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畹町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畹町镇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辖镇。镇境东北与潞西市(芒市)接壤,南与缅甸九谷市相邻,西北与瑞丽市姐勒隔江相望;东部有广董通道,中部有畹町口岸,西部有芒满通道,东、西通道和中部口岸公路均与亚太交通对接。[1]

2016年10月14日,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共同认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中文名: 畹町镇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 中国西南

地理位置:云南瑞丽市

面 积: 95.65 km²

电话区号: 0692

人口数量: 19144人(2017)

著名景点: 中缅畹町桥国界碑南洋技工纪念碑,中缅友好纪念馆等

车牌代码: 云N

行政区划

2006年,畹町镇下辖芒棒、新合、混板三个村委会,16个村民小组(芒棒、芒另、回环、回龙、弄弄、广董、南帕冷、团结、和平、混板、弄片、索阳、芒满、法坡、华俄、立新)以及民主街、建设路、和平和国防街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自然地理

畹町镇位于东经97°58′至98.10′,北纬24.02′至24.08′之间。最高海拔1675米,最低海拔778米,城区海拔830米。

气候属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全年分为旱、雨两季,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终年无霜,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552.4毫米,5月至10月为雨季,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5.9%。一月平均气温12.9℃,七月平均气温22.7℃,平均气温19.7℃;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1.2℃。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为2343.4小时。年均气温21℃,年均相对湿度为79%。

畹町镇地处热区,土壤肥沃,质地较好,适宜于各种植物生长,境内山川纵横,森林茂密,野生动物种类繁多;镇内主要河流有南畹河、南街河、南道河、电站大沟;日照时间长、湿度大,基本无霜,四季常春,为畹町镇农、林、牧、渔业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资源优势,畹町镇地处热区,属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土壤肥沃,土壤质地较好,适宜于各种植物生长,境内山川纵横,森林茂密,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乡内主要河流有南畹河,电站大沟;全年分为旱、雨两季,年均气温21℃。

人文地理

畹町是一座袖珍的历史名镇,居住着汉、傣、德昂、景颇等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乡镇。傣族历史悠久,公元前五世纪已在云南高原西部建立哀牢国。汉文史籍将傣族先民先后称作“哀牢夷”、“掸人”、“南诏蛮(茫蛮)”、“僰人(白衣蛮)”、“白人(金齿白夷)”、“百夷”、“僰夷”、“摆夷”。本民族自称“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按照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景颇族起源于中国古代康藏高原的氐羌部落,后沿金沙江、怒江逐步南迁至今年云南德宏等地山区。1942年,今畹町辖区内始有景颇族迁至居住。主要集聚于畹町镇芒棒村委会下属弄弄村民小组和广董村民小组,共521人,其余零星分布于各个村民小组农场及城区。

汉晋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420年),今德宏一带居住着的“濮人”即为德昂等族的先民。德昂族原称崩龙族,自称分为“布列”、“烧买”、“饶景”等支系,1985年9月,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统一改称为德昂族。畹町德昂族以“烧买”支居多。至今,畹町镇有回环村民小组、芒另村民小组、芒棒村民小组、华我村民小组等4个德昂族、傣族杂居村寨。其中,回环村民小组被国务院列为边疆较少民族村寨。

人口民族

2006年畹町镇总户数3552户,总人口11028人。主要民族以汉族、傣族、景颇族、德昂族为主。其中:汉族5583人,傣族3899人,景颇族700人,德昂族389人,其他民族457人,傣族主要集中在混板、芒棒村委会,汉族主要分布在新合村委会和回龙、立新村民小组,景颇族主要分布在弄弄、广董村民小组、德昂族主要以回环村民小组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的边境镇。农村(农业)人口5758人,占总数的52.21%;城镇人口5270人,占47.79%。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9‰。

2006年畹町镇总户数3552户,总人口11028人。主要民族以傣族、汉族、景颇族、德昂族为主。

2006年,畹町镇下辖芒棒、新合、混板三个村委会,16个村民小组(芒棒、芒另、回环、回龙、弄弄、广董、南怕冷、团结、和平、混板、弄片、索阳、芒满、法坡、华俄、立新)和民主街、建设路、和平和国防街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总人口19144人(2017)。

文化教育

20世纪40年代末,现畹町辖区的村寨没有一所学校,没有一个读书人。畹町镇区也只有一所简陋的私立小学,两位先生教书,23 个学生。1952 年畹町镇区有了第一所公立小学,4 个班 , 在校生107人。

1954 年 2月中央政务院批准设立县级畹町镇人民政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镇,隶属德宏州。

1985年1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镇设市,1992年5月被列为国家沿边对外开放城市。畹町成为大西南通往东南亚的重要口岸,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畹町是云南省首批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县(市)之一,是首批实现实验教学普及县之一。

特色产业

畹町镇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第二、三产业等,产品主要销售往区内。2007年全镇主产业销售总收入2078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68.04%。

我镇正在发展甘蔗、橡胶、蔬菜、养殖等为特色的产业。探索建立口岸服务型农业,是畹町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围绕边境口岸园林城市和云南畹町边境工业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强做大口岸服务型农业。把口岸服务型农业发展与畹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使畹町口岸服务型农业成为既能为城乡居民提供所需蔬菜、瓜果、肉禽、蛋奶等农副产品,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城市园林绿化,为边境口岸城市增添独特景观的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基础设施

截止2007年底,畹町镇已实现水、电、路、电话、电视等五通,区主道有路灯。全镇有16个村民小组通自来水,通电,有三个村委会未通有线电视,靠地面卫星电视收看电视节目。全镇拥有电视机户数1451户,占全镇总户数的97.18%;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户数1374户。

全镇主道路为柏油路;镇政府驻地距离最近的车站0.4公里,距离集贸市场0.2公里。全镇共拥有拖拉机503辆。全镇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5828亩,有效灌溉率为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3402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9亩。

到2007年底,全镇建有沼气池农户282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36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11户。

全镇有小沙河9条,主要河流是畹町河,是畹町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畹町河全长26公里,河床较陡,弯曲迂回。该河大部分河堤已进行了改造,但还需要进行完善。

资源环境

由于畹町地处低纬高原,紧靠北回归线附近,太阳投射角度大、辐射量多,所以地面吸收的热量资源丰富;又由于山脉地形走向正处于西南暖湿气流迎风坡上,雨量充沛,因而按全国气候分类标准,畹町属于南亚热带山区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7℃,年降雨量1522.4毫米。水资源年平均流量12-15立方米/秒。野生动物:野生动物有野猪、麂子、果子狸、眼镜蛇等;禽类有老鹰、鹭鸶、秧鸡、麻雀等;鱼类有白鱼、沙鳅等;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等;经济作物甘蔗、油菜、茶叶、毛叶枣、柠檬、橡胶等;常用的用材树种有铁刀木、柚木、竹类等。

社会保障

该镇现有19144人(2017)。该镇以傣族汉族为主(是傣、汉族混居地),其中傣族13369人,汉族1308人,德昂族467人,景颇族562人。到2007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62人,占人口总数的4.6%;参加医疗互助保险的5489人,参合率95.3%;享受低保172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及镇医院。

视频

云南畹町:访边关名镇 觅历史旧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