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琵琶艺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琵琶艺术,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统音乐之一。

2008年6月7日,琵琶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秦朝时期出现的。「琵琶」这个名称来自所谓「推手为批,引手为把」(最基本的弹拨技巧)所以名为「批把」(琵琶)。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短颈鲁特琴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

中国琵琶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发展成日本琵琶朝鲜琵琶越南琵琶琉球琵琶

中国近代汉族民族音乐史上有“海派”(浦东派)琵琶和“浙派”(平湖派)琵琶两大流派。平湖派琵琶艺术对研究民族音乐史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1]

各地的发展

中国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批把是骑在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

唐朝以前,琵琶是所有弹拨乐器的总称[2]。最早的琵琶大约在秦朝时期出现,而琴身为圆形。原为骑在马上弹奏。

最初的琵琶的形制跟现代琵琶不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古代琵琶是圆形的,不同于现代梨形的琵琶。秦汉琵琶属于直项琵琶,所谓「直项」,是指乐器的琴柄毕直。秦汉琵琶琴身呈圆盘状,西晋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善于演奏琵琶,所以后世称这种乐器为阮咸

朝鲜

朝鲜亦把短颈鲁特琴族弹拨乐器称为琵琶,当时的琵琶是直颈的。后来新罗从中国唐朝的传入唐式琵琶,为了区别,把之前已有的琵琶称为「乡琵琶」(향비파乡琵琶),把传入的唐式琵琶称为「唐琵琶」(당비파唐琵琶)。据《三国史记》载,新罗乐中,玄琴伽倻琴琵琶三种弦乐器大笒中笒小笒三种管乐器合称为「三弦三竹」(삼현삼죽三弦三竹)。当时的琵琶以玳瑁制的拨子弹奏。

日本

日本在飞鸟时代从中国唐朝传入五弦琵琶,到奈良时代又传入四弦琵琶。五弦琵琶到平安时代初期仍在使用,四弦琵琶被日本人称为「乐琵琶」,是日本雅乐乐器之一。以半开形的拨子弹奏。后来又发展出平家琵琶盲僧琵琶唐琵琶萨摩琵琶筑前琵琶等种类。

越南

越南的琵琶也是从中国传入,称为「弹琵琶」(Đàn tỳ bà弹琵琶),常用于雅乐,直抱以手指弹奏。

琉球

琉球琵琶由来自中国福建闽人三十六姓传入,具有福建南管琵琶的特征如细颈、四相九品、凤眼,亦有与日本琵琶的特点,有四相,琴身圆如横筒,在腹部的面板上设有九品,相当低,五品长、四品短,用手指弹奏。特点在于腹中有响线,摇动琴身时铿然有声。

琵琶十大名曲

琵琶 《塞上曲》

琵琶《十面埋伏》

一、《塞上曲

《塞上曲》是一首传统琵琶大套文曲,乐曲通过描写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表达了哀怨悲切之情[3]

二、《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4]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称曲中经典。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垓下决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三、《霸王卸甲》

《霸王卸甲》小琵琶

【琵琶】《大浪淘沙》

《霸王卸甲》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5]。这首曲子取材与《十面埋伏》一样,也是描述垓下之战,同样是采用章回式结构,但立意不同。主角是项羽,所以乐曲沉闷悲壮。

四、《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6]是华彦钧创作的一首琵琶独奏曲,乐曲表现了作者对不平人世的无限感慨及对命运的态度。

五、《昭君出塞

琵琶独奏曲《昭君出塞》由华彦钧传谱。乐曲通过刻画昭君出塞[7]时的情绪变化,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无限感慨。

六、《阳春白雪

琵琶独奏:《昭君出塞》

琵琶古曲《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8],亦名《阳春古曲》,简称《阳春》,是一首广泛流传的优秀琵琶古曲。质朴而丰富的音乐语言,表现了人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对大自然充满无限感情的精神气质。

七、《草原小姐妹

表现了新中国少年儿童热爱集体,不畏风暴的高尚风格和勇敢的精神[9]

八、《海青拿天鹅

据说《海青拿天鹅》[10]是现今所知,流传年代最早的一首琵琶曲

九、《彝族舞曲

《彝族舞曲》是一首有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极其抒情的乐曲,它是用音乐来描述在晚上,男女老少围着篝火欢乐地载歌载舞[11]

琵琶独奏:《草原小姐妹》

琵琶独奏《海青拿天鹅》

十、《火把节之夜

《火把节之夜》[12]用音乐的方式写出了在火把节夜晚,少数民族的人们围着篝火,激情地跳着欢快的舞蹈。乐曲时而悠扬,时而激烈。

文学作品

一、《琵琶行》 唐代白居易作。写作者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时,偶遇一昔日长安名歌伎,听她弹奏琵琶并述说年长色衰后的飘泊沦落,由此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叙事流畅婉转,文字优美,是古代著名的长篇叙事诗。

二、《诉衷情•小莲初上琵琶弦苏轼作。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13]

三、《古从军行李颀作。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琵琶演奏:《彝族舞曲》

琵琶独奏《火把节之夜》

四、《杂曲歌辞•渭城少年行崔颢作。可怜锦瑟筝琵琶,玉台清酒就君家。

五、《七律•咏怀古迹五首杜甫作。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六、《琵琶白居易作。弦清拨刺语铮铮,背却残灯就月明。 赖是心无惆怅事,不然争柰子弦声。

七、《临江仙晏几道作。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八、《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 白居易作。四弦不似琵琶声,乱写真珠细撼铃。

九、《刘禅奴弹琵琶歌(感相国韩公梦)》 顾况作。乐府只传横吹好,琵琶写出关山道。

十、《琵琶歌元稹作。琵琶宫调八十一,旋宫三调弹不出。

十一、《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 白居易作。琵琶师在九重城,忽得书来喜且惊。

十二、《凉州词》唐代王翰作。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历史

琵琶的起源不详,其外型与鲁特琴乌德琴类似,可能源自共同的祖先。中国古代记录对它的起源有多种猜测,杜挚认为源自秦朝末年;刘熙认为这种乐器起源自游牧的胡人,可能是自中亚或西亚传入;一说来自乌孙

在汉朝时已经成为中国常见乐器,在魏晋南北朝之前,琵琶可以用来泛指所有弹拨乐器。最常见的琵琶为直颈,现在的阮咸为其后裔。在唐代时,由西域龟兹传入曲颈琵琶。现代的琵琶为改良后的曲项琵琶,在明朝定型。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批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南朝王僧虔《技录》:“魏文德皇后雅善琵琶。明帝尝引后衣乞为音乐,时杨阜在侧,问帝曰:‘太后,陛下嫡母,君礼岂在邪?’帝愧然缩手,后乃出。倾之,帝谓阜曰:‘吾知卿敬节,然诚因吾心虑不平,今从卿言,不得茫茫湘水,见伊人焉?’此言后之音律高妙。”可知在魏晋时期,“琵琶”之称正式进入宫廷。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中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的琵琶。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中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 从中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 当时称作 “胡琵琶”。 其形状为曲颈,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Barbat)。横抱琵琶用拨子演奏。 现代的琵琶就是由这种曲项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

从北齐到唐代,是琵琶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14],原籍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东北一带)的曹氏琵琶家族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如北齐至隋代的曹妙达,因善琵琶在北齐时即被封王,入隋后又被任为宫中乐官,于太乐教习琵琶技艺。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參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