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畏兀儿」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Infobox person
+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畏兀儿''']]
 
| 姓名    =  [['''畏兀儿''']]
 
| 图像    =
 
| 图像    =
[[File: 维兀1儿.jpg|缩略图||居右|[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5%8F%E5%85%80%E5%84%BF%E4%BA%BA/22795201?fromtitle=%E7%95%8F%E5%85%80%E5%84%BF%E6%97%8F&fromid=5575117 图链 接] [https://gss0.bdstatic.com/94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w%3D268%3Bg%3D0/sign=d17c3b13962bd40742c7d4fb43b2f96c/b17eca8065380cd7497b07d6a044ad34598281a0.jpg 互动百科 网]]]
+
[[File: 畏兀儿3.jpg|缩略图|居右|250px|[http://n1.itc.cn/img8/wb/smccloud/recom/2015/05/26/143261460465765638.JPEG 圖鏈 接] [http://www.sohu.com/a/16399496_119628 搜狐 网]]]
 
| 群据地  =     新疆
 
| 群据地  =     新疆
 
| 国籍    =    [[中国]]
 
| 国籍    =    [[中国]]

於 2019年1月2日 (三) 09:52 的修訂

'''畏兀兒'''
國籍 中國
民族 維吾爾族 ,回鶻人

畏兀兒又稱偉兀、西州回鶻。唐朝時期稱作回鶻人。回鶻人原居於漠北,回鶻汗國時代,已有一些回鶻族部落遷居到今天山以北和河西一帶。公元840年,回鶻汗國滅於黠戛斯人,大批回鶻人和其他鐵勒人部民自漠北逃至西域,其中有一支遷居到今天天山東段南北地區,宋遼金時代的漢文史料稱之為高昌回鶻或西州回鶻,在蒙文記載之前的穆斯林史料中,他們又被稱為「九姓烏古斯」(Toghuz oghuz)。哈米里人在元代不屬哈米里於畏兀兒人,自成一個系統。

==歷史編輯==

起源和興盛時期

 回鹘汗国时代,已有一些回鹘族部落迁居到今天山以北和河西一带。公元840年,回鹘汗国灭于黠戛斯人,大批回鹘人和其他铁勒人部民自漠北逃至西域,其中有一支迁居到今天天山东段南北地区,宋辽金时代的汉文史料称之为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这就是后来畏兀儿人的前身。西州回鹘在仆固俊(仆固天王,不可汗)之后的几代君主统治时期成为西到巴尔喀什湖,东到哈密,南越塔里木沙漠,北达阿尔泰山的巨大汗国。一度在大宝于阗国之后成为西域佛教、聂斯脱利派基督教及摩尼教的宗主和保护国。在元代以前的穆斯林史料中,他们又被称为“九姓乌古斯”(Toghuzghuz)。并称之为波斯到中国之间最文明之民族——“托古思乌古兹”

==亦都護時期==

 金灭辽后,辽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迁中亚,建立西辽,畏兀儿人(还未形成)的祖先成为其属部,降其首领称号为亦都护。畏兀儿人的贵族大臣除了袭用本部头衔外,还接受西辽封号,以为荣耀。畏兀儿文化对西辽有相当影响,西辽末帝直鲁古曾召畏兀儿唆里迷城人哈剌亦赤北鲁为诸皇子之师。西辽属部乃蛮人延请畏兀儿人塔塔统阿为乃蛮王主持文书记事,并掌印玺钱谷诸事。

直魯古統治末年,畏兀兒人亦都護月仙帖木兒死去,其子巴而朮·阿而忒·的斤年幼,西遼命太師僧少監至其國,駐於火州城。1206年,成吉思汗建蒙古國,巴而朮·阿而忒·的斤亦都護殺少監叛西遼。事成後遣使成吉思汗表示降服。不久,蔑兒乞人殘部脫脫諸子逃入畏兀兒境,巴而朮派兵將之驅走,並遣使報告蒙古宮廷。1211年,巴而朮應召攜貢物至漠北,成吉思汗使與諸皇子齒,列第五,並許嫁以皇女也立安敦。畏兀兒人成為蒙古屬部後,除了亦都護應歲時進貢珍寶方物、遣貴族弟子入質以外,成吉思汗還在畏兀兒人的一些城市設置達魯花赤,直接管轄。 十三世紀以前,蒙古人較為落後,畏兀兒人知識分子遂成為他們的老師。成吉思汗曾命令諸皇子就學於畏兀兒族學者哈剌亦哈赤北魯。畏兀兒人因很早就主動依附蒙古人,所以有元一代,畏兀兒人的地位很高。 元定宗貴由死後,成吉思汗家族內部在確定皇位繼承人問題上產生尖銳分歧。蒙古親貴之間的這場皇位之爭也延及畏兀兒貴族之中。失烈門等人派八剌必闍赤(Bala Bitikchi)與撒連地聯絡,引誘撒連地參加他們反對蒙哥即位的叛亂。撒連地等人的密謀被泄露出去。憲宗即位後下令處死撒連地,其弟斡根赤(Ogench 即玉古倫赤)受命承繼亦都護之號。 蒙哥死後,拖雷家族內爆發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爭位的內訌。中統元年,河西阿里不哥之軍戰敗後,於同年冬十月自沙州赴伊州(哈迷里),入畏兀兒境抵別失八里。哈剌不華軍在北庭僅駐守三月,次年三月,又向西行至昌八里城。四月至仰吉八里西馬納思河,離畏兀兒境,沿馬納思河谷而下行一月,五月乃至貴由封地葉密里城。忽必烈於河西大敗阿里不哥軍後,很快亦踵哈剌不華之跡,將勢力伸入畏兀兒地。 阿里不哥之亂平定後,朝廷對畏兀兒地的政治統治也漸漸恢復,至元三年,忽必烈命死去的的馬木剌的斤之子火赤哈兒的斤為亦都護,統治畏兀兒地。阿里不哥之後,海都成為威脅朝廷在西北統治的主要勢力。儘管元廷採取了許多措施,海都等叛王還是迅速把戰火燒迸畏兀兒地區,火赤哈兒亦都護被迫放棄別失八里。此後亦都護家族的統治再也沒有回到北庭,畏兀兒地區變成了元朝和西北叛王爭奪的場所。 至元十二年(1275)都哇及其弟卜思巴(即上文提到的不思麻)率大軍進圍火州,在此之前,他們擊敗了阿只吉、奧魯只等統領的軍隊。都哇軍圍城六月,城中食且盡。亦都護不得已獻出女兒也立亦黑迷失別吉,換取都哇退兵。戰後火赤哈兒亦都護入朝,世祖妻以定宗女巴巴哈兒公主,又賜鈔12萬錠,並以火赤哈兒保衛火州城的事例教訓諸皇子。由於別失八里已陷敵,火州城安全受到威脅,火赤哈兒只得再度東遷,移居哈迷里。不久西北叛王兵突至,猝不及防,火赤哈兒戰死。 滅宋後,元廷騰出手來對付西北叛王,大批蒙古軍、漢軍、探馬赤軍進入西北。別失八里及其周鄰地區又歸入朝廷手中。自至元十七年開始,戍守別失八里的是都元帥綦公直。他在那裡建立與太和嶺相連接的驛站30個,並設置冶場,鼓鑄農器,使軍士屯田。就在元軍事力量湧入畏兀兒境的同時,元廷開始在這裡建立了直接統治,至元十五年,在畏兀兒地設立提刑按察司,次年又命畏兀界內計畝收稅。至元十七年再於其地設交鈔提舉司,不久改畏兀兒斷事官為北庭都護府。 就在元朝的軍隊一批一批進入畏兀兒地區,元廷不斷加強對這裡的統治的同時,海都等叛王的軍隊仍不斷深入擄掠。至元十七年,禾忽之子禿古滅入掠火州城民,搶劫糧食。至元二十二年(1285)元廷因總兵於西的諸王阿只吉失律,改由丞相伯顏代領其職。次年,海都襲來,至別失八里附近的洪水山,伯顏率元軍迎戰海都,結果失利,都元帥綦公直亦被俘。至元二十九年,別失八里一帶發生混亂,忽必烈降旨命康里大將明安討之,明安在別失八里附近對叛軍的戰鬥中獲勝。由於雙方的軍隊在畏兀兒地區反覆爭奪,當地人民被迫兩面進貢,生活極為困苦。 元滅宋後,大批元軍湧入蔥嶺以東地區時,拜延八都魯之子兀渾察從征斡端。至元二十六年,元廷罷斡端宣慰司元帥府後,兀渾察所部並未移駐內地,至元三十年(1293),兀渾察死,其子襲職,被授以「曲先塔林左副元帥」,這應是統領曲先附近塔里木河流域駐軍的武職。成宗朝初年,元廷仍控制着畏兀兒地區。不過,由於元朝放棄了斡端等今塔里木盆地西端和西南端的據點,畏兀兒地區除了在北方受到從阿力麻里和霍博、也迷里方向的威脅以外,在天山以南曲先以西方向也受到壓力。為了增強對畏兀兒地區的防衛,元貞元年(1295),元廷同時設立北庭都元帥府和曲先塔林都元帥府。 然而此時元廷已無意恢復它昔日在畏兀兒地區的地位,故一面增強駐守當地的諸王術伯的力量,一面儘量避免與海都、都哇在這一帶地區衝突。與元朝企圖在畏兀兒地區維持現狀的打算相反,都哇一直沒有放棄侵占畏兀兒全境的打算,至元十二年以來,他在蔥嶺以東地區始終保持着進逼的勢頭。面對畏兀兒地區從一面受敵變為南北兩面受敵的現實元廷不得不取守勢,步步後退,雙方的這種一進一退的戰略態勢一直保持到1304年蒙古諸汗國約和前夕,這時火州已不再為元戍邊諸王所及,都哇也把火州完全看成自己的領地。 火州併入察合台汗國後,都瓦家族在畏兀兒地區扶植了自己的亦都護,並設置官守、徵收賦稅。從《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錄》和《經世大典圖》可以看出元朝廷與察合台汗國在河西方向轄地的分界在火州和哈迷里之間,但火州仍然與元廷保持着特殊的關係。哈剌火州有義務向朝廷貢獻葡萄酒,年年不斷,訂有長例。貢酒者,除了火州的官員之外,還有當地的富民大戶。延祐年間,元朝與察合台汗國之間再度爆發戰爭,戰事除了在也兒的石河以南直到塔剌思一帶展開外,也波及到畏兀兒地區。火赤哈兒亦都護死後,亦都護家族避居甘肅永昌,與畏兀兒之地政治上已沒有什麼聯繫,延祐三年(1316),元仁宗封紐林的斤為高昌王,設王傅之官。其王印行諸內郡,亦都護印行諸畏兀兒境,領兵火州,復立畏兀兒城池。這一連串行動無疑與元軍戰勝也先不花有關。不過,元朝在獲勝後很快撤回境內,永昌的亦都護家族也沒有在畏兀兒地區站住腳。至順元年(1330)九月,元廷在火州「復立總管府」,這應是一個代表機構。儘管畏兀兒地區已被察合台汗國所並,但當地制度仍深受漢地制度影響,許多貴族仍擁有源自漢語頭銜。察合台汗國所立亦都護別帖木兒稱為丞相,他手下人分別稱為右丞,左丞,並且位次也是右高於左,同於內地。

==後來的發展==

 在元朝时期,高昌等地的混战中,大批畏兀儿人为躲避战乱随亦都护家族或者结伴越过戈壁,避居甘肃永昌、敦煌、酒泉、张掖一带。到明朝时他们和亦都护仆氏家族一样,逐渐溶于各民族之中。在明朝建立伊始,察合台汗国黑的儿火者汗占领了哈刺火州(高昌城)。火州陷落后,伊斯兰教信徒对这里的以畏兀儿人为主体的佛教教徒进行了血腥屠杀,对佛教文化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明朝洪武年晚期留居高昌哈密等地的畏兀儿人,退居鄯善哈密若羌青海一线,隶属于明朝罕东、阿端、曲先、哈密、安定等卫,后于明正统年间,由于西蒙古卫拉特(瓦拉)兴起,明朝收缩至嘉峪关青海一线,畏兀儿人一同内迁至祁连山南北两麓。迁徙后遭遇一次惨重的疫情,人口损失巨大。这些畏兀儿人后来皈依了藏传佛教,如今形成了裕固族。

==宗教==

 元代畏兀儿人主要信奉三种宗教,汉传佛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和摩尼教。唐代回鹘人迁居安西后,一面继续崇奉摩尼教,一面接受了当地流行的佛教。古代波斯地理学家葛尔迪齐(Gardizi)提到高昌回鹘时说,他们的可汗本来是摩尼教徒,但在其城里和国内也有迭屑教徒及袄教徒和佛教徒①。元代文人欧阳玄记载道:“高昌王有印曰‘诸天敬护护国第四王印’,即唐所赐回鹘印也。言诸天敬护者,其国俗素重佛氏。因为梵言以祝之。”②宋初,王延德使高昌归来后提到,高昌有佛寺五十余区,皆唐朝所赐颜。寺中有《大藏经》、《唐韵》、《玉篇》、《经音》等。近人在吐鲁番发现的大量高昌回鹘时代的回鹘文佛经残卷,足以说明当时其地佛教的盛况。

至十三世紀二十年代,邱處機西行,在別失八里、昌八里城都看到當地的佛僧和佛寺。入居漢地的畏兀兒人中佛教徒也很多,比較著名的有高昌人舍蘭蘭③、畏兀兒族翻譯家別失八里人安藏④、別失八里人大乘都⑤、畏兀兒人阿魯渾薩里、其子乞台薩里、其孫阿魯渾薩里等。值得一提的是畏兀兒人迦魯納答思,他「通天竺教及諸國語」,以畏兀字譯西天、西番經論,「既成,進其書,帝命鋟版,賜諸王大臣」。迦魯納答思譯經所在地是北京的白塔寺,鋟版印出的經典除了分賜給漢地的諸王大臣,也賜給已在察合台汗國統治下的畏兀兒地區的貴族。近人發現的編號為YM14(U4759)號畏兀兒文書,就是一份迦魯納答思翻譯的佛經刻本殘卷。元廷頒賜到畏兀兒地區的,還有蒙古文佛經。①除了畏兀兒地區的貴族從元廷受賜佛經以外,連高昌寺院內的燃燈續明之費也由內地供應。遷居永昌的亦都護家族周圍所聚居的畏兀兒人也留下了一些佛教文獻。有元一代,佛教是畏兀兒人中的主要宗教,但信仰的是漢傳佛教。這種情況直到明代中葉以後才受藏族影響信仰藏傳佛教。 聶思脫里教傳入畏兀兒的時間不可考。在蒙古時代,「迭屑」(tersa)是波斯、中亞對聶思脫里教徒的稱呼。邱處機朝見成吉思汗途中,路經畏兀兒地時,宿輪台(今為烏魯木齊北)之東,迭屑頭目來迎,說明當地存在着有組織的聶思脫里教團體。上世紀在俄屬七河流域發現的聶思脫里教墓地中,有數方墓石的銘文寫明死者的籍貫,其中有一方墓石的墓主是畏兀兒人②

==文字==

 畏兀儿人使用回鹘文,这种文字在元代称为畏兀儿文。这是回鹘人840年西迁以后逐渐采用的一种文字,它的字母取自粟特文字母,与其他阿拉米系统的字母一样,每个字母都分为开头形、中间形和结尾形。敦煌发现过元代的回鹘文木活字,这说明当时曾用活字版来排印回鹘文书籍,回鹘文对我国历史上一些北方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影响。据文献记载,辽代人迭剌创造契丹小字时就受了回鹘文拼音的影响,而契丹文又对金代女真人创制女真文产生过影响。蒙古人灭乃蛮后,蒙古族开始用回鹘文字母拼写蒙古语,此后经过改制,成为今天通行的老蒙古文和托忒蒙古文。十六世纪末,满族又在蒙古文的基础上创造了满文。元代畏兀儿文使用的范围并不限于畏兀儿族地区,随着蒙古征服者的扩张,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都把畏兀儿文作为官方文字之一来使用。明代的帖木儿帝国也使用过这种文字。直至十七世纪(康熙年间),甘肃酒泉还用畏兀儿文刊刻佛经,清初朝廷致新疆地区的官方文书也用这种字书写。

畏兀兒與維吾爾

 首先,畏兀儿人的族源是蒙古草原上下来的回鹘外九族的仆固、浑等部落和一部分内九族组成的部分回鹘人。后来伊斯兰教不断通过圣战消灭新疆佛教徒,乃至畏兀儿(西州回鹘)灭亡并东迁至甘肃,这是元明两代历史里写明的。信仰佛教的畏兀儿人作为佛教徒,部分内迁至甘肃陕西、甚至是河南河北等地。因为与内地人文化相仿,这些畏兀儿人在明朝时就融入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55年之后又重新划成维吾尔族。少数牧区的畏兀儿人融入藏族蒙古族或者被叫做裕固族。

 維吾爾」這三個漢字族名來源於1940年代,由於新疆某特定人群長期沒有固定的漢文稱謂,加之當年盛行的蘇聯式的民族甄別活動和建立民族加盟共和國的思潮。在知識界,有意給新疆該人群冠以維吾爾族的名號。一則有維繫你我這一團結之意;二則追思當年與內地關係良好的古代畏兀兒人,希望新疆當期能如當年畏兀兒時期文明安定。其實這個特定人群在明朝叫做察合台人,在清朝叫做纏頭回(分白帽、黑帽),其上層貴族於公元10世紀前後由漢傳佛教改信伊斯蘭教。在與畏兀兒並存的時代里,這一特定人群也沒有自稱畏兀兒,他們自稱為哈卡尼耶人。該人群視畏兀兒為仇敵,因為伊斯蘭教教義的原因而欲發動聖戰,屠滅畏兀兒而後快。

視頻

參考來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