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暢遊天下之台灣6--新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0月12日 (六) 15:25 由 Anny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 新竹 (中国台湾西北部城市) 编辑 讨论 新竹市(Hsinchu),位于台湾省西北部,是一座新型工业城市,台湾省的人口第七…”)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新竹 (中國台灣西北部城市) 編輯 討論 新竹市(Hsinchu),位於台灣省西北部,是一座新型工業城市,台灣省的人口第七大都市。 新竹市人口40萬,面積約102平方公里,位於由頭前溪和鳳山溪沖積而成的狹長平原上,東北與新竹縣接壤,南與苗栗縣毗鄰,西面瀕臨台灣海峽,沿岸多沙灘,地勢自東南而西北漸次低下,形成一畚箕形。 [1] 新竹舊稱「竹塹」,原為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塹社」的生活居地,漢人有系統的開墾始於18世紀初期,1733年以莿竹建城,1756年淡水廳設治竹塹。因為終年多風,又有「風城」之稱,是北台灣最早開發的城市。 新竹四季溫和,相對於台灣其他縣市來說災害較少。新竹市一直是當地的行政中心和生活圈中心城市。 [2]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設立之後成為台灣的高科技重鎮,有台灣硅谷之稱。也是台灣的文化古都,有着豐富的文化歷史內涵、多元化的海岸生態以及高科技產業。

新竹市,原名竹塹,是由平埔族語音譯音而來。取竹塹的「竹」,象徵日新月新之意而得名。 [3] 1626年,荷蘭占據北台灣後,曾有荷蘭人到竹塹傳教。 新竹 新竹(5張)

当地大规模的开发,是从1661年郑成功入台另部属屯垦算起,主要屯田蓬山、后龙地区,势力广及竹堑。隶属天兴县,并置通事管理竹堑番社。

1683年清政府時期,竹塹改屬諸羅縣。1691年王世傑獲准帶領親族180餘人以暗仔街為中心墾植竹塹,廣興水利開發良田。而粵籍徐立鵬於1725年帶領族人進入新竹、竹北、香山、新豐等地墾殖,形成客家移民聚落。雍正元年(1723年),淡水廳治設於竹塹,成為清朝時期北台灣的一個重鎮。1826年,竹塹進士鄭用錫等人奏請興建竹塹城獲准,於1827年興工,築造磚石造城牆與四座城樓。清光緒元年(1875年),淡水廳廢除,竹塹城改稱新竹並設縣治。 甲午戰爭後,新竹成為抵抗日本殖民者侵入北台灣的重要據點。將新竹劃歸台北縣,並置新竹支廳管理。1920年9月合新竹、桃園支廳為新竹州,州治設於新竹郡(1930年新竹市自新竹郡分出,州治改新竹市)。1941年合併香山庄全部及舊港、六家莊的一部分,擴大行政區域,下設廿五個區會協助推行市政。 1945年台灣光復,10月25日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接受日本人台灣總督的投降,11月5日公布各州接管委員會。新竹州接管委員即於11月8日由主任委員率領來竹,11月9日開始接收原新竹州的機構。11月17日接收新竹市役所,遂成立新竹市政府,隸屬於接管委員會,11月30日將原日據時期所設二十五區改為九區,同時接收原各郡役所。翌年1月接管委員會結束,成立新竹縣政府,暫借原新竹州廳辦公。 1950年4月22日,台灣省政府公布本省地方自治實施綱要,10月25日調整全省行政區域,改設二十一縣市,新竹地方乃將原省轄新竹市並原新竹縣轄關西、新埔兩鎮、湖口、紅毛、竹北、橫山、芎林、北埔、峨眉等七鄉及尖石、五峰兩山地鄉等成立為新竹縣。縣治設於新竹市,並將原新竹縣分設桃園、苗栗兩縣,縣治分設桃園、苗栗兩鎮。 1951年12月1日,將原東、西、南、北等四區合併成立縣轄市,新竹市公所在地置於中正路原東區區公所,1964年夏遷入林森路原縣立中學辦公。1982年6月准予自1982年7月1日起將原屬新竹縣的香山鄉併入縣轄新竹市,改制升格為省轄市,省轄市新竹市政府於1982年7月1日正式成立。1990年11月1日,新竹市下設東、北、香山等三個區公所,正式分區治事。 [4] 原為新竹縣縣轄市,1982年7月起改為省轄市。

語言編輯 新竹市通行現代標準漢語,而本土語言是台灣閩南語(俗稱台灣話)為主,另有市郊不少台灣客家話的使用者,市郊居民多能通曉這二至三種語言。 台灣閩南語是明清兩代隨福建泉漳移民抵達台灣,屬閩南語的泉漳片底下使用人口較多的一支方言,新竹市通行台灣閩南語的偏泉州腔。而市郊客家話主要腔調的比例,可以推測市郊台灣客家人來自各祖籍的比例。調查結果發現,在符合《客家基本法》定義且會說客家話的客家民眾當中,與他人溝通的客家話腔調以「海陸腔」的比例最多,其次為「饒平腔」。 [8] 特色小吃編輯 新竹市是台灣客家族群的大本營,表如今吃的文化上,除酸、肥、咸、香一貫的客家菜特色外,各鄉鎮結合當地特產,發展出一道道令人垂涎的料理,如關西的仙草雞、峨眉的茶餐、北埔的柿子大餐等,都是極富地方特色的改良式客家美食。 關西是島內主要的仙草產地,所產仙草味甘質純,當地客家人以仙草入味熬煮雞肉,開發出仙草雞這道聞名的關西美食;仙草的甘香,融合雞肉的勻嫩肉質,馨香爽口,有別於一般口味重的客家菜。關西及其鄰近鄉鎮的客家料理店裡,都可以吃到這道佳肴。以茶產聞名的峨眉鄉,也推出以東方美人茶入味所燉製的東方美人雞湯,用烏龍茶熏烤的茶雞、茶鵝,以及金宣鳳梨蝦球、香片蒸魚等茶餐,融合茶香與菜香,不油不膩,滋味絕佳。 此外,五峰鄉五指山區的農戶依舊地利之便,沿途開設土雞城,襯以季節性采果,形成鄉間美食區;這裡的土雞城以各式土雞料理、新鮮野菜,及客家當地口味取勝,加上土雞餐廳刻意營造的鄉土氣息,來此小酌別有遠離塵囂的鄉間野趣。而新竹市東部的尖石、秀巒山區,因有泰雅族分布,於鄉野小店可品嘗到有泰雅風味的美食。 客家移民早期多居住于山坡丘陵地,靠山吃山,故客家菜以山產居多,雞鴨鵝肉是最常見的主食。山區耕作不易,勞動極耗費體力,酸香咸肥因此成了客家料理的特色,一則以補充勞動流失的鹽分,一則口味咸好下飯。勤儉的客家人還利用收割後的稻田,種植蘿蔔、豆類、芥菜等蔬菜,以充分利用土地;吃不完的菜蔬便加以淹漬,製成福菜、梅干、蘿蔔乾等淹漬物,成為佐菜下飯的最佳菜餚。由梅干、福菜更發展出一道道客家佳肴,如梅干扣肉、福菜湯等,成為客家餐館必備的菜色。 [13] 炸粿 在台灣,用米粉、麵粉、薯粉等經過加工製成的食品都稱「粿」,可以有各種吃法,其中新竹市城北街的「北門炸粿」名聲最為響亮,有地瓜片、芋頭片、米糕、肉粿、蒜頭、蚵仔嗲等口味。炸出好吃的粿是有訣竅的,除了配方之外,製漿的過程、炸的火候都馬虎不得,否則不是口感太硬,就是表面已經焦了而裡面尚未熟透。「北門炸粿」賣的粿,外表的顏色都非常一致,放冷了外形也不會變。 炒米粉 新竹米粉是台灣新竹地區的一種知名食材。以米作為原料的米粉,原本是由中國大陸福建地區傳入的。由於新竹地區經年強風,獨特的氣候非常適合製造米粉,因而逐漸發展成為地方性的特產。 在分類上,新竹米粉又可以區分為「水粉」和「炊粉」兩種。其中被稱為水粉、形狀粗短的粗米粉才是米粉的原型,最常見到的做法是與肉類熬煮成米粉湯。而當前比較廣為人知的是成為炊粉的細米粉,是先壓製成細粉絲之後,以蒸籠蒸熟,再經過風乾以保存。新竹地區的在稻作收穫季節過後的10月到12月間盛吹東北季風,由於此時期降雨量少、風勢強,適合曬米粉,也是出產的米粉品質最好的季節。在台灣常見的炊粉使用方式,除了煮成湯類似湯麵般的料理,先將米粉炒熟之後再澆淋醬油肉汁食用的米粉炒,也是常見的台式菜色。 貢丸 「貢丸」是新竹數一數二的小吃,受到新竹男女老少的喜愛。據說新竹最早發明做貢丸的人是連海瑞,後來雖然轉手他人,但仍沿用「海瑞」的招牌。 製作「新竹貢丸」最要緊的是肉的選擇,非新鮮豬肉不可。這主要是因為新鮮豬肉的纖維是活的,搗碎槌擊後,加強了凝固性,做出的貢丸才有其最顯著的特點—有彈性,咬起來才有勁。 新竹貢丸純粹以豬肉稍佐醬油、味精製成,本稱肉圓,至於後來為什麼易名,是因為閩南話「錘」念「貢」,「貢打」出來的丸子,自然就叫貢丸了。  薑絲大腸  薑絲大腸 薑絲大腸 是一道尋常的客家餐點,作法是先將豬大腸洗淨、切段,放入鍋中加水,與蔥、姜等一起熟煮至爛,再起油鍋爆炒即可。薑絲大腸的作法簡單,好不好吃,關鍵在於選料,肥油的豬大腸,加上6、7月盛產的上等嫩薑,酸嫩Q滑,滋味最佳。 粄條 客家食物的代表,北部客家莊稱為「粄條」,南部客家聚落則稱為「面帕粄」,亦即廣東人所稱的「河粉」,或台灣人說的「粿仔」。以在來米製成的粄條,烹調很簡單,以紅蔥頭爆香,加入厚油高湯、碎蔥及青菜、薄切肉片,滾水即成;干炒或者煮湯各具風味,惟一般以煮湯較能吃出原味。由於用料簡單,粄條好不好吃,要訣就在粄條的Q度,以及爆香的蔥頭。新埔粄條以井水製造,有別於其他地區以自來水調製,因此味道較甘甜,而堅持傳統的手工製法,使其口感Q韌,在北部客家莊中最負盛名。 紅糟肉 紅糟肉 紅糟肉 亦稱糟母肉,系以糯米、紅麴加上糖,鹽發酵成糟母,再將雞、鴨等肉類放入其中淹制而成,兼具酒香及肉香,且有滋補之效。紅糟肉過去是客家人珍貴的過年菜餚,現則已普遍化,平常日子就可嘗其美味。 梅干扣肉 炒、鹵、淹是客家菜常用的烹調方法,梅干扣肉就運用了淹、鹵兩種作法。首先,採摘下來的芥菜先行日曬風乾,再塗以鹽巴,密封淹製做成梅干;將梅干與鹵得熟爛的五花肉或是蹄膀,放在一起蒸煮,梅乾菜的酸脆與肥肉的油香融為一體,即成為梅干扣肉這道佳肴,是客家餐館必備的招牌菜之一。 煙腸 乃客家人所稱的香腸,又稱為粉腸、水煙腸或白煙腸,其外形雖然類似香腸,但口感卻截然不同,吃起來香香軟軟的,帶點Q勁。其製法是將地瓜粉、瘦肉及香料調勻,灌入豬小腸後煮熟,冷卻後就可以切成一塊塊沾醬料吃;以米醬、糖、鹽、辣椒等混合而成的沾料,甜中帶辣,與煙腸一起入口,最能吃出煙腸的特殊風味。 桔醬 北部客家莊常見的蘸料,酸甜的滋味具開胃效果。桔醬系將酸桔洗淨、晾乾,然後去籽加入鹽、糖等調味料,熟煮至爛,再去除渣滓即成。由於酸桔僅年產一次,客家人利用每年11、12月酸桔產期製作桔醬,然後分裝成瓶於一年中食用;因桔醬製作過程多手工,難大量生產,益顯珍貴。 景點詳細 新竹火車站 建於日據初期,是台灣現有建築與藝術評價最高的車站之一,也是歷史最悠久的車站,已經被列入二級古蹟。 [14] 城隍廟 城隍廟 都城隍廟 新竹都城隍廟位於新竹市北區中山路上,列屬三級古蹟,其廟宇規模在當時是全台灣之最,專門掌管陰間與陽間賞罰善惡的神明為城隍,所以城隍廟的布置猶如古代的衙門;新竹都城隍廟廟埕的巿集小吃攤,成為新竹特色之一。

   清泉部落風情 清泉位於五峰鄉桃山村,為一泰雅族部落,日據時代即以溫泉聞名,四周山巒環抱,上坪溪流貫其中,兩岸交通以吊橋銜接;獨特的山村型態和豐富的人文歷史,讓這裡流露迷人的風情。清泉溫泉其水質無色無臭、透明的弱鹼性碳酸泉,水溫約攝氏48度,可飲可浴,據說長期沐浴浸泡,可治療不孕症、皮膚病和腸胃炎等疾病。規劃完善的溫泉館,館內擁有8間個人浴室和3座泉溫不等的大眾池,浴池采半露天設計,以石頭鋪砌而成,並有小巧的人造瀑布自屋頂流瀉,精巧而人性化的設計,為清泉重拾昔日風華。 除了溫泉,優美的吊橋風光亦是清泉勝景之一。發源自五峰南界的爺巴堪溪和霞喀羅溪,匯流成上坪溪後,一路穿山越嶺向北而去。流經清泉處,山谷漸寬、水勢漸緩,泰雅族人分居在兩岸的河階地上,以吊橋跨溪銜接,形成獨特的山村型態。 遊憩步道沿着兩岸山壁而建,將4座吊橋連成一氣,方便遊客尋幽攪勝。漫步其上欣賞溪谷風光,小巧的清泉瀑布自山壁翠林中奔瀉而下,氣韻清新動人。 走過吊橋,沿着石板矮牆的階梯拾級而上,盡頭就是清泉天主堂。多年前,美籍神父丁松青寫的「清泉故事」,由作家三毛翻譯成書,筆觸生動地描繪了小山村的風土民情,使得這裡一夕成名,吸引許多人前來拜訪。 清泉的晨昏皆美,值得慢慢游賞,村裡有原住民經營的民宿,設備雖簡樸,親切的招待卻令人仿佛回到鄉間老家般輕鬆自在。來此住上一宿、泡個溫泉,可洗盡一身疲憊,享儘自然情趣。 內灣風景區 內灣位於頭前溪上游的油羅溪畔,背倚麥樹仁山,是新竹市橫山鄉最東邊的村落,亦是內灣支線鐵路終點、尖石通往平地的出入口。風光的歷史和山水吊橋美景,仍吸引着遊人至此尋幽訪勝。 叄山國家風景 沿往老街的途中,首先來到廣濟宮。這座建廟不及百年的小廟,見證了內灣聚落由河畔遷徙至高地,更說明了不同族群的居民在內灣逐漸融合的過程。自廟前台階拾級而上,穿過日式石燈、雕刻精緻的古代石獅,登上廣濟宮,百年歲月仿佛就在這裡濃縮。 已停業的內灣戲院,是台灣少數保留完整的木造古董戲院之一,獨留空房供人回味往日情懷。許多電影如「春秋茶室」、「黑皮與白牙」、「多桑」都曾以它為故事場景。 流經村前的油羅溪,當地稱為內灣溪,優美怡人的風光,曾以「內灣垂釣」名列新竹八景。仍留存了攀龍、內灣、北角三座吊橋,為青山綠水增添幾許韻味。北角吊橋是新竹市內最長的吊橋;內灣吊橋到攀龍吊橋間則有步道相連,一路上綠蔭濃密,是散步健行的最佳路線。吊橋下溪谷寬廣,河水碧綠,水淺流緩,溪畔古松林蒼翠成蔭。 司馬庫斯古道 司馬庫斯古道西起新竹市尖石鄉的新光部落,經司馬庫斯,東迄宜蘭、新竹交界處的鴛鴦湖,直線距離大約11公里,但一路曲曲折折,實際步程達50公里。古道昔為尖石後山泰雅族居民進出宜蘭大同的要道,而且直到產業道路通抵前,司馬庫斯居民的出入、補給,仍充分仰賴此步道。 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司馬庫斯是台灣無公路通達的部落,給外界的印象遙遠而神秘,向有「黑色部落」之稱。古道之旅由新光展開,由司馬庫斯東行,大致沿着等高線蜿蜒入林,由於神木群的發現,使得這段古道維修得相當好。愈接近鴛鴦湖,潮濕的氣氛愈明顯,所有的樹木、石頭上,均包裹了厚厚一層青苔、地衣,大氣仿佛吸飽了的海綿,隨時擠得出水分。鴛鴦湖濕氣濃重,雲霧常年不化。 新竹科學園區-北台灣科技中心 新竹科學園區逐漸成為北台灣的科技中心,並且按「國家」發展計劃擴大基地,當前擴充計劃包括苗栗銅鑼園區、桃園龍潭園區、竹北生物醫學園區以及宜蘭園區;新竹科學園區部份廠商之企業形象與聲譽已受到國內外高度肯定;經過多年的努力,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已成為世界上發展成功的科學園區之一,不僅吸引眾多國內外貴賓及媒體來訪,也成為經濟學及城鄉發展學者探討的範例;新竹科學園區20餘年來帶動國內經濟發展,並締造了揚名世界的台灣經濟奇蹟。 新竹科學園區-靜心湖 新竹科學園區除了是北台灣高科技產業的重鎮,歐洲社區的優美景觀環境也令她頗有看頭,特別是靜心湖一帶;靜心湖是新竹科學園區的一座大型景觀花園,全域面積10公頃,包括湖城、外圍景觀和運動休憩設施,湖右的假日廣場區,有黑白鵝卵石鋪成石台,並置朱銘的巨形雕刻作品-太極;緊鄰廣場的庭園具有濃厚中國風味,有各式迴廊及造型多樣的門貫穿其間;民眾可以利用假日時間來這邊烤肉、散心,如果需要烤肉請先向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