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琼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琼楠(学名:Beitschmiedia intermedia Allen),是樟科琼楠属植物,乔木,高9-20余米,胸径60-100厘米;树皮灰色至灰褐色,全株无毛。顶芽多为卵圆形,无毛。叶对生或近对生,革质,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先端钝或为短渐尖,尖头钝。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长1.5-2厘米,少花;花绿白色;花梗长2-3毫米。果长圆形或近橄榄形,成熟时黑色或黑褐色,有细微小瘤;果梗长约1厘米,粗3-7毫米。花期8-11月,果期10月至次年5月。

分布于中国海南、广西;越南也有分布。常散生长于海拔400-1300米的山谷和山腰的缓坡上或在水边和溪旁。

该种为材用树种,木材结构细致均匀,适作梁、柱、桁板和较好的家具及农具用材 。叶可入药,苦,寒。解毒,活血。治咽痛,疮疡,跌损。

形态特征

乔木,高9-20余米,胸径60-100厘米;树皮灰色至灰褐色,全株无毛。顶芽多为卵圆形,无毛。叶对生或近对生,革质,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6.5-8.5(-11)厘米,宽2.5-4.5厘米,先端钝或为短渐尖,尖头钝,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微沿叶柄下延,中脉上面或至少在中下部微下陷,侧脉每边通常6条,稀8条,与网脉均在两面凸起,但网脉下面较上面的密,上面亮绿色,背面浅绿色,干后上面灰绿色,下面紫褐色;叶柄细瘦,长1-2厘米。

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长1.5-2厘米,少花;花绿白色;花梗长2-3毫米;花被裂片椭圆形,长约2毫米,有密集而显著的线状斑点。果长圆形或近橄榄形,长3-4.5(6)厘米,直径1.5-2.5(3)厘米,成熟时黑色或黑褐色,有细微小瘤;果梗长约1厘米,粗3-7毫米,两端不膨大。花期8-11月,果期10月至次年5月。[1]

主要价值

经济:木材纹理通直,结构细致均匀,材质稍软而轻,加工容易,纵切面滑;干燥后稍有开裂,但不变形,含油或粘液少,不耐腐,纵切面材色一致,创光后有明亮的光泽,适于作梁、柱、桁、桷、天花板、门、窗以至一般较好的家具及农具等用材。

药用:叶可入药,苦,寒。解毒,活血。治咽痛,疮疡,跌损。煎服,9-15克;或煎敷。

产地生境

常散生长于海拔400-1300米的山谷和山腰的缓坡上或在水边和溪旁。为热带、南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和山地雨林的主要树种。年平均气温在19-23℃,1月份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2000-2500毫米,土壤多为山地黄壤,多在土层深厚、腐殖质丰富的疏松矽壤土,在静风潮湿的良好立地上生长良好。伴生树种毛荔枝、大花五板果、梨润楠、土沉香、海南柿、海南菜豆树等。

分布于中国海南、广西;越南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采用种子繁育,花期8-11月,果翌年8-9月成熟,熟时黑色或黑褐色,有细小瘤点,果梗长1厘米,粗3-7毫米,阴干果实200粒/千克,果实去梗即可播种,随采随播,发芽率可达95%。

惟发芽不甚一致,在抚育管理上比较不便。待苗高有3-4厘米时揭去盖草,这时雨量较多,如圃地日照不长可不必架设荫棚,在一般管理下,一年苗高有40厘米左右便可出山造林。

栽培技术

栽植

造林地可选择在海拔适中的山间缓坡采伐迹地上。从海拔300-1000米的中海拔地区均可造林。采用1年生的苗木,高约40-50厘米于雨季上山造林,株行距3米×3米或3米×4米,幼林可适当密植至2米×3米,穴植。

抚育

幼林郁闭前每年进行2-3次抚育,清除林地内的灌木杂草,并在植株周围松土,随着幼林郁闭度的增加,可适当进行疏伐至株行距3米×4米或4米×4米,以促进林木的生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