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瑞应麒麟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瑞应麒麟图
图片来自udn

瑞应麒麟图中国明代儒林郎翰林院修撰沈度作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描绘1414年郑和下西洋榜葛剌国进贡的麒麟(麒麟即索马里语giri 长颈鹿的对音)。原画上部有《瑞应麒麟颂序》,从左边缘写满到右边缘,共二十四行。《瑞应麒麟图》有二枚印章,在画幅紧左边缘中央。

《瑞应麒麟图》今藏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

简介

明成祖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秋天,一个名叫榜葛刺的国家派遣使臣来华,跟随他一起到来的还有一只麒麟。当时礼部官员上表请贺,尽管永乐皇帝免去请贺,但依然请了翰林院修撰沈度写下了一篇《瑞应麒麟颂》,并且命令宫廷画师将麒麟图像画下,将《瑞应麒麟颂》抄写在图上,于是有了《瑞应麒麟图》,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后来,出现了很多临摹版,其中清人陈璋临摹《瑞应麒麟图》而作的《榜葛剌进麒麟图》最为著名,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麒麟图”上的麒麟到底是什么动物呢?其实是非洲的长颈鹿。榜葛刺是明朝对今天孟加拉国一带的称呼。中国古人眼中的麒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为什么千里迢迢而来的长颈鹿会被人们冠以麒麟的称呼呢?[1]

据《明史》记载,永乐六年榜葛剌首次入贡。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归来,榜葛剌新国王遣使奉表来谢,其贡品中就有一头长颈鹿。这种异域动物一到南京,就引起了轰动。但当时朝野对长颈鹿究竟属何种动物均很难确定,有人称之为“锦麟”“奇兽”,有称“金兽之瑞”。

之后,永乐帝诏翰林院修撰沈度绘制麒麟图,并作《瑞应麒麟颂》以工笔小楷抄在图上。这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明人画麒麟图沈度颂》轴,这幅画为榜葛剌所贡麒麟确为长颈鹿留下最真实的记录。[2]

神兽麒麟

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早在周代的典籍当中就有记载,《礼记》中将“麟、凤、龟、龙”称作“四灵”,其中更对麒麟有著特别的崇拜,将它视为“四灵之首,百兽之先”。《尔雅》中对麒麟的解释是“麋身,牛尾,一角”;《说苑》中的解释是“麋身一角,圆顶牛尾”,除此之外,众多古代文献典籍中对麒麟都有过各种各样的解释,单单身体部分,有的说像麋鹿,有的说像马,有的说像獐。无论如何,此时的麒麟始终出现在中国古时人们的想像中。

麒麟作为艺术形象首先出现在早期陵墓的石刻上,至迟到时期,麒麟作为仁兽在陵墓装饰中常常被应用起来。汉代画像砖上的麒麟与鹿非常相似,头生一角,角上还有圆球或者三角状的描绘,可能是用来表示麒麟的角为肉角,有人认为麒麟这样的形象与两汉时期对外交流中,来自西亚等处异域动物有很大关系。到了南北朝时期,麒麟的形象更加丰富,甚至有些麒麟身上增加了双翼,刻画了莲花纹,与此时佛教盛行等不同的文化背景相关。唐代的麒麟尽管少用于陵墓,但在其他建筑,甚至官服上都被引用起来。

宋朝时随著中外交流的频繁,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让很多更远的动物出现在史籍记载中。南宋赵汝适诸蕃志》中记载了一个叫作“弼琶国”有一种叫作“徂蜡”的动物,状如骆驼,而大如牛,肤色黄,前脚高五尺,后低三尺,头高向上,皮厚一寸。其实这里的“徂蜡”是阿拉伯语“zarafa”的变音,意思是长颈鹿,这里的弼琶国相当于今天的非洲索马利亚沿岸,在索马利亚语中长颈鹿被称为“giri”,发音很像麒麟,于是渐渐地国人便把麒麟与长颈鹿对应起来了。

古人喜爱麒麟,是与传说中赋予在它身上的优秀品质分不开的。古时人们称它为“仁兽”,在《说苑》中曾这样解释:“含仁怀义,音中律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择土而后践,位平然而后处,不群居,不旅行,纷兮其质文也,幽问循循如也”,体现了麒麟的仁厚气质和谦谦风度。而对统治者而言,麒麟的出现代表著天下一统,太平盛世的祥瑞,因此更给了它以倍加推崇的地位。在民间,更将麒麟看作家族兴旺,子孙贤良的象征,麒麟送子的说法就是真实的写照。[3]

《瑞应麒麟图》临摹本

《瑞应麒麟图》有两种临摹本:

  1. 明代华亭沈庆临摹,图中的麒麟,身上有锯齿纹。此图原归李印泉收藏。后为美国收藏家John T Dorrance 购得。现藏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
  2. 清代陈璋描临《榜葛剌进贡麒麟图》。

《榜葛剌进贡麒麟图》常被误会为《瑞应麒麟图》,此作实为清代画家陈璋描临《瑞应麒麟图》而得。《榜葛剌进贡麒麟图》并无24行《瑞应麒麟颂序》,仅代以9行题词;《榜葛剌进贡麒麟图》二枚印章亦非置于画幅紧左边缘中央,而在画幅左下角。此外,《瑞应麒麟图》中的麒麟身上没有网纹,但《榜葛剌进贡麒麟图》中的麒麟却有网纹,相信所绘之物为索马里网纹长颈鹿(学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 reticulata)。

《榜葛剌进贡麒麟图》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