

在珐琅厂出师

珐琅工艺虽是舶来品,但一经传入中国,即与我国已有的金属制造工艺、镶嵌工艺完美地融为一体,所制珐琅器在造型、图案等方面完全民族化,甚至不留有任何外来影响的痕迹。在明代景泰年,掐丝珐琅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因在中国一般多外饰蓝色釉料,故习称“景泰蓝”。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可以发现,无论花瓶等器皿、珠宝或钟表还是其他把玩件,处处都是珐琅的踪迹。

王瑞瑜说,银晶蓝嵌的是银丝,成本高,因为釉色太厚,釉经常会烧崩了,所以废品率特高,识货的人又少,卖不了多少,现在早没人做了,也是一种缺憾。

他给记者介绍了“七宝烧”和景泰蓝的区别。一是景泰蓝为不透明料,因为是各类颜料混成之;而“七宝烧”为透明及底的釉料。二是工艺上,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是铜胎上掐丝后填料烧制打磨的;而“七宝烧”是先在铜胎上涂一层红色水银,再在这层水银上作图案,然后敷上完全透明的玻璃质釉,因为透明,你可以从外层看到里面最底的一层图案,又因为里面水银反光的原因,而使得颜色更加美丽。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景泰蓝的颜色在表面,“七宝烧”的颜色是在玻璃釉下。

日本“七宝烧”釉料成分不明,但是很昂贵,当时也是只见小型器物而无大器,佳品也难得,制作需时也久。“七宝烧”釉料相对于景泰蓝来说脆性大得多,逢大震动就容易开裂和剥落。晚清民国时候“七宝烧”进口中国沿海,当时的广州工匠仿制“七宝烧”的釉料。但是因为“七宝烧”的釉料本身昂贵,加上工艺配方上的不同,因而现在遗留下来的所谓“七宝烧”很少有人能够懂得,虽然说釉料透明度还不错,但还是无法达到真正日本“七宝烧”的水平。

“七宝烧”作为日本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创制之初,即体现出其独特魅力:它以金属为胎,表面装饰以石英为主要原料并配合其他颜料烧制而成,其具有器形规整、胎骨轻薄、釉料细腻、色泽明快、璀璨华丽、纹样典雅、线条纤细等诸多特征。国内的银晶蓝其实足以达到日本“七宝烧”的水准,但因为耗费人力、物力甚巨,最重要的是出窑率不及景泰蓝,只有50%,而景泰蓝的成功率则有90%,银晶蓝的计划因此而搁浅。

1985年,王瑞瑜先后受聘于中央美术学院及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授景泰蓝的工艺制作流程,是新中国能完美掌握景泰蓝制作各工序的少数几个高级技艺大师之一。

王瑞瑜对于银晶蓝的中国式创造,极大地激发了他的灵感,他多次创新改良珐琅工艺,其创造的剔、染、点蓝等多种施釉新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的珐琅工艺制作。在20世纪80年代,他还提出并推广了素雅色调即调和色,用色彩学原理和釉色优选的方法,加强珐琅色彩的艺术效果。其作品曾作为国礼,代表国家赠予外宾,而其作品更是在拍卖市场拍出600万元的天价,世称“珐琅王”。 加入孔氏珐琅腕表

珐琅被看作手表工艺中最接近艺术的一种,珐琅表产量和受欢迎程度均达到鼎盛。要谈中国的珐琅表,也离不开中国的珐琅根源——国粹“景泰蓝”。

王瑞瑜突破传统珐琅腕表的素材限制,将东方的文化融入珐琅腕表的生产制作,同时又跳脱传统东方珐琅命题单一的局限,将丰富的东方元素呈现于孔氏珐琅腕表之上。

王瑞瑜工艺精湛,最擅长掐丝珐琅工艺,作品细节惊人,其制作的龙表,在不足5厘米的表盘上,可以做到上百片鳞片的呈现。Anita Porchet曾于瑞士巴塞尔表展期间同王瑞瑜探讨珐琅技艺,并赞叹孔氏珐琅的独到之处。

王瑞瑜刚开始低估了在手表上做珐琅的难度。他说:“表盘太小,中国也没有人做过,不管是胎体还是釉料都和景泰蓝不一样,没有任何参照,只能一步一步摸索。 表盘尺寸小,不能用“景泰蓝”的铜胎,掐丝必须轧得特别细,自然也不能用“景泰蓝”的铜丝。此外,用于焊接胎和丝的焊药也要找到新的。其次,釉料也是问题,中国本土的釉料烧制出来有小孔眼, 不够纯净,用过日本的釉料但颜色不行。”王瑞瑜记得第一次制作的珐琅表盘,最后借鉴自己在北京珐琅厂时了解过的日本“七宝烧”才得以完成,但那距离瑞士珐琅手表的水准还差很远。

2009年7月,王瑞瑜正式担任孔氏首席珐琅工艺大师,开始研究珐琅表盘的制作。传统的掐丝珐琅是铜胎掐铜丝,在铜丝缝隙中填入釉料,但是珐琅表盘要在银牌上掐金丝,再添釉料烧制,这就加大了烧制的难度,他曾用红药、银药、无银焊药,都无法把金丝粘连到银盘上。王瑞瑜又想到焊接的方法,用焊枪将他们焊到一起,但是金熔点高,银熔点低,达到金的熔点,银盘都烧化了,经过反复难以数计的团队努力才烧制成功。2009年年底,他们顺利烧制出了第一款掐丝珐琅表。

王瑞瑜回忆珐琅作用于表盘上的难度,他表示点蓝依旧很重要。点蓝与烧制是同步交替进行的,点蓝分层次,点一次烧一次,每烧一次,釉料会下凹一些,再点再烧,直至凹陷处被填满呈微凸状。而烧制次数则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最多就是20多次。就釉料的来源,因为国内的原料不达标,孔氏珐琅主要还是从法国进口,现在已有七八十种颜色了。有时他们也会为求一些特别的颜色而自己熬料(以石英为主,再根据所需颜色加入各种矿物质,经1400℃高温熬制出结晶体)。

王瑞瑜一生和珐琅结缘,在他退休后的日子里,无论是客串学校老师,还是在企业做珐琅顾问,何尝不是对“非遗”的一种持续性保护和发扬。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