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金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金云
出生 1978年10月
湖北黄冈
别名 阳光下
教育程度 华中科技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
活跃时期    
知名于 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
全国十大法制新闻人物
全国普法先进个人
感动广东十大新闻人物
深圳十大最具爱心人物
新华社中国网事·感动2015网络人物
知名作品 中华失足者热线
阳光下之家
走出高墙

王金云,笔名:阳光下,男,1978年10月生,深圳居民,在职硕士研究生。社会企业家、高墙作家、高墙励志演讲家,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高墙畅销书《走出高墙》等5部专著;深圳市阳光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创始人,深圳市阳光下之家社会帮教服务中心理事长,深圳市阳光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资深义工,个人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超过8000小时。自2003年始,王金云和阳光下之家团队成员已帮助了几万名更生人士开始了新的生活,此共花费了王金云个人250多万元积蓄,海内外700多家媒体3500多次报道其先进事迹,并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肯定。

个人轶事

上过的电视节目:《新闻直播间》、《新闻纪实》、《讲述》、《大家看法》、《心理访谈》、《半边天》、《人与社会》、《道德观察》、《人物》、《纽约时报》、《国视资讯》、《冷暖人生》、《真情实录》、《当代教育》、《传奇故事》、《王刚讲故事》、《说事拉理》、《播报多看点》、《晚间新闻》、《让爱住我家》、《法治最前线》、《社会纵横》、《第一访谈》、《与法同行》、《拍案惊奇》、《今日一线》、《饭没了秀》、《调查》、《老纪传奇》、《午间说法》、《一线》、《法眼》、《新闻当事人》、《凡人大爱》、《深度观察》……

个人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5000小时

感动事迹: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的王金云,1999年大学毕业来到深圳工作,当年他就主动申请成为了一名深圳义工,至2018年6月其个人志愿者服务时间累计超过了15000小时。 从1990年起,他就开始用自己不多的生活费和零用钱去资助贫困学生,至2018年6月,已经坚持了28年,他和家人资助了110多名贫困学生 ,孩子每年也会用压岁钱和零花钱资助一名贫困学生。 2003年走出高墙至2015年,35岁的王金云创办了国内第一个失足者帮教网站"中华失足者热线",用网名"阳光下"跟失足者长期交流,跟踪帮扶。他在育人,却不是从小教起;他在教学,却只收失足人员。自2003年始,他花掉500万多元积蓄 ,坚持不懈地帮助失足者回归社会,劝服60名在逃人员投案自首 ,帮助200多名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工作 ,劝导700多人放弃犯罪念头 ,帮扶900多人走出了服刑阴影,并都开始了新的生活。他的"网络家园",令许多失足者幡然悔悟,渐渐找到人生方向,[1]

公益理想:为了扩大"阳光下之家"的影响,形成"聚拢效应",王金云计划拍一部电影出两本书。电影讲述失足青年走出高墙、重获新生、热心奉献的励志故事;再把自己帮教多年遇到的问题汇集成册,把经验传递给更多志愿者。

"一个人的力量太微弱了,我只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让我失去'阳光下之家',我情愿失去我的左手。"沉默了片刻后,王金云继续说道:"我心中一直有个心愿,找到一种发展模式,即使有一天我老得走不动了,这个平台依然可以照亮这个群体,让他们看到希望。"

2015年,王金云已在深圳购买了110平方米办公室,专门提供给阳光下之家使用,让其有了一个永远的"家"。接下来,王金云还有很多计划,他现正在创建一个与车有关的移动网络平台,计划帮扶一千名出狱人员成功创业。2015年已获得知名天使投资人的意向天使投资人民币2000万元,他和他的团队计划通过几年努力,让其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社会企业。同时,王金云计划拍一部电影《走出高墙》,电影讲述失足青年走出高墙、重获新生、热心奉献的励志故事;再把自己帮教多年遇到的问题汇集成册《更生人士回归指南》和《社会帮教志愿者手册》,把经验传递给更多志愿者。

个人简介

王金云,笔名阳光下,深圳市阳光下之家社会帮教服务中心理事长, 1978年10月生于湖北黄冈小山村,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1999年大学毕业来深圳创业。2003年9月利用打工积蓄创办中国第一个失足者帮教公益网站"中华失足者热线",12月开通深圳第一条失足者心理咨询热线;2005年1月,申请开通广东第一个失足者心理辅导信箱,9月注册成立国内首个刑满释放人员帮教中心--深圳市阳光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简称"阳光下之家",又称"阳光下之家刑释解教人员帮教中心"。10月17日,在南山司法所的支持下,自筹2000元作为首笔资金,成立了"阳光下爱心帮教基金";2006年4月13日开通国内首条免费出狱人员就业。2008年12月,成立"阳光下义工队",个人志愿服务时间超过7000小时;2009年12月4日,开通国内首条个人普法热线;2010年12月4日,开通国内首条投案自首服务热线;2012年3月5日,创办阳光下之家更生人士安置帮教基地; 2012年9月,注册成立深圳市阳光下之家社会帮教服务中心。 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新华社、《半月谈》、《人民日报》、香港《成报》等海内外700多家新闻媒体3500多次报道过其先进事迹,其中中央电视台就做过他12期专访节目。2007年,当选首届中国网络媒体"感动中国人物";2009年,入选《广东改革开放30年作出贡献的30个人》。中国第一个呼吁设立世界更生人士关爱日即"更生人士日"的倡导者。

社会荣誉

曾入选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手,广州亚运会志愿者岗位能手,新华社中国网事·感动2015网络人物 、2005年度"全国十大法制新闻人物"、第三届"深圳十大最具爱心人物"、第三届"深圳优秀外地来深建设者"、第四届鹏城慈善奖"鹏城慈善感动人物" 、"广东省"五五"普法中期先进个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个人 ,第十一届"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第六届"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第十届"广东省青年五四奖章"等提名奖,和太太一起入选2006年"广东省十大新闻人物"、第四届"深圳十大最具爱心家庭",与太太恋情当选2006"中国十大爱情故事"等;受到了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蔡东士,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雄,副省长雷于蓝,原中共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全国普法办副主任、司法部副部长张苏军,中央综治委副主任陈翼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等领导的接见。

帮教模式

第一步,走进高墙开展面对面社会帮教,写信和赠书给狱中囚子,以树立他们的积极人生态度和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为他们顺利回归社会作准备;

第二步,通过热线电话、心理信箱、QQ网聊和回复信件、邮件等方式对出狱人员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他们自由后的心理压力,消除各种不良情绪,帮助他们树立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心;

第三步,通过"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就业合作企业(单位)网"以分散的形式对部分求助的出狱人员进行就业培训和安置;创办阳光下安置基地和联合全国各地已有的安置基地,按照相关管理原则对另一部分求助的出狱人员进行过渡性就业安置,并进行跟踪服务,以帮助他们真正地融入社会,通过自食其力做一个守法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王金云帮教模式= 到监狱一对一帮教+出狱后心理疏导+技能培训和分散形式就业安置与基地过渡性安置相结合+跟踪服务

经典语录

"这个世界上的成功有很多种,不仅仅是官位多高、财富有多少。在我看来,有一份追求,人生就很伟大了。我不期望帮到很多人,我觉得1年帮1个人,30年帮30个人也一样很'伟大'。"

"'阳光下之家'的机构很小,不能帮到每一个人,我们是想把爱传递给别人,希望别人再把爱传递下去给更多的人,这也是我们的服务理念。感恩会让一个人走得更远。"

" 在志愿服务方面,我有两个底线:第一就是不去欺骗别人的钱,第二就是没有能力驾驭'阳光下之家'阳光、执着地走下去时,就不要乱花社会的钱。"

"对于将来,我期望能成立一家以普法书籍、纪录片、微电影、励志演讲和品牌加盟等方式,专门为更生人士提供法制宣传、励志帮教和再就业的社会企业,把阳光下之家打造成中国最知名的民间公益机构,成为传播爱心、公益、法治、和谐的精神文化品牌。"

阳光下之家服务成绩

到2018年6月为止,王金云及其团队成员被邀请到监狱、劳教所、看守所、学校、工厂等单位现身说法和作法制宣传讲500多场次,累计有200多万人次听过他的法制宣传演讲,并向听众发放了20多万份法制宣传资料;共接听热线电话和回复电子邮件60000多个(封);组织向监狱服刑人员赠书2.5万多册,他个人赠书4000多册;收到失足者及其亲属来信5000多封,回信6000多封;已帮助160多名出狱人员找到了工作,他们中无一人重犯罪;还帮助900多人走出了服刑的阴影;劝服60名犯罪在逃人员投案自首 ,劝导700多人放弃了犯罪或重犯罪的念头等 。此共费了王金云和太太500多万元积蓄 。阳光下之家暂不接受社会的捐赠,其经费全部来源于王金云个人积蓄及其控股的阳光下集团属下的六家公司的投入,以及他个人文化产品销售和稿费的部分收入。现在,王金云每年还要为"阳光下之家"投入50多万元。

阳光下之家服务目标

在2008年9月到2013年9月的第二个5年计划中,阳光下之家将完成在北京上海重庆武汉等城市开设分支机构,在深圳建立一个阳光下安置帮教基地,同时力争申请成立一个非公募基金会--阳光下爱心帮教基金会。

阳光下之家的终极目标是:把阳光下之家打造成中国最知名的帮教出狱人员融入社会的民间公益机构,把阳光下之家的理念和服务传播成为一种爱心、公益、法治、和谐的精神文化品牌。为了帮助更多的失足者,如何将"阳光下之家"这份公益事业继续经营下去,王金云有一个更高的愿望,他把"阳光下之家"的英文"HOMINSUN"注册了品牌,他要创建一个与车有关的网络平台,把它做成"社会企业的华为",计划帮扶一千名出狱人员成功创业。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王金云本身也走过一段人生的弯路,走出高墙后,找工作比较艰难,创业中遇到了许多的挫折,尽管最后他成功了。因此,他深知一个刑满释放人员开始新生活的不易,以及帮助其顺利溶入社会不只是对他们好,也是对我们每个人好,于是他依靠个人力量创办了国内首个刑满释放人员帮教中心"阳光下之家",自2003年开始,累计共花费了他500多万元积蓄 。从王金云身上体现出的这种面对挫折不自暴自弃、懂得感恩、顽强执着、积极向上、爱心奉献、用行动诠释使命与责任等精神,正是当代青年应该学习和发扬的。而社会对王金云的宽容也就是对一个群体的尊重,同时他的"成功"也侧面反映出了我国法治与文明建设的成果,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此也是创建和谐社会要大力提倡的。[2]

家庭生活

2006年2月14日,王金云与网友"江林"在广东举办了简单的婚礼,只发了喜糖却没办酒席,因为他们商量把不办酒席省下来的8万元钱捐赠给了"阳光下之家帮教基金",用于帮扶出狱者顺利回归社会。2003年8月,刚走出高墙不久的王金云把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上传到网上,此后,一个叫"江林"的网友经常在网上鼓励他。同年9月,王金云创办了国内第一个失足者帮教公益网站"中华失足者热线","江林"自始至终支持着他。直到见面,王金云才知道"江林"是个美丽大方的姑娘,她的真名叫蔡玲子。在王金云坚持社会帮教公益事业的十多年时间里,蔡玲子一直在身后默默地支持着他,自2003年以来,共花费了他们夫妇500多万元积蓄 。为此,他们夫妇被评为2006年"广东省十大新闻人物"、第四届"深圳十大最具爱心家庭"、2006年"中国十大爱情故事"等。

文学作品

散文集:《十八岁的坦白

纪实小说:《走出高墙

诗集:《一个情人的自白

长篇小说:《阳光下

纪实小说:《投案自首

公益事业

  • 1999年9月,申请加入深圳南山义工联;
  • 2003年8月,加入深圳南山义工联助学组;
  • 2003年9月,利用打工积蓄创办中国第一个失足者帮教公益网站"中华失足者热线";
  • 2003年12月,开通深圳第一条失足者心理咨询热线;
  • 2005年1月,申请开通广东第一个失足者心理辅导信箱--深圳市054-12信箱,邮编:518054;
  • 2005年6月,加入深圳市义工联生命之光组、社会调研组(义工编号:13567);
  • 2005年9月,注册成立国内首个刑满释放人员帮教中心--深圳市阳光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简称"阳光下之家",又称"阳光下之家刑释解教人员帮教中心";
  • 2005年10月17日,在南山司法所的支持下,自筹2000元作为首笔基金,成立了"阳光下爱心帮教基金";
  • 2006年4月13日,开通国内首条免费出狱人员就业服务热线;
  • 2008年3月,加入上海市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
  • 2008年12月,成立"阳光下义工队",个人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超过5000小时;2009年6月,被深圳市邮政局聘为"社会监督员";
  • 2009年7月,注册成为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注册志愿者";
  • 2009年8月,注册成为广州2010年亚运会城市志愿者;
  • 2009年12月4日,开通国内首条个人普法热线;
  • 2010年12月4日,开通国内首条投案自首服务热线;
  • 2011年3月,任共青团黄冈市委驻深圳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 2012年3月,创办阳光下之家更生人士(宝安)安置帮教基地;
  • 2012年9月,注册成立深圳市阳光下之家社会帮教服务中心;
  • 2012年11月,"阳光下之家"与西乡街道团工委合作,联合创建了"西乡街道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基地",至2014年,有近千名成功典型案例。

人物评价

《宝安日报》栗中西:扫除违法犯罪、弘扬社会正义,需要治安刑侦等刚性警务力量,也需要王金云这样的柔性社会力量。前者彰显的是法治的神圣威严,后者展示的则是人性的悲天悯人。至2015年,王金云在12年的时间劝服53名在逃人员自首,靠的不仅仅是化身正义、严词说教,也靠着一份对犯罪者仓皇无措的心理的准确洞悉,和对犯错者赋予的一种人道主义的真切关怀。现代文明社会认同法律对犯错者的惩戒,也认同宽恕的价值和重生的机会。所以扫除违法犯罪,需要王金云这样的"见义智为"。

广东省司法厅调研员李晓:"王金云是全国普法先进个人,也是我省普法楷模,他创新普法形式,劝服了50多名在逃人员投案自首,发挥了社会组织阳光下之家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中的不可替代作用,这种志愿服务的精神是另一种见义勇为,值得肯定和宣扬。"[3]

文献参考

  1. 被网友称为失足者"教师"。
  2. 这点是从央视节目中得知的。
  3. 王金云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