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集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集乡位于蒙城县东15公里处,西接漆园办事处,北邻板桥集镇,南靠双涧镇,东与怀远县接壤。2017年,王集乡行政区域面积13800公顷,常住人口71743人。[1]

中文名称: 王集乡

行政区类别: 乡镇

所属地区: 中国黄淮平原

下辖地区: 下辖15个村,288个自然庄

电话区号: 0558

邮政区码: 233500

面 积: 13800公顷

人 口: 71743人(2017年)

气候条件: 北温带

机 场: 亳州机场

火车站:亳州火车站

车牌代码: 皖S

概况

2006年移村乡和王集乡正式合并,建立新的王集乡。王集乡下辖15个村,288个自然庄,303个村民小组,52个党支部,1846名党员,其中村党支部36个。

地理环境

王集乡位于蒙城县东15公里处,西接漆园办事处,北邻板桥集镇,南靠双涧镇,东与怀远县接壤。2017年,王集乡行政区域面积13800公顷。

行政区划

村委会15个、中学3个、2所中心小学、幼儿园2个、卫生院、农电等乡直单位。288个自然庄,35个党支部,1846名党员,其中村党总支15个。

劳务输出

外出务工,已成为群众增收的新渠道,仅此一项给群众带来的收入已超过该乡农业收入,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重要产业齐抓共管,并注重提高劳动力素质,积极组织剩余劳动力有序输出,全乡年外出务人员达5600人,年创收已突破2000移村乡作为涡河岸边的古老乡镇,十分显著的区位优势推动了移村独特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竹元、白果两个行政村竹编历史源远流长,年产竹篮10多万只,销往周边县市,远销河南、山东等省,2012年秋,乡政府配合泰兴公司引进“科麦二号”等优质强筋小麦11000亩,并与群众签订了购销合同。代刘村与阜阳丰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共同建立繁育小麦良种基地4000亩,仅此两项“订单农业”增加人均收入120元。另外具有地方特色的移村绿豆饼、绿豆园子、纯芝麻香油远近闻名,王家馄饨、万家“风雪”系列食品配方独特,吸引着众多客商。

农业生产

移村乡沿涡九个村均为黄泛沙质土壤,地力肥沃,幽竹茂林、参天蔽日、郁郁葱葱,正是这种优质土壤孕育了其境内,生长着一棵高23米、干围8.2米的一千五百年树龄的银杏古树。北部五村为沙礓黑土,地阔物阜。适植棉、宜种养,建有代刘万亩小麦良种基地,水草资源充裕。移村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较长,雨量适中,据气象资料显示,年平均气温14.8°C,年均无霜期为211天,降雨量为721.5mm,日照时数为2841.2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75%。此种气候非常适与动植物的生长,饲养畜禽已是群众增收的另一主要渠道。移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风朴纯,英才辈出。清末名将、直隶总督马金叙、九江道台马毓宝皆为移村马圩村人,马金叙曾多次率兵抗击来犯日军,并于光绪26年与4个儿子率部抗击八国联军,病故后,归葬马家洼村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原军长吴化文(1904年-1963年)是移村集人,吴化文曾率部参加过渡江战役。移村中心小学旧址就是吴化文的故居老宅,新民主主义以来,该乡有大批革命志士在武装夺取政权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斗争中英勇献身,经各级政府认定的革命烈士潘桔胜、王敬许、张凤山、祝跃明等26名,他们是移村乡的骄傲。改革开放以来,移村乡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综合经济实力有明显提高。到2002年底,全乡国民生产总值达5698万元,农业收入3638万元,财政收入为187万元,人均纯收入1972元,财政工资发放率100%,五保户供养覆盖面100%。乡信用社金融存款余额1260万元,发放支农贷款960万元。随着农村第二步改革的实施和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粮、油、棉产量逐年提高,截止2002年底,统计表明,全乡粮食产量14156吨,棉花产量800吨,油料产量925吨。畜牧业也出现了空前的发展速度,大牲畜饲养量12630头,生猪饲养量16600头,波尔山羊、长白猪、蛋鸡饲养大户不断增加,全乡百头以上养殖大户8个,批量饲养大户42个。代刘村许洪涛自筹资金养殖波尔山羊160多头,马圩村马洪亮规模养殖生猪年出栏268头,示范辐射效应,带动了周边村组养业的大发展。

科教文卫

随着农业、乡镇企业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科教文卫事业蓬勃发展,全乡现有中小学15所,幼儿园1所,共有教职工218名,在校生3600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已成为全乡人民共同心声,移村中学新址,占地面积达100亩,教学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实验室、图书室功能齐全,移村中心小学已达到县级示范小学建校标准。新建立的卫生院门诊大楼,极大改善了医疗条件,各村卫生所为农民看病提供了方便,农民看病、卫生防疫不出村,彻底改变了农村看病难的环境。广播宣传和有线电视传递着全国各地信息,有线电视把丰富多彩的节目传送到千家万户,更加丰实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彩电、冰箱、音响、洗衣机等高档商品 广泛进入农民家庭,百户拥有70余台套。

集镇建设

移村的集镇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街道发展由“一寸(移村)两牌坊,一百(碑)担三孔桥”的单一街道,发展成三纵二横的“井”字形物流中心,街道两边的居民新楼和商业店铺拔地而起,兴移柏油路的修建沟通内外交通。伴随城镇建设的发展,电信、电力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程控电话由98年的500台发展到2100台,华祖村借助外出打工多的优势,电话入户率达78%,成为全县电话入户先进村。全乡高压线路的更新改造和主干线路的重建,为全乡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集镇经商户达142家,民营大户年收入超十万元的居民12家,为促进商品流通,又建立了黄牛、粮、油、蔬菜、竹木、家具、建材、农机、牲畜交易八大专业市场。集镇贸易的发展已促进广大群众年收入明显提高。

班子成员

顾 伟同志:负责党政全面工作。

郑元飞同志:协助顾伟同志做好日常工作,并分管计生、组织、纪检工作;

张敬华同志:分管农业、科教文卫工作;

朱 军同志:分管交通、民政、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工作;

黄 卓同志:分管财政、王集集镇建设、文明创建工作;

潘 永同志:分管土地、移村集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工作;

王玉成同志:分管安全生产、信访稳定工作;

许永春同志:组织委员,分管组织、关工委、老干部工作;

崔 伟同志:宣传委员,分管宣传、统战工作;

刘 凯同志:武装部长,分管武装工作;

视频

王集乡:小小红椒“灯” 照亮致富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