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锡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锡仁(1929年10月-2010年2月11日),四川省自贡市人,著名军旅作曲家。在三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王锡仁创作了二、三百首歌曲和歌剧、电影、电视片插曲,受到广大群众和部队官兵的喜爱。代表作有《红珊瑚》、《父老乡亲》等。主创过家喻户晓的歌剧《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1985年退休后写出了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父老乡亲》、《白发亲娘》、《中国的月亮》等一批优秀的作品。2010年2月11日在京逝世,享年81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王锡仁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29年10月

逝世日期 2010年2月11日

职业 作曲家

代表作品 《红珊瑚》、《父老乡亲》、《中国的月亮》 |}

甘肃省书法名家

王锡仁(1929年10月-2010年2月11日),笔名作人,甘肃兰州人。中国艺术研究院书画创作委员,中国历史博物馆画廊艺术指导委员、客座教授,山东世界风筝都艺苑书画协会会员,现代汉字余部书法学会理事,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1992年参加"四我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奖赛优秀奖,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孔雀杯"硬笔书法大展获优秀奖,作品入选第二届全国硬笔书法艺术作品展览、1993年纪念周恩来诞辰95周年硬笔书法作品展览、"金鹅奖"国际书画大赛等。书法作品曾获第三届"峨眉杯"全国大奖赛佳作奖、中国书画研究会二届优秀会员作品展优秀奖等,并被中国美院收藏。作品参加北京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获银鼎奖。作品被中国翰园碑林等多家碑林勒石刻碑,其作品先后在东京、南京、北京巡回展出。参加全国当代书法名家联展及亚细亚美术大展获特别奖。辞条辑入《中国硬笔书法艺术家精品集》、《世界书画篆刻通联大全》、《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简介

王锡仁,重庆市清华中学校九级校 友,1929年10月在四川省内江市出生,四岁随经商的父亲定居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1949年底参军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十一军文工团(后改编为海军青岛基地文工团)。1958年调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政文工团。1950年从事歌曲创作,数十年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主创过家喻户晓的《红珊瑚》等多部歌剧,为三十多影视剧主题歌普曲,《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等歌曲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传唱至今。

1985年退休后写谱写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父老乡亲》、《白发亲娘》、《中国的月亮》等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人生经历

1929年10月,王锡仁生于四川自贡,那里正好是沱江及其支流釜溪河的交汇处。1岁左右,一家人搬到了自流井区灯杆坝附近的牛市巷,4岁时举家迁居内江,初中时回到自贡进入蜀光中学学习。自贡市是川戏资阳河流派的中心,传统的川剧锣鼓、唱腔,盐工、川江号子,民间的山歌民谣,在王锡仁的成长中烙下了音乐的痕迹。

1949年,王锡仁背着两把小提琴,参加了二野 十一军文工团。1958年,调到北京海政文工团,先后担任乐手、作曲兼指挥。几十年来,王锡仁奔走在祖国各地,为的就是学习各地的民间音乐,京剧、川剧、评剧、越剧、吕剧、梆子等戏曲剧种以及京韵大鼓、苏州评弹、四川清音、扬琴和山东琴书等说唱艺术,为王锡仁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1960年初,海政文工团总团团长赵忠拿出歌剧《红珊瑚》的文字稿,让王锡仁为该剧作曲(与胡士平合作)。为了创作歌剧《红珊瑚》,他曾专程到河南采风,当年秋天,歌剧《红珊瑚》首次在北京舞台"亮相",王锡仁还担任该剧的首任指挥和唱腔指导。《红珊瑚》首演后,全国许多剧团竞相排演。次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将该剧拍成电影时,又将女主角演唱的主旋律、唱腔和过门,融会成一曲《珊瑚颂》,歌曲在中华大地唱红,王锡仁主创歌剧《红珊瑚》音乐的艺术成就,被记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

1985年,56岁的王锡仁正值创作高峰期,却得知自己退休了,由于对退休毫无思想准备,王锡仁心中产生了一种失落感。由于和老伴总共只有250多元月薪,经济处境异常困苦,再加上突如其来的糖尿病,老人遭受到精神与经济上的双重折磨。就在日子最艰难的时候,王锡仁得到了家乡人和朋友的关心,他踏上了阔别已久的故土,先后回到成都、重庆、内江和自贡等地。"家人、朋友在精神上鼓励我,帮我联系写电视剧音乐,不让我荒废业务,因此经济上也有了保障。"王锡仁说,自己忘不了家乡人的这份恩情,决定要用余生为家乡多写歌。

1990年,在故乡呆了近5年的王锡仁再次回到了北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拿到了词作家石顺义《父老乡亲》的歌词,"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小米饭把我养育,风雨中教我做人……"歌词写出了王锡仁的心情,家乡人的亲切面容又浮现在眼前,没有多想,王锡仁提笔谱好了曲,而这首歌先后被演绎成通俗和美声。1994年,在一台主题为"拥抱太阳"大型晚会上,由彭丽媛演唱了这首歌,在演唱中异常投入的彭丽媛不知不觉跪倒在舞台上,《父老乡亲》也随即传遍了大江南北。

从2003年开始,王锡仁与同样身在北京的老乡、著名词作家王持久一同策划为家乡创作一组"套曲",这组"套曲"分为《巴蜀情深》、《锦绣天府》两部分,"每一部分12首歌曲,共24首。我们回到家乡寻找素材和灵感,跋山涉水,也得到了家乡各方面的支持。"王锡仁说,历时3年后完成了这组"套曲",这些歌分别让宋祖英、李丹阳、戴玉强、谭维维等演唱,作品完成后得到了众多人的肯定。

2010年2月11日,北京海政歌舞团,创作了《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父老乡亲》等多首经典歌曲的川籍著名作曲家王锡仁因患癌症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2月17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举行了王锡仁的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

音乐创作

王锡仁的音乐创作,有三个高峰期。

五十年代末,他创作了歌剧《红珊瑚》的音乐(与胡士平合作)。这部歌剧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优秀民族歌剧之一,其中《海风阵阵愁煞人》选段广为流传,至今不衰。

他的第二次创作高峰,是歌曲《太阳最红,毛主席最 亲》。 这首令人难忘的歌,创作于1976年。当时,在海政歌舞团任专业作曲的王锡仁和同志们一道,正住在为预防地震而临时搭起的窝棚里。由于毛主席的逝世,加上唐山大地震的影响,人们都处在悲伤和不安的情绪之中。一天傍晚,王锡仁手捧着付林写的《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歌词稿,走出了没有电灯的窝棚,冒着唐山大地震余震的危险,来到了空无一人的大楼里。他打开电灯,铺开稿纸,旋律随着眼泪流淌,音符伴着激情跳荡……第二天早晨,他走出大楼,迎着满天朝霞,向人们奉献了这首歌《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九十年代里,年逾花甲、离休多年的王锡仁仍然笔耕不辍,成果不断,"乡情亲情系列歌曲"是他音乐创作的第三个高峰。

创作背景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这首经典歌曲诞生在毛主席去世后的一个傍晚,王锡仁手捧着词作家付林送来的歌词,走出了没有电灯的地震棚,冒着余震的危险,来到了空无一人的办公大楼里。打开电灯、铺开稿纸,旋律随着眼泪流淌,音符伴着激情跳荡……第二天早晨,他走出大楼,迎着满天朝霞,向人们捧出了《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动人旋律。

成就

在50年的艺术生涯中,王锡仁共创作了30多部歌剧、400多首歌曲,曾30多次荣获各种音乐创造大奖。歌剧《红珊瑚》成为我国经典民族歌剧。卞小贞演唱的《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全国影响空前。

2019年6月,《珊瑚颂》(赵忠钟艺兵林荫梧单文词王锡仁胡士平曲)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父老乡亲》

王锡仁1958年调北京海政文工团,1985年退休后,王锡仁创作了《父老乡亲》、《白发亲娘》、《衣食父母》等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歌曲。大约十多年前的一次晚会上,彭丽媛演唱《父老乡亲》,当时,彭丽媛为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和朴实感人的歌词而感动,在演唱时流泪了。

李丹阳谈恩师王锡仁 李丹阳说:"王老师真正是伟大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那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彭丽媛、宋祖英,包括我,都唱过他创作的歌。李丹阳和王锡仁是经常往来的四川老乡。李丹阳曾唱过王锡仁创作的《白发亲娘》和《家乡话》。记者电话采访正在西安演出的李丹阳,她获悉噩耗不敢相信,她在电话里声音哽咽地说:"王老师怎么这么快就突然走了?今年2月7日,我在央视参加春晚彩排,因我演唱了他创作的《拥抱江津》,江津市政府派电视台来北京采访我。当时我还跟王老师通过电话。我说,王老师啊,等春节演出忙完了,我就和宋祖英提着您最喜欢的四川竹叶青茶,到您家来看您哦! ""要得!要得!我们好摆摆四川龙门阵! "李丹阳说:"王老师一生创作那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彭丽媛、宋祖英,包括我,都唱过他创作的歌。王老师是我们四川人的骄傲!真的,走得太突然了,太令人痛惜了! "

外部链接

腾讯视频

父老乡亲 石顺义词 王锡仁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