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這是優質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瑪麗·愛因斯沃斯」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主要著作
(removed Category:1913年出生 using HotCat
 
(未顯示由 7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7 次修訂)
行 1: 行 1:
 +
{{Good article}}
 +
 
{{Infobox person
 
{{Infobox person
 
| honorific_prefix  =  20世紀初美國心理學家
 
| honorific_prefix  =  20世紀初美國心理學家
行 44: 行 46:
 
[[File: Mary_Dinsmore_Ainsworth.jpg |缩略图|left|300px|[https://sites.google.com/a/nvusd.org/mary-ainsworth-biography/  圖片來源:瑪麗·愛因斯沃斯 ] ]]
 
[[File: Mary_Dinsmore_Ainsworth.jpg |缩略图|left|300px|[https://sites.google.com/a/nvusd.org/mary-ainsworth-biography/  圖片來源:瑪麗·愛因斯沃斯 ] ]]
 
-->
 
-->
'''瑪麗·愛因斯沃斯'''  ({{lang-en|Mary Dinsmore Ainsworth}},1913年12月1日 -  1999年3月21日 ) 是一位加拿大籍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出生于[[ 美國]][[俄亥俄州]]的格倫代爾市,逝于[[維吉尼亞州]]的[[夏律第鎮]]。<ref name=“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917590  依恋理论]</ref>
+
'''瑪麗·愛因斯沃斯'''  ({{lang-en|Mary Dinsmore Ainsworth}},1913年12月1日 -  1999年3月21日 ) 是一位[[ 加拿大]] [[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出生于美國[[俄亥俄州]]的格倫代爾市,逝于[[維吉尼亞州]]的[[夏律第鎮]]。<ref name=“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917590  依恋理论]</ref>
  
 
* '''在心理學領域,[[約翰·鮑比]]被稱為「[[依附理論]](又稱依戀理論)」之父,<ref name=“douban">[https://www.douban.com/doulist/46245219/ “依恋理论之父”约翰·鲍尔比经典作品]</ref>而愛因斯沃斯被後世稱為「依附理論」之母 <ref name=“每日頭條">[https://kknews.cc/baby/pgxv6qj.html 她一直工作到80歲,專門研究「嬰兒的依戀」,總結出3種不同類型]</ref>-- 她發明的許多情境測驗研究提升「依附理論」的立論,是現代「依附理論」的「基石」'''
 
* '''在心理學領域,[[約翰·鮑比]]被稱為「[[依附理論]](又稱依戀理論)」之父,<ref name=“douban">[https://www.douban.com/doulist/46245219/ “依恋理论之父”约翰·鲍尔比经典作品]</ref>而愛因斯沃斯被後世稱為「依附理論」之母 <ref name=“每日頭條">[https://kknews.cc/baby/pgxv6qj.html 她一直工作到80歲,專門研究「嬰兒的依戀」,總結出3種不同類型]</ref>-- 她發明的許多情境測驗研究提升「依附理論」的立論,是現代「依附理論」的「基石」'''
行 55: 行 57:
  
 
== '''童年生活與求學階段''' ==
 
== '''童年生活與求學階段''' ==
* 愛因斯沃斯的父母都是美國[[賓洲]]頂級私立文理學院[[迪金森學院]]的畢業生,她的父親查爾斯·薩爾特擁有歷史碩士學位,在愛因斯沃斯出生時,她的父親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一家製造公司工作,而她的母親瑪麗是一名家庭主婦。
+
 愛因斯沃斯的父母都是美國[[賓洲]]頂級私立文理學院[[迪金森學院]]的畢業生,她的父親查爾斯·薩爾特擁有歷史碩士學位,在愛因斯沃斯出生時,她的父親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一家製造公司工作,而她的母親瑪麗是一名家庭主婦。愛因斯沃斯是家中的長女,下面還有二妹妹,她的父母非常重視教育,期望他們的三個女兒都能在學術獲得優異的成就。
 
 
愛因斯沃斯是家中的長女,下面還有二妹妹,她的父母非常重視教育,期望他們的三個女兒都能在學術獲得優異的成就
 
 
 
* 愛因斯沃斯在3歲開始讀書,她的母親每週都會去當地的圖書館,為她選擇適合因斯沃斯閲讀的書籍
 
  
* 1918 年,在愛因斯沃斯5歲的時候,因為她的父親工作升遷及公司搬遷的關係, 使得 愛因斯沃斯全家搬至[[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多倫多]]市,愛因斯沃斯自此在多倫多成長,並在此完成了她的學業。
+
愛因斯沃斯是一個早熟孩子,三歲開始讀書,她的母親每週都會去當地的圖書館,為她選擇適合閲讀的書籍。1918 年,在愛因斯沃斯5歲的時候,因為她的父親工作升遷及公司搬遷的關係,愛因斯沃斯全家搬至[[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多倫多]]市,愛因斯沃斯自此在多倫多成長,並在此完成了她的學業。
  
* 愛因斯沃斯在15歲時閱讀[[威廉·麥獨孤]]的著作《人物性格與生活行為》(1926年)後,她說:「'''我還從不曾想過,一個人完全可以從自己的內心,去尋找自己行為和感受的源頭,而不是單純關注外界力量的影響,這是多麼美妙的一件事啊!'''」之後她便決定要成為一名心理學家。
+
 愛因斯沃斯在15歲時閱讀[[威廉·麥獨孤]]的著作《人物性格與生活行為》(1926年)後,她說:「'''我還從不曾想過,一個人完全可以從自己的內心,去尋找自己行為和感受的源頭,而不是單純關注外界力量的影響,這是多麼美妙的一件事啊!'''」之後她便決定要成為一名心理學家。
  
* 愛因斯沃斯在她16歲時,她被[[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榮譽課程錄取,此榮譽課程僅錄取五名學生,而她是此五名學生中唯一的女性 ---
+
 愛因斯沃斯在她16歲時,她被[[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榮譽課程錄取,此榮譽課程僅錄取五名學生,而她是此五名學生中唯一的女性 --- 在1935年拿到學士學位後,愛因斯沃斯決定繼續留在多倫多大學進修。在1936年獲得碩士學位 在1939年發表其博士論文 《基於安全概念的調整評估》(An Evaluation of Adjustmen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ecurity),獲得多倫多大學的博士學位。<ref name=“每日頭條"/>
** 在1935年拿到學士學位後,愛因斯沃斯決定繼續留在多倫多大學進修。
 
**  在1936年獲得碩士學位 後,
 
**  在1939年發表其博士論文 《基於安全概念的調整評估》(An Evaluation of Adjustmen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ecurity),獲得多倫多大學的博士學位。<ref name=“每日頭條"/>
 
  
 
== '''學術生涯''' ==
 
== '''學術生涯''' ==
[[File: Mary_Dinsmore_Ainsworth_v2.png |缩略图|right|300px|[https://wikivisually.com/wiki/Mary_Ainsworth  片來源 加拿大婦女軍團少校 ] ]]
+
[[File: Mary_Dinsmore_Ainsworth_v3.png |缩略图|left|300px|[https://twitter.com/marydainsworth?lang=de 原 鏈接 依附理論測驗]]]
  
* 愛因斯沃斯在多倫多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留在其母校擔任教師。
+
 愛因斯沃斯在多倫多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留在其母校擔任教師 。後來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係,她在1942年加入加拿大婦女軍團,並擔任陸軍考官,她的職責包括管理臨床評估和人員評估測試。不久後她升級成為加拿大婦女軍團人員主任顧問,並於1945年陞升成為少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愛因斯沃斯回到多倫多大學繼續教授人格心理學
  
* 後來因為第二次世界 關係 她在1942年加入加拿 婦女軍團, 擔任陸軍考官,她的職責包括管理臨床評估和人員評估測試 不久後她升級 成為 加拿 婦女軍團人員主任顧問 ,並 於1945 陞升 為少校
+
1955年至1974年期間,她長期在[[約翰霍普金斯 學]]當任教授。於1975年搬至維吉尼亞州 夏律第鎮 在[[維吉尼亞 學]]教學 定居 在1984年 成為 維吉尼亞 學的名譽教授退休。退休後 她在1989年獲得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 在1998 獲得美國心理學基金會心理學學士終身 就獎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愛因斯沃斯 回到多倫多大學繼續教授人格心理學
+
 愛因斯沃斯 於1999年3月21日,因中風去世于維吉尼亞州的夏律第鎮,享年85歲 <ref name=“知乎"/><ref name=“每日頭條"/>
  
* 1955年至1974年期間 她長期在[[翰霍普金斯大學]]當任教授。
+
== '''婚姻雖短暫 卻造就許多成果''' ==
  
* 於1975 搬至維吉尼亞州 夏律第鎮 ,在[[ 維吉尼亞大 學]] 學並 定居
+
[[File:瑪麗·愛因斯沃斯與嬰兒.jpg | thumb | 280px | 瑪麗·愛因斯沃斯與嬰兒 <br> [https://twitter.com/marydainsworth 原圖鏈接]]]
 +
  在1950年,愛因斯沃斯與多倫多大學心理學系研究生[[倫納德·安斯沃思]]結婚,為了方便安斯沃思在[[倫敦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婚 他們移居[[倫敦]]。
 +
可惜,他們的婚姻關係只維持了10 ,於1960年離婚。在他們10年的婚姻中,因為安斯沃思的求學及職業生涯的關係,愛因斯沃斯陪伴安斯沃思到不同地方,包括英國倫敦和[[烏干達]]。也讓她有機會和許多有影響力 心理學家見面 其中包括:
 +
* 她 報紙上看到[[ 英國]]很有名的發展心理 家[[約翰·鮑比]] 徵召實驗助理的廣告,因此加入他的研究團隊和鮑比共事了三年,一起研究嬰兒與母親分離對嬰兒個性的影響。
 +
* 1954年,為了更深入的研究,研究團隊遠赴非洲烏干達的[[坎帕拉]],他們共去了烏干達六、七個村莊,愛因斯沃斯更 會當地的語言。
 +
* 在烏干達的這段期間,愛因斯沃斯進行了她的第一次“母嬰”觀察。 因實地觀察及研究,愛因斯沃斯進而發表其第二本著作,《烏干達的嬰兒期》 <ref name=“每日頭條"/><ref name=“pansci0">[https://pansci.asia/archives/147046 人際的「溫度」,依附的基礎──依附理論系列(十四) ]</ref><br><br><br><br>
  
* 在1984年成為維吉尼亞大 的名譽教授退休。
+
== ''' 術貢獻''' ==
  
* 退休後,她在1989 年獲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
+
[[File: 陌生情境.jpg |缩略图|left|400px|[http://www.attachfromscratch.com/mary-ainsworth.html  圖片來源:陌生情境測驗 ] ]]
  
* 並在1998年獲得美國心理學基金會心理學學士終身成就獎。
+
=== '''陌生情境測驗''' ===
  
* 愛因斯沃斯 於1999年3月21日,因中風去世于維吉尼亞州 夏律第鎮 享年85歲 <ref name=“知乎"/><ref name=“每日頭條"/>
+
 愛因斯沃斯 最大的學術貢獻在於早期情感依戀方面 研究 她率先使用了「陌生情境測驗」(Strange Situation Test)
  
== '''婚姻雖短暫,卻造就許多成果''' ==
+
  「依附理論」最早是由約翰·鮑比 在1950年 代所提出。小孩子一出 就會依賴身邊重要的人(媽媽) 讓自己免於受到外在的威脅 並發展成自我與外界互動的 式。<ref name=“pansci">[https://pansci.asia/archives/99774 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一)]</ref>
* 在1950年 ,愛因斯沃斯與多倫多大學心理學系研究 [[倫納德·安斯沃思]]結婚 婚後 他們移居[[倫敦]]以 便安斯沃思至[[倫敦大學]] 完成他博士學位。
 
  
[[File:瑪麗· 愛因斯沃斯 與嬰 .jpg | thumb | 300px | 瑪麗·愛因斯沃斯與嬰 <br> [https://twitter.com/marydainsworth   原圖鏈 ] ]]
+
在1965年, 愛因斯沃斯 進一步拓展了鮑比的依附理論,率先使用了陌生情境測驗。在測驗中,幼 會被帶進一個陌生的房間,房間內擺滿玩具。母親在場時,幼 會被鼓勵去探索周遭環境;但幾分鐘後,一位陌生人會進來, 著母親會離開。在經過這次短暫分離之後,母親又會回到現場。
  
* 可惜 他們 婚姻 關係 只維持了10年 於1960年離婚
+
  研究人員要研究觀察 母親離開房間以及重回房間時,幼兒的反應如何?通過分析兒童在不同陌生情境場景中 反應,來測試嬰兒或兒童與母親的互動 關係, 並進而劃分兒童不同的依附類型
  
* 在他們婚姻關係的10年中,因為安斯沃思的求學及職業生涯的關係, 愛因斯沃斯 陪伴安斯沃思到不同地方,包括英國倫敦和[[烏干達]]。也讓她有機會和許多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見面,其中包括:
+
 愛因斯沃斯 發明 情境測 驗研究 方法 對兒 童依附類型 劃分 ,為 之後人格心理 學的 發展 奠定 重要 基礎 。<ref name=“每日頭條"/><ref name= “pansci"/>
** 英國很有名 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 -- 她在報紙上看到鮑比徵召實 助理的廣告,因此加入他的 研究 團隊和鮑比共事了三年 一起研究嬰兒與母親分離 個性 影響。
 
** 1954年 ,為 了更深入的研究,研究團隊遠赴非洲烏干達的[[坎帕拉]],他們共去了烏干達六、七個村莊,愛因斯沃斯更 會當地 語言。
 
** 在烏干達的這段期間 愛因斯沃斯進行 第一次“母嬰”觀察。並因實地觀察及研究,愛因斯沃斯進而發表其第二本著作,《烏干達的嬰兒期》 。<ref name=“每日頭條"/><ref name= “pansci0">[https://pansci.asia/archives/147046 人際的「溫度」,依附的基礎──依附理論系列(十四) ]</ref>
 
  
== ''' 學術貢獻''' ==
+
=== ''' 親子關係基本類型''' ===
[[File: Mary_Dinsmore_Ainsworth_v3.png |缩略图|left|300px|[https://twitter.com/marydainsworth?lang=de 原圖鏈接: 附理論測驗]]]
+
愛因斯沃斯根據陌生情境測驗,界定了親子關係的三種基本依附類型,分別稱為:<ref>[https://read01.com/J74N7z.html#.XVm7nq33Xos 安斯沃斯的 戀主義如何影響孩子一生?]</ref>
  
===''' 依附 理論'''===
+
1、安全型 依附 (securely attached) 這種嬰兒 媽媽離開 時候會有些沮喪,但當媽媽回 來的 時候 就會 很開心而且可以很快平靜。深入的研究顯示70% 嬰兒屬 這個安全型 依附 型。 媽媽在 這種關係中對 孩子 心,愛護 的, 體驗到 種安全型依並附的 孩子 知道 媽媽 是關心他們 的, 即使當媽媽不在時身邊, 孩子 也了解媽媽是 的。 在這 安全型 附成長的嬰兒和 子一般比較快樂和自信。
「依附理論」最早是由約翰·鮑比在1950年代所提出 愛因斯沃斯根據鮑比 其所發表 著作 《依附和失落》(Attachment and Loss,1969)中提出「依附」是演化上留存下 來的 產物:<ref>[https://www.abebe.org.br/files/John-Bowlby-Attachment-Second-Edition-Attachment-and-Loss-Series-Vol-1-1983.pdf  Attachment and Loss]</ref>
 
* 小孩子一出生 就會 依賴身邊重要 人(媽媽),讓自己免 受到外在的威脅,並發展成自我與外界互動的方式。<ref name=“pansci">[https://pansci.asia/archives/99774 | title=  依附 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一)]</ref>
 
媽媽在孩子 人格形成的 鍵時期(0-3歲)扮演了重要 角色 個階段內, 孩子 媽媽 之間 互動關係 反映及影響 孩子 長大後的兩性 係及和其 社交生活 <ref>[https://read01.com/AJRo07O.html#.XVlx6q33Xot  4 種依 戀類型,帶給 子4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ref>
 
  
=== '''陌生情境測驗''' ===
+
2、迴避型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ambivalent)。這些孩子當媽媽離開房間的時候雖然會哭,但似乎不是那麼傷心或難過。奇怪的是,當媽媽回 的時候,他們也不覺得高興,轉過身就爬開了。在 陌生情境測驗 中, 約20% 嬰兒屬 這種迴避型 依附 媽媽 這種關係 中, 對孩子 需要不是特別關心 而孩子 媽媽離開 很焦慮 媽媽 一離開 就大哭 其他大 不易讓嬰兒安靜下來 這些孩子還害怕 陌生 境。
[[File: 陌生情境.jpg |缩略图|right|400px|[http://www.attachfromscratch.com/mary-ainsworth.html  圖片 源: 陌生情境測驗 ] ]]
 
* 愛因斯沃斯最 大的 學術貢獻在 早期情感依戀方面的研究...
 
** 在1965年,她進一步拓展了鮑比的 依附 理論,率先使用了「陌生情境測驗」(Strange Situation Test)
 
**  情境測驗 中, 幼兒會被帶進一個陌生 房間 房間內擺滿玩具。母親 場時,幼兒會被鼓勵去探索周遭環境;但幾分鐘 後,一 位陌生人會進來,接著母親會 離開 。在經過這次短暫分離之後 母親又會回到現場。
 
** 研究 員要研究觀察 母親離開房間以及重回房間時,幼兒的反應如何?通過分析兒童在不同 陌生 場景中的反應,來測試嬰兒或兒童與母親的互動關係,並進而劃分兒童不同的依附類型
 
  
* 愛因斯沃斯發明 情境測驗研究方法 及對 依附 型的 劃分 為之後人格心理學的發展 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ref name=“每日頭條"/><ref name=“pansci"/>
+
3、抗拒型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avoidant)。這些孩子當媽媽離開的時候他們會大哭,但是當媽媽回來並想靠近孩子 時候 孩子很難被安撫,而且看起來還很生氣。大約10%的嬰 屬於這種抗拒型 依附型 。在這種關係中 媽媽對孩子不很負責也不關心,而孩子則對媽媽反應疏遠、冷漠。當媽媽離開時 孩子不焦慮 母親回來時也不特別高興
  
=== ''' 親子關係基本類型''' ===
+
=== ''' 以依附理論看兩性互動''' ===
 愛因斯沃斯 根據 陌生情境測驗 ,界定了親子關係的三種基本依附類型,分別稱為:<ref>[https://read01.com/J74N7z.html#.XVm7nq33Xos 安斯沃斯的依戀主義如何影響孩子一生?]</ref>
+
 愛因斯沃斯 突破性的 陌生情境測驗研究 工作 使 後世學者 ,和 能夠很好地理解「 依附 理論」及理論 的不 同風格 更進 我們了解 ,這些 風格如何影響個體成年後 社交行為
*1、安全型依附(securely attached)。這種嬰兒在媽媽離開的時候會有些沮喪,但當媽媽回來的時候就會很開心而且可以很快平靜。深入的 研究 顯示70%的嬰兒屬於這個安全型依附型。媽媽在這種關係中對孩子是關心,愛護的,體驗到這種安全型依並附的孩子知道媽媽是關心他們的,即 使 當媽媽不在時身邊 孩子也了解媽媽是關心他們的。在這種安全型依附成長的嬰兒 孩子一般比較快樂和自信。
 
*2、迴避型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ambivalent)。這些孩子當媽媽離開房間的時候雖然會哭,但似乎不是那麼傷心或難過。奇怪的是,當媽媽回來的時候,他 也不覺得高興,轉過身就爬開了。在陌生情境測驗中,大約20%的嬰兒屬於這種迴避型 依附 型。媽媽在這種關係中,對孩子 需要 是特別關心,而孩子在媽媽離開後很焦慮 媽媽 離開就大哭,其他大人不易 嬰兒安靜下來 ,這些 孩子還害怕陌生環境。
 
*3、抗拒型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avoidant)。這些孩子當媽媽離開 時候他們會大哭,但是當媽媽回來並想靠近孩子的時候,孩子很難被安撫,而且看起來還很生氣。大約10%的嬰兒屬於這種抗拒型依附型。在這種關係中的媽媽對孩子不很負責也不關心,而孩子則對媽媽反應疏遠、冷漠。當媽媽離開時,孩子不焦慮,母親回來時也不特別高興
 
  
=== '''以 依附 理論看兩性 互動''' ===
+
依附 關係並不只是影響嬰兒,兒童和母親 互動 的關係, 愛因斯沃斯 認為這些孩子長大成人在建立其人際關係時 特別是親密關係 ,這些 特點仍會顯露出來,終其一生依附關係都會 影響 個體成年後的 兩性關係和其他人的互動關係和 社交 生活 <ref name=“壹讀">[https://read01.com/mxoMNO.html 【科研助手】瑪麗·愛因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測驗 ]</ref>
愛因斯沃斯 突破性的陌生情境測驗研究工作使後世學者 和我們能夠很好地理解「依附理論」及理論的不同風格,更進一步讓我們了解 ,這些 風格如何 影響個體成年後的社交 行為
 
  
* 依附關係並不只是影響嬰兒,兒童和母親互動的關係,愛因斯沃斯認為這些孩子長大成人在建立其人際關係時,特別是親密關係,這些特點仍會顯露出來,終其一生依附關係都會影響到個體成年後的兩性關係和其他人的互動關係和社交生活。<ref name=“壹讀">[https://read01.com/mxoMNO.html 【科研助手】瑪麗·愛因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測驗 ]</ref>
+
 以上三種中,以'''矛盾型依戀'''的孩童最易於長大後產生成人後另一半分離的焦慮。他們可能會以用嚎啕大哭、吵鬧等阻止對方離開;失敗的話會情緒低落,又會嘗試與對方疏離,好讓自己別太傷心;要是對方仍不回來的話,他們會嘗試接受分離,正常生活,但想到對方時仍會傷心。<ref name="kk">[https://kknews.cc/psychology/6l9m29m.html 「相處課」不在身邊便懷疑對方,分離焦慮症患者最需要一個抱抱 ]</ref>
** 以上三種中,以'''矛盾型依戀''的孩童最易於長大後產生成人後另一半分離的焦慮。
 
**  他們可能會以用嚎啕大哭、吵鬧等阻止對方離開;
 
**  失敗的話會情緒低落,又會嘗試與對方疏離,好讓自己別太傷心;
 
**  要是對方仍不回來的話,他們會嘗試接受分離,正常生活,但想到對方時仍會傷心。<ref name="kk">[https://kknews.cc/psychology/6l9m29m.html 「相處課」不在身邊便懷疑對方,分離焦慮症患者最需要一個抱抱 ]</ref>
 
  
* 當成年人有需求,需要尋求幫助時,我們就會去依賴身邊重要的人(例如家人、朋友、伴侶)...
+
 當成年人有需求,需要尋求幫助時,我們就會去依賴身邊重要的人(例如家人、朋友、伴侶) 如果是伴侶患上分離焦慮的話,簡單一個擁抱就是最直接的安慰。
**  如果是伴侶患上分離焦慮的話,簡單一個擁抱就是最直接的安慰。
 
  
* 依附理論是近年來探索愛情及兩性關係時不可忽視的重要理論。<ref name=“失落">[https://inbound.tw/writer/article/read/2908  「你是不是不愛我?」──從依附理論看情緒勒索 ]</ref>
+
 依附理論是近年來探索愛情及兩性關係時不可忽視的重要理論。<ref name=“失落">[https://inbound.tw/writer/article/read/2908  「你是不是不愛我?」──從依附理論看情緒勒索 ]</ref>
 
<!--
 
<!--
 
[https://inbound.tw/writer/article/read/2908「你是不是不愛我?」──從依附理論看情緒勒索 ]</ref>
 
[https://inbound.tw/writer/article/read/2908「你是不是不愛我?」──從依附理論看情緒勒索 ]</ref>
行 144: 行 123:
  
 
== '''主要著作''' ==
 
== '''主要著作''' ==
 
+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60px" style="text-align:left">
* 《兒童保育與愛的成長》 (1965)
+
File:愛因斯沃斯 love.jpg | 《兒童保育與愛的成長》<br> [https://alchetron.com/Mary-Ainsworth 原圖鏈接]
* 《烏干達的嬰兒期》 (1967)
+
File:瑪麗·愛因斯沃斯 patterns of attachment.jpg |《依戀模式》<br>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about/Patterns_of_Attachment.html?id=zUMBCgAAQBAJ&source=kp_cover&redir_esc=y 原圖鏈接]
*《 依戀模式》(1978)
+
File:Infancy.jpg | 《烏干達的嬰兒期》<br> [https://www.amazon.com/Infancy-Uganda-Infant-Care-Growth/dp/0801800102 原圖鏈接]
 
+
</gallery>
==  因斯沃斯 榮譽 ==
+
*《 兒童保育與 愛的 成長》 (Child Care and the Growth of Love,1965)
*1984年 美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系傑出科學貢獻獎
+
* 《烏干達的嬰 期》 (Infancy in Uganda,1967
*1985年  童發展研究協會兒童發展研究傑出貢獻獎
+
* 《依戀模式》 (Patterns of Attachment,1978
*1989年 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和皇家精神病學院榮譽獎學金
 
*1992年 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1994年 美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系傑出貢獻獎
 
*1996年 國際個人關係研究學會傑出職業獎
 
*1997年 美國心理學會傑出專業貢獻獎和美國兒科學會兒童發展貢獻獎
 
*1998年美國心理學基金會心理學學士終身成就獎。<ref>Gold medal award for life achievement in the science of psychology, (1998).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 869-871.</ref>
 
==參考資料==
 
{{reflist}}
 
  
 
== 視頻 ==
 
== 視頻 ==
行 167: 行 138:
 
{{#evu: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TsewNrHUHU |alignment= center |dimensions= 480 |description= 愛因斯沃斯-陌生情境測驗記録片}}
 
{{#evu: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TsewNrHUHU |alignment= center |dimensions= 480 |description= 愛因斯沃斯-陌生情境測驗記録片}}
 
-->
 
-->
 
+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iDisplay:z0731dvt701 |480|360| qq}}<br>
 
{{#iDisplay:z0731dvt701 |480|360| qq}}<br>
 恋爱关系中的四种依附理论了解一下 是没有安全感又黏人<br><br>
+
 恋爱关系中的四种依附理论了解一下 是没有安全感又黏人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9UJhzJtDAs |alignment= left |dimensions= 480 |description= 《愛情也可以很科學》 依附理論的介紹與應用}}<p/>
+
</div><div style="clear:both"></div>
 +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9UJhzJtDAs |alignment= center|dimensions= 480 |description= 《愛情也可以很科學》 依附理論的介紹與應用}}
 +
</div>
 +
<p/>
  
 +
<div style="clear:both"></div>
 +
==參考資料==
 +
{{reflist}}
  
 +
[[Category:心理學家]]
 +
[[Category:作家]]
  
 +
==外部連結==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FCQLshYL6w/ 愛因斯沃斯-陌生情境測驗:依戀與愛的成長]
[[Category: 心理學家]]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FCQLshYL6w/ 愛因斯沃斯-陌生情境測驗:學術記録片]
[[Category: 作家]]
 

於 2020年2月28日 (五) 14:25 的最新修訂

20世紀初美國心理學家
瑪麗·愛因斯沃斯
Mary Dinsmore Ainsworth

出生 (1913-12-01)1913年12月1日
逝世 1999年3月21日(1999-03-21)(85歲)
死因 中風
教育程度 多倫多大學博士學位
知名於 美國心理學基金會心理學學士終身成就獎

瑪麗·愛因斯沃斯 (英語:Mary Dinsmore Ainsworth,1913年12月1日 - 1999年3月21日 ) 是一位加拿大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格倫代爾市,逝於維吉尼亞州夏律第鎮[1]

  • 在心理學領域,約翰·鮑比被稱為「依附理論(又稱依戀理論)」之父,[2]而愛因斯沃斯被後世稱為「依附理論」之母 [3]-- 她發明的許多情境測驗研究提升「依附理論」的立論,是現代「依附理論」的「基石」
  • 發明「陌生情境測驗」-- 被後世視為是愛因斯沃斯最傑出的貢獻[3]
  • 對兒童依附類型的劃分,為之後人格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 在《普通心理學評論》2002年發佈的一項關於20世紀,前百名心理學家的調查報告中指出,愛因斯沃斯的學術研究理論被後世學者在學術報告中引用次數最多的百名心理學家中排名第97位[4]

童年生活與求學階段

愛因斯沃斯的父母都是美國賓洲頂級私立文理學院迪金森學院的畢業生,她的父親查爾斯·薩爾特擁有歷史碩士學位,在愛因斯沃斯出生時,她的父親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一家製造公司工作,而她的母親瑪麗是一名家庭主婦。愛因斯沃斯是家中的長女,下面還有二妹妹,她的父母非常重視教育,期望他們的三個女兒都能在學術獲得優異的成就。

愛因斯沃斯是一個早熟孩子,三歲開始讀書,她的母親每週都會去當地的圖書館,為她選擇適合閲讀的書籍。1918年,在愛因斯沃斯5歲的時候,因為她的父親工作升遷及公司搬遷的關係,愛因斯沃斯全家搬至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市,愛因斯沃斯自此在多倫多成長,並在此完成了她的學業。

愛因斯沃斯在15歲時閱讀威廉·麥獨孤的著作《人物性格與生活行為》(1926年)後,她說:「我還從不曾想過,一個人完全可以從自己的內心,去尋找自己行為和感受的源頭,而不是單純關注外界力量的影響,這是多麼美妙的一件事啊!」之後她便決定要成為一名心理學家。

愛因斯沃斯在她16歲時,她被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榮譽課程錄取,此榮譽課程僅錄取五名學生,而她是此五名學生中唯一的女性 --- 在1935年拿到學士學位後,愛因斯沃斯決定繼續留在多倫多大學進修。在1936年獲得碩士學位。在1939年發表其博士論文 《基於安全概念的調整評估》(An Evaluation of Adjustmen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ecurity),獲得多倫多大學的博士學位。[3]

學術生涯

愛因斯沃斯在多倫多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留在其母校擔任教師。後來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係,她在1942年加入加拿大婦女軍團,並擔任陸軍考官,她的職責包括管理臨床評估和人員評估測試。不久後她升級成為加拿大婦女軍團人員主任顧問,並於1945年陞升成為少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愛因斯沃斯回到多倫多大學繼續教授人格心理學。

1955年至1974年期間,她長期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當任教授。於1975年搬至維吉尼亞州的夏律第鎮,在維吉尼亞大學教學並定居。在1984年成為維吉尼亞大學的名譽教授退休。退休後,她在1989年獲得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並在1998年獲得美國心理學基金會心理學學士終身成就獎。

愛因斯沃斯於1999年3月21日,因中風去世於維吉尼亞州的夏律第鎮,享年85歲。[1][3]

婚姻雖短暫,卻造就許多成果

瑪麗·愛因斯沃斯與嬰兒
原圖鏈接

在1950年,愛因斯沃斯與多倫多大學心理學系研究生倫納德·安斯沃思結婚,為了方便安斯沃思在倫敦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婚後他們移居倫敦。 可惜,他們的婚姻關係只維持了10年,於1960年離婚。在他們10年的婚姻中,因為安斯沃思的求學及職業生涯的關係,愛因斯沃斯陪伴安斯沃思到不同地方,包括英國倫敦和烏干達。也讓她有機會和許多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見面,其中包括:

  • 她在報紙上看到英國很有名的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徵召實驗助理的廣告,因此加入他的研究團隊和鮑比共事了三年,一起研究嬰兒與母親分離對嬰兒個性的影響。
  • 1954年,為了更深入的研究,研究團隊遠赴非洲烏干達的坎帕拉,他們共去了烏干達六、七個村莊,愛因斯沃斯更學會當地的語言。
  • 在烏干達的這段期間,愛因斯沃斯進行了她的第一次「母嬰」觀察。並因實地觀察及研究,愛因斯沃斯進而發表其第二本著作,《烏干達的嬰兒期》。[3][5]



學術貢獻

陌生情境測驗

愛因斯沃斯最大的學術貢獻在於早期情感依戀方面的研究,她率先使用了「陌生情境測驗」(Strange Situation Test)。

「依附理論」最早是由約翰·鮑比在1950年代所提出。小孩子一出生就會依賴身邊重要的人(媽媽),讓自己免於受到外在的威脅,並發展成自我與外界互動的方式。[6]

在1965年,愛因斯沃斯進一步拓展了鮑比的依附理論,率先使用了陌生情境測驗。在測驗中,幼兒會被帶進一個陌生的房間,房間內擺滿玩具。母親在場時,幼兒會被鼓勵去探索周遭環境;但幾分鐘後,一位陌生人會進來,接著母親會離開。在經過這次短暫分離之後,母親又會回到現場。

研究人員要研究觀察,母親離開房間以及重回房間時,幼兒的反應如何?通過分析兒童在不同陌生情境場景中的反應,來測試嬰兒或兒童與母親的互動關係,並進而劃分兒童不同的依附類型。

愛因斯沃斯發明的情境測驗研究方法,及對兒童依附類型的劃分,為之後人格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3][6]

親子關係基本類型

愛因斯沃斯根據陌生情境測驗,界定了親子關係的三種基本依附類型,分別稱為:[7]

1、安全型依附(securely attached)。這種嬰兒在媽媽離開的時候會有些沮喪,但當媽媽回來的時候就會很開心而且可以很快平靜。深入的研究顯示70%的嬰兒屬於這個安全型依附型。媽媽在這種關係中對孩子是關心,愛護的,體驗到這種安全型依並附的孩子知道媽媽是關心他們的,即使當媽媽不在時身邊,孩子也了解媽媽是關心他們的。在這種安全型依附成長的嬰兒和孩子一般比較快樂和自信。

2、迴避型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ambivalent)。這些孩子當媽媽離開房間的時候雖然會哭,但似乎不是那麼傷心或難過。奇怪的是,當媽媽回來的時候,他們也不覺得高興,轉過身就爬開了。在陌生情境測驗中,大約20%的嬰兒屬於這種迴避型依附型。媽媽在這種關係中,對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別關心,而孩子在媽媽離開後很焦慮,媽媽一離開就大哭,其他大人不易讓嬰兒安靜下來,這些孩子還害怕陌生環境。

3、抗拒型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avoidant)。這些孩子當媽媽離開的時候他們會大哭,但是當媽媽回來並想靠近孩子的時候,孩子很難被安撫,而且看起來還很生氣。大約10%的嬰兒屬於這種抗拒型依附型。在這種關係中的媽媽對孩子不很負責也不關心,而孩子則對媽媽反應疏遠、冷漠。當媽媽離開時,孩子不焦慮,母親回來時也不特別高興。

以依附理論看兩性互動

愛因斯沃斯突破性的陌生情境測驗研究工作使後世學者,和我們能夠很好地理解「依附理論」及理論的不同風格,更進一步讓我們了解,這些風格如何影響個體成年後的社交行為。

依附關係並不只是影響嬰兒,兒童和母親互動的關係,愛因斯沃斯認為這些孩子長大成人在建立其人際關係時,特別是親密關係,這些特點仍會顯露出來,終其一生依附關係都會影響到個體成年後的兩性關係和其他人的互動關係和社交生活。[8]

以上三種中,以矛盾型依戀的孩童最易於長大後產生成人後另一半分離的焦慮。他們可能會以用嚎啕大哭、吵鬧等阻止對方離開;失敗的話會情緒低落,又會嘗試與對方疏離,好讓自己別太傷心;要是對方仍不回來的話,他們會嘗試接受分離,正常生活,但想到對方時仍會傷心。[9]

當成年人有需求,需要尋求幫助時,我們就會去依賴身邊重要的人(例如家人、朋友、伴侶),如果是伴侶患上分離焦慮的話,簡單一個擁抱就是最直接的安慰。

依附理論是近年來探索愛情及兩性關係時不可忽視的重要理論。[10]

主要著作

  • 《兒童保育與愛的成長》 (Child Care and the Growth of Love,1965)
  • 《烏干達的嬰兒期》 (Infancy in Uganda,1967 )
  • 《依戀模式》 (Patterns of Attachment,1978 )

視頻


戀愛關係中的四種依附理論了解一下 是沒有安全感又黏人

《愛情也可以很科學》 依附理論的介紹與應用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