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登常山绝顶广丽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登常山绝顶广丽亭 》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诗词

《登常山绝顶广丽亭》是由宋代诗人苏轼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 。

该诗作于熙宁九年诗人在密州登常山广丽亭之时。诗中描写了密州壮丽的景色,表达了登山时的逸思遐想,也流露出人生苦短的感慨 。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登常山绝顶广丽亭

创作年代;宋代

文学体裁;五言古体诗

作者;苏轼

诗词正文

《登常山绝顶广丽亭》[1]

西望穆陵关,东望琅邪台。

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

相将叫虞舜,遂欲归蓬莱。

嗟我二三子,狂饮亦荒哉。

红裙欲先去,长笛有余哀。

清歌入云霄,妙舞纤腰回。

自従有此山,白石封苍苔。

何尝有此乐,将去复徘徊。

人生如朝露,白发日夜催。

弃置当何言,万劫终飞灰。

本段注释

①穆陵关:在山东沂水县龙山北。

②琅邪台:在山东诸城县东南,相传秦始皇东巡,作此台。

③九仙山:在诸城县南。

④虞舜: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舜生于诸城县东北。

⑤蓬莱:古代传说中的仙山,在东海中。

⑥劫:佛家语。一劫包括事物的由生到灭过程。万劫,极言时间之长久。

作者简介

苏轼[2](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

视频

《百家讲坛》 苏轼(一)人见人爱苏东坡

苏轼诗词——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参考资料

  1. 《登常山绝顶广丽亭 》 诗词文句网
  2. 苏轼 古诗文网