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田家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田家村地处张店东南,隶属淄博市张店区南定镇管辖。全村辖区面积3.2平方公里,被授予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淄博市建设示范村,连续22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该村于1994年旧村改造完成,村民全部住进二层楼房,并于1999年在村北建设重阳小区,至2002年底200户50岁以上老年人已入住该小区。[1]

中文名: 淄博市张店区南定镇田家村

别 名: 田家村

行政区类别: 村庄

所属地区: 淄博市张店区

地理位置: 镇驻地北

面 积: 3.2 km²

下辖地区: 村民小组

人均收入: 4549元

土地面积: 5029.7亩

耕地面积: 2586.8亩

村庄概况

家村坐落于南定镇的东南侧,辖区面积3.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045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民风淳朴。先后被授予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淄博市建设示范村,连续22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该村于1994年旧村改造完成,村民全部住进二层楼房,并于1999年在村北建设重阳小区,至2002年底200户50岁以上老年人已入住该小区。该村主要经济来源:机械加工、三产服务、建陶生厂,计划于2011年4月建设千亩天佳物流园。田家村1992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成为张店区第一个亿元村。199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亿元。拥有各类企业26个,职工5362人,年产值(现价)68594万元,实现销售收入59033万元,利税5856万元,其中利润42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549元。其综合经济实力1997年列全区行政村位次排序之首,在1997年中国乡镇企业排行中荣居"中国最大经营规模乡镇企业1000家"的第130位、"中国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100家"的第2名。村党委多次被市委授予"红旗党委"称号。该村的"双拥共建"受到中宣部、总政治部的表彰奖励,连续11年保持了省级文明村称号,1997年被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命名为"文明村居示范点"。农业,坚持以"两高一优"为目标,大力调整内部结构,积极推广科学种田技术,全村1250亩耕地全部实现浇地喷灌化、除草化学化、管理科学化、耕种收机械化。1997年粮食单产达到960公斤,总产达到120.96万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工业,坚持"利用资源上拳头,照顾特点抓重点",大力实施集团驱动、结构调整、骨干膨胀战略,实现了效益与建设同步增长。10年来建成了以陶瓷、水泥、机械制造、汽车修理、冶炼装饰材料等为支柱产业,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创立了以万达牌釉面砖、铝城牌水泥为主的知名产品。投资6000万元,新上乙基胺项目,年可增加利税1600万元。1993年对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1996年进行增资配股,融资3000余万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效资金。开展"管理效益年"和"双增双节"活动,强化企业基础管理,使产品质量、成本分别较1996年提高10个百分点和降低5个百分点,加速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该村的卫生、美化、绿化、社会治安、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等实行5区(生产区、文化区、健康区、重阳区、凤凰区)划片管理,把村庄的美化绿化与建设生态农业融为一体。

建制沿革

村名由来

据《淄川县志》记载,田家村始建于元朝,以“田”姓人家立村而得名。旧居淄川县沣泉乡(今张店区沣水镇)到清朝同治年间已无田氏人家居住,现仅存“田家茔”作考察。据《刘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祖刘荣、刘花从河北冀州强迁于淄川县沣泉乡田家庄居住。”清乾隆四十一年 (1776年) 《淄川县志》有东北乡(旧沣泉乡)田家庄之记载。

大事记

1921年,王秀东创办田家村第一所私人学堂,是淄川县的第三学堂。1937年该学堂改为短期学堂,半日上课。

1939年4月,驻小旦村的日本侵略军枪杀田家村民刘敬干、王诗武2人。

是年,田家村成立自卫团组织。

1943年4月15日, 驻防卫固的日本侵略军在汉奸的带领下包围田家村,以抓八路军为名,枪杀了王春林、王以俊、邹光龙、刘平坤、邹斯明等人。

1947年,田家村成立青年团组织,陈香仁为第一位团支部书记。同年,成立民兵组织,改编为独立营,刘英昌任队长,属鲁中三支队管辖。

1959年11月,田家村党支部成立,陈继仁任党支部书记。是年,田家村与大旦村分开,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村。

1963年,崔军公社成立时,田家村由原沣水公社划归崔军公社管理。

是年,村妇代会成立,李自芳任妇代会主任。

1966年12月,田家村第一口煤井在岭子后(现沣水煤矿东侧)建成。

1967年,村第二口煤井(现崔军煤矿) 建成,年产量达2万吨。同年10月,村民张于华在煤井抢修水泵时遇难。

1969年10月,田家村煤井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勒令停产。

11月,在村民刘庆堂等带领下,利用煤井积累的资金筹建砖厂。1974年,建成地下轮窑,

1975年建成地上轮窑,年产量400万块,年收入20余万元,李胜昌为第一任厂长。

1973年,田家成立农机运输队,购进第一台25马力拖拉机,1978年购进一台50马力拖拉机,1982年购进第一辆“解放”牌汽车,1984年购进两台“黄河”牌运输车。

1975年3月,村民李允田购进全村第一台9?黑白电视机。

是年,原蓬莱驻军调田家村东北侧驻防,建设营房暂住田家村。从此,田家村与驻军结成军民共建关系。

1976年10月,田家村开始实行火化制度。1979年10月建劳动人民纪念堂。

12月,原村党支部书记、崔军公社经委主任王振昌病故。

1977年12月,田家村新一届党支部成立,高桐继任支部书记,张锡友任副书记兼生产大队长。

是年,田家村开始第一轮村庄规划。当年,投资5万元的教学楼正式投入使用。

1978年10月,为田家村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原莱芜煤矿矿长李允田病故。

1979年10月,村团总支书记李佩华被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

12月,田家石灰窑在东山建成投产。

1980年5月,田家村敬老院建成,有8名孤寡老人被接进敬老院。

12月,市委授予村团支部“少儿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1981年3月, 团支部改建,刘卫忠任团支部书记,张秀莲任副书记。当年10月,村团支部被团省委授予“新长征突击队”荣誉称号。

1982年4月,田家村《乡规民约》付诸实施。

人口民族

位于镇驻地北,龙水路西,距镇驻地1公里,土地面积5029.7亩,耕地面积2586.8亩。2004年末有居民253户,845人。该村东靠湖南路,西邻张博路,北依南田路,三路与村内街道相连接,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村办企业技术力量雄厚,是投资建厂的理想合作伙伴。2000年,全村共有813户,人口300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1‰。

经济概况

60年代,田家村还是一个穷村,集体账面上只有1.28元。直到197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也只有95.6万元,人均分配仅171元。200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02亿元,人均纯收入6500元,全村固定资产达4.5亿元。该村是全市百强村之一,在全市十强村排序中名列第二位。自1985年3月被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省级文明村”以来,连续15年保持了荣誉。1995年10月,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拥军优属模范单位”称号。1995年8月、1997年8月两度被中宣部、总政治部授予“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称号。1997年8月,被山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安全文明村” 称号。2000年7月,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民兵带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95年6月、1998年12月被市政府授予“模范村委会”称号。1996年7月,被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0年12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发展乡镇企业明星村”称号。2001年7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现代化建设示范村”称号。

产业状况

第一产业

1967年,田家村开始推土平沟,移山治水,挖土筑渠,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田家村完成了西水东调工程,彻底解决了东坡缺水问题,实现了丘岭薄地平整化、田间灌溉水渠化,1300亩丘岭薄地变为水浇田。从此,田家村人的吃饭问题初步得到解决,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是,由于当时强调“以粮为纲”,该村近千名劳力被束缚在人均不足1亩的土地上,经济仍然比较落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田家村脱贫致富带来希望。1982年,按照中央文件精神和上级党组织的批示,田家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基础上创造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农村改革新路子。当时,张店区的181个行政村,已经有177个村将土地承包到户。田家村是否也采取分田到户的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改革方式呢?在这个关系到田家村经济发展前景的问题上,该村因地制宜,制定“专业承包,联户计酬”的集体经营体制。从1983年开始,田家村对承包责任制进行了6次承包和完善,革除了种种弊端,促进了农业快速发展。第一次完善责任制是在1983年初,中央《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公布之后,针对责任制实施中的问题,田家村将生产队改为农业专业队,实行了“五定一奖”和粮食补差制度,基本平衡了务工务农人员收入差距,克服了弃农务工的现象。第二、三、四次责任制的完善是针对粮食补差制度进行的,主要措施是合理地调整了务工务农人员收入出现的新的差距。第五次责任制完善是赴外地学习先进经验后,结合村农业机械化发展实际,于1987年11月进行的。该村实行了适度规模经营,将原8个专业队改为由4个农场经营管理,尔后,改为2个农场经营管理。良好的经营体制和先进的种植方式,促进了粮食单产稳定增长:1978年404.5公斤,1983年606.5公斤,1988年625公斤,1994年716公斤,1998年高达786公斤。第六次责任制完善是在1999年进行的,由原来的农场经营向种植大户转移,引导他们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单一的粮食作物开始向花生、药材方面转移,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第二产业

该村工业始建于1966年11月,建煤井、砖厂各一处,受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被迫关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党支部抓住发展机遇,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制定“依靠资源优势,走集体共同致富道路”。1981年,利用24万元的土地征收补偿费,建起了第一个缸瓦厂,随之用“滚雪球”的方式发展缸瓦业。1987年,已拥有5个瓦厂9座窑,年产缸瓦1亿片,成为淄博市最大的缸瓦生产基地。1986年,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水泥厂,当年投产,当年见效,1987年实现利润100多万元。后又陆续投资建起丝织厂、糖果厂、机械厂,逐步改善产品的单一结构。1993年,经申报审批成为股份制企业,一次性募股发行2000万,募集资金2600万元。1996年,借规范股份制企业机遇,完善企业运行机制,成为省级规范化股份公司,并更名为山东天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充分利用股份制的优势,积极筹措资金,加大企业规模建设。1995年,全村工农业实现总产值6.51亿元,固定资产原值2亿元。1996年,村提出“二次创业,再造一个新田家”的奋斗目标,把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作为二次创业的重中之重,制定“发展建陶,稳定水泥,培育化工,多元开发”的发展思路。1998年至今,共筹集资金1.5亿元,用于开发建陶生产,并围绕建陶行业,研制开发除尘器、球磨机、窑炉等系列设备。组建的山东天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紧密层的山东淄博田家企业集体公司,是经国家农业部批准的大型乡镇企业集团,形成了集建陶、水泥、化工、冶炼、商贸服务、机械制造等的多元化产业体系。2000年,全村工业总产值13.02亿元,固定资产原值4.5亿元。在发展中,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通过与外商磋商,建起2家中外合资企业。并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形成了以化工厂为骨干的工业园,有3家企业顺利通过ISO9002质量认证体系。

第三产业

1985年8月,办起了村综合门市部之后,又办起了张店凤凰商场、菜市场,取得了较微薄的经济收入。随着村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党委为加快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的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把沿路开发集贸市场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1985年,投资200万元建起了集贸市场,在市场中建起了5000平方米的商品房,形成了电子维修、餐饮、商品批发、美容美发四个功能小区。并设蔬菜、水果专业市场,年创收80万元,这样既改变了村容村貌,又繁荣了当地经济。根据市场的发展需求,该村开设了“二·七”大集,方便了四周村民。繁华的商业流通,培植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特色产业

在搞好养鸡、养猪传统养殖的基础上,积极转变观念,利用村东闲置荒地,建起了慕龙园,引导村民搞好特色养殖,通过“农业+公司+农户”的有效形式,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养狐、养鹿、养鸽、养七彩山鸡等形成了一定规模,既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又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

优势产业

建有农业部立项的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其中红富士果园500亩,年产优质红富士苹果1000余吨。

文教科技

建国前,科技落后,学龄儿童入学率占30%。建国后,逐步改善了办学条件,1977年投资5万元对小学进行扩建改造,告别了土台子、黑屋子的历史,达到了校舍、课桌凳、操场、院墙、大门、厕所六配套。1978年,投资建起幼儿园。随着村庄整体规划布局,1994年投资500多万元对学校、幼儿园进行搬迁,建起了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示范幼儿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多年来,村坚持“科技兴村”战略,加强村民素质教育工作,不断增加对文化科技事业的投入,先后派200多人参加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山东省委党校、山东工程学院等大中专院校培训。该村先后有3人获高级职称,12人获中级职称,35人获初级职称。

集体福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幼儿入托、儿童入学全部免费,对于自学成才的青年进行奖励。实行粮食代储制,村民凭粮食证到村粮管站领取面粉,每斤面粉村补贴2角钱。1978年以来,村民的“三提五统”全部由集体负责,对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上的老人实行养老补助金制度,配套村民浴池。建起了村医院,成为淄博市卫生局批准的农村唯一一家红十字会医院。

人民生活

建国前,大多数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大队干部开店,小队干部卖炭,老百姓要饭”是当时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直到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收入也只有95.6万元,人均分配仅171元。1982年,村实行“依靠当地资源优势,走集体共同致富”道路的措施,致力于发展村办企业,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纯收入6500元,全村居民住上了二层小楼,人均住房45平方米,家家通有管道液化气,户户通上闭路电视,电话普及率95%以上,摩托车家庭拥有率达92%以上,电脑已进入家庭,占有率达45%以上,有的家庭还购置了小轿车,全村实现了电气化,并被授予“电气化村”称号。

村庄规划

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凸凹不平,村民住房多以土石木结构为主,人均住房面积不足3平方米。建国后,逐渐以砖石结构代替:1977~1983年,村庄第一轮平房规划开始,建起208户标准房;1984~1994年,把标准房改建为二层小楼(兵营式楼房、别墅式楼房);1995年至今,为适应经济发展,建起高层楼,并配套水、电、暖、气等基础设施。对村内道路全部进行了美化、绿化,并配备了路灯、社会公益性广告灯箱。为了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着重实施“村容村貌治理,绿化形象工程,小区建设工程,光明工程”,建起了悦园广场、重阳小区广场。并设有12名专职环卫人员负责街道卫生;对影响村民生活环境的企业,让其停产,根治了冒黑烟问题。1996年,投资建起仿古建筑--健德门、仁和门和记载田家村历史沿革和发展变化的大型九龙壁。铺设以草坪为主的绿化带,并与庭院文化、美化、绿化结合起来,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1996年,被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命名为“文明村居示范点”,2001年7月,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现代化建设示范村”。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建国前,杨凤于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是该村第一名中共党员,入党后参军,1949年复员在东北工作。1959年11月,田家村与大旦村分开,成立了第一届村党支部,陈继仁任书记。1960年至1977年11月,党支部一班人动员全村人民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并先后建起砖窑、煤矿等。1977年12月成立新一届党支部,高桐继任书记,开始村民住房规划。1983年5月,支部班子调整,高桐继调任镇经委主任,张锡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995年经淄博市组织部批准,村党支部改建成村党委。多年来,村党委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连续多年被评为淄博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张店区红旗党委。在淄博市十强村中名列第二,在张店区位次管理排序中名列第一。连续15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 称号,1995年、1997年两度被中宣部、总政治部授予“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村党委下设9个党支部,全村共有党员130名。

著名人物

1939年田家村成立了自卫团组织。1947年成立民兵组织,张连发、杨白泉、马新远等先后担任过民兵连长和指导员,参加过小型战斗。1953年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设立田家生产七队,下设16个生产小队。1968年成立田家大队革命委员会,并由原来的16个生产小队改编为8个生产队。1983年8月建立田家村村民委员会,设委员5人,张秀清任主任,张玉梅任副主任,许立本、刘士绪、刘卫忠任委员。1993年4月,村委会换届,张锡厚任主任。1999年,田家村民委员会采取直选法进行换届选举,由5人组成新一届委员会,主任张锡厚,副主任刘厥华,委员有刘幸、刘卫忠、陈绪祯。村委会多次被评为“淄博市模范村民委员会”。人物简介

刘庆堂

(1910.8~1987.11)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以后,参军入伍,参加廖容标、马耀南领导的抗日队伍,任鲁中军区侦察参谋,参加过马鞍山战役、孟良崮战役。解放后,转业任淄博市建筑公司第二砖瓦厂厂长。1962年退休后,他积极为村经济发展献计献力,帮助村建起砖窑、煤矿,为村发展立下汗马功劳。1987年11月17日病逝。

张锡友

1947年10月生,196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经济师。他任生产大队长时,带领村民解决西水东调工程,变丘岭薄地为良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带领全村村民“依靠资源优势,走集体共同致富”道路,不断发展壮大水泥、建陶、机械制造、化工等企业规模,优化产品结构。至2000年底,该村已拥有12处工商企业,9处服务单位,成立了集建陶、水泥、化工、商贸服务等多元化的国家大型乡镇企业集团。为拓宽融资渠道,于1993年实施股份制改造后,不断规范企业建设,成为省级规范化股份制公司,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致力于发展第三产业和特色养殖。以集贸市场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已初具规模。1990年被全国农业部、人事部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1993年5月被评为省级优秀企业家,同年5月被评为省劳动模范,1998年被选举为淄博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张锡厚

1953年11月生,1975~1979年在83244部队服兵役,在服兵役期间,受到部队营级嘉奖,被评为团级学雷锋积极分子。197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部队转业后,曾当过砖厂的出装窑工、代理班长,缸瓦厂副厂长、厂长,经联社副社长、社长,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等。他任职期间一步一个脚印,勤恳努力,求实创新。1993年5月,村委会换届,他被选举为村委主任,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注重量化管理,季度监督考核,对重大事情提高公开透明度,强化村民的民主化管理意识,被张店区区委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视频

探访威海乳山田家村,走进胶东传统村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