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田僖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田乞
别名 陈僖子、陈釐子、田釐子
谥号
时代 春秋
国家 齐国
身份 齐国大夫
逝世日期 前485年
田桓子田无宇
子女 田成子田恒

田僖子

田乞姓,氏,名,谥史记,又称为陈僖子[[陈釐子]][[田釐子]][1]。是齐国田氏家族的首领之一,为田氏家族第七任首领,承袭兄长田开担任田氏家族首领。父亲田无宇。他同鲍牧攻杀高国,迎立公子阳生悼公),又杀子荼,专齐国之政。卒溢趁子。其子田常田成子)。   

人物生平

笼络民心

田乞齐国大臣田桓子田无宇之子,田武子田开的弟弟。齐景公在位时,田乞开始进入官场,担任大夫之职。田乞征收百姓的赋税时用小斗收进,贷给百姓粮食时用大斗贷出,对百姓施行阴德,而齐景公却不制止他。因此田氏家族深得齐国民心,宗族势力日益强大,百姓思念田氏。晏婴屡次劝谏齐景公应该抑止田氏的行为,但齐景公没有听从。

齐景公九年(鲁昭公三年,公元前539年),齐景公派遣晏婴出使晋国晏婴私下对晋国大臣叔向说:“齐国政权终将归于田氏田氏虽然没有大功德,但却用公家的小量器收私贷,对百姓有恩德,所以百姓爱戴他。”

救援二氏

齐景公五十五年(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晋国范氏中行氏反叛晋国晋国急攻范氏中行氏,二氏前来向齐国借粮。田乞想要作乱,与诸侯国中的叛臣结党,于是劝齐景公说:“范氏中行氏多次对齐国有恩德,齐国不能不援救他们。”齐景公便派田乞前往救援,并供应粮食给他们。

不满孺子

齐景公五十八年(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夏天,齐景公与夫人燕姬所生的太子去世。后来,齐景公的宠妾芮姬(一作芮子)生有儿子公子荼公子荼年少,而其母芮姬地位卑微,品行不端,诸位大夫担心公子荼成为继嗣,就说希望选择公子中年长贤能者立为太子。当时齐景公年老,厌烦议论继嗣之事,但宠爱公子荼的母亲,想立公子荼为太子,却难于启齿,便对诸大夫说:“及时行乐吧,国家何愁没有君主呢?”同年秋天,齐景公命令国相国惠子高昭子公子荼为太子,驱逐群公子,将他们迁居到莱地。同年,齐景公去世,高昭子国惠子拥立太子荼继位,是为齐晏孺子

田乞齐晏孺子继位之事很不高兴,他想拥立齐景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阳生为国君。公子阳生一向与田乞相交甚欢。同年冬天,齐景公还未下葬,而群公子怕遭诛杀,全部出国逃亡。齐晏孺子的异母兄公子寿公子驹公子黔投奔卫国公子驵公子阳生投奔鲁国

拥立悼公

齐晏孺子元年(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春天,田乞假装奉承高昭子国惠子,每次上朝都随侍在他们的车上,进言说:“开始时诸位大夫都不想立齐晏孺子齐晏孺子继位后,您们二人担任国相,得宠于君主,大夫们都人人自危,想策划动乱。”田乞还欺骗大夫们说:“高昭子太可怕,趁他还未发难前,要抢先动手。”大夫们听从田乞的话。同年六月,田乞鲍牧与大夫们带兵进入齐晏孺子的宫中,攻打高昭子高昭子闻讯后,与国惠子前往营救齐晏孺子齐晏孺子的军队战败,田乞的部众追击他们,国惠子投奔莒国田乞便返回来杀死高昭子

同年八月,田乞击败国、高二相的势力后,便派人到鲁国迎接公子阳生公子阳生回到齐国后,私藏在田乞的家中。十月戊子日,田乞邀请诸大夫说:“我儿子田常的母亲有祭祀后剩下的鱼菽等祭品,敬请光临聚饮。”诸大夫们于是到田家相聚饮酒。聚饮时,田乞公子阳生装在一个大皮口袋中,放在座席中央。打开口袋,放出公子阳生,说:“这位就是齐国的君主。”大夫们都伏在地上拜见。田乞准备与大夫们盟誓拥立公子阳生为国君,鲍牧已经喝醉,田乞哄骗大夫们说:“我是与鲍牧合谋共同拥立公子阳生。”鲍牧发怒说:“大夫们忘记齐景公的遗命了吗?”大夫们面面相觑想要反悔,公子阳生上前叩头说:“可以立则立,不可立则罢。”鲍牧担心自己招致灾祸,便说:“都是齐景公的儿子,有何不可呢?”于是在田乞家中一起盟誓,拥立公子阳生为国君,是为齐悼公齐悼公派人将齐晏孺子放迁到骀地,将他杀死在帐幕里,并驱逐齐晏孺子的母亲芮姬齐悼公继位后,田乞担任国相,专擅齐国国政。

齐悼公四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田乞去世,谥号釐子,其子田常取代他的职位,是为田成子

历史评价

晏婴:“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于民,民爱之。”

史籍记载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2]

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3]

家族成员

祖父:田文子田须无

父亲:田桓子田无宇

哥哥:田武子田开

弟弟:田书,艾陵之战中阵亡

儿子:田成子田常

前任:
田武子田开
田氏家族首领 继任:
田成子田恒

参考资料

  •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注释

  1. 司马迁的祖父名叫司马喜,所以他在《史记》中把所有的带僖的谥号全部避讳,改为釐,可见《史记集解》。
  2.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国学网
  3. 《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国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